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工坊
专注学习的一个号,越努力,越幸运
发布时间: 2025-04-08 03:11:15
唐代女子发式以高髻为风尚,融合艺术性与身份象征,主要梳编方式如下:
半翻髻(初唐流行)
将头发自下向上拢至头顶后突然翻转,形似荷叶倾斜,需用假发填充以保持高耸造型。螺髻(佛教影响)
单股发束螺旋盘绕成螺壳状,髻后垂彩色丝带,初唐宫女与士庶女子皆爱。双鬟望仙髻(盛唐特色)
头发中分后各扎一结,盘成空心环状,发梢编入耳后,搭配步摇显仙气。倭堕髻(慵懒风)
发髻绾于头顶一侧呈垂坠状,中晚唐贵族妇女常梳,搭配蓬松鬓发。假发运用:高髻多依赖木质/麻布义髻,杨贵妃曾用义髻搭配黄裙。
手法多样:采用反绾(如惊鹄髻)、盘叠(如螺髻)、编结(如丫髻)等技法。
分层固定:先束发根,再用丝带分段系结,最后插金钿、梳篦装饰。
少女:梳双丫髻或垂练髻,未婚标志。
贵族:盛行峨髻(高一尺)、孔雀开屏髻,象征地位。
时代特征:初唐简约,盛唐华丽,晚唐病态高髻被官方禁止仍流行。
注:发式变化反映国势兴衰,如永泰公主墓壁画螺髻展现盛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