煲一锅知识的粥
一个包罗万象、观点新颖的文化自媒体,欢迎关注!
发布时间: 2025-04-08 05:07:08
“又是黄昏”这一表述在不同语境中承载着多重文化意涵,主要包含以下三个维度:
Beyond乐队1989年作品《又是黄昏》以黄昏意象隐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歌词中“街灯影轻吻”“过去理想谁听我讲”等句,通过黄昏时分的孤独漫步,表达都市青年面对诱惑与幻灭时的坚守。黄家驹的编曲用键盘声模拟落日余晖,电吉他solo则象征不甘的呐喊,形成“舒缓-爆发”的情绪张力。该作品国语版《心中的太阳》更直白呼喊“能不能找一处地方拥抱我理想”,凸显黄昏作为理想暂歇地的象征。
屈原《离骚》最早以“曰黄昏以为期”将黄昏定为约定时刻,后衍生出多重意境:欧阳修“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李商隐“只是近黄昏”的迟暮之叹、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静谧。闻一多1926年新诗《黄昏》另辟蹊径,将黄昏拟作“迟笨的黑牛”踱入城门,以超现实意象解构传统悲凉感,展现黄昏从舒缓到孤寂的渐变。
何其芳散文《黄昏》以“黑色马车载着黄昏”的意象,串联起爱情追忆与时代忧郁。文中废弃的登山约定与“不敢独自攀登”的怅惘,使黄昏成为个人情感与历史虚无的双重载体。这种“独语”式书写,与Beyond歌曲中“今朝在等”的等待姿态形成跨时空呼应。
总结:从音乐到文学,“又是黄昏”既是对自然时刻的重复观察,更是对理想、爱情、时代命题的循环叩问。其核心在于通过昼夜交替的临界状态,投射人类永恒的徘徊与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