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求艺 教育综合

汉朝为什么实行察举制

精选回答

汉朝实行察举制的原因——一、历史原因: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创立了最早期的察举制,遵循了儒家的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国家需要一批能够治国安邦的忠贞之人。刘邦下诏书,要求各地的郡守推荐有智慧才能的人入朝为官。在察举制下,个人的身份背景不再成为唯一的指标,家庭的出身也不再重要。只要有足够的知识,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都可以成为察举的对象。汉朝的察举制权利主要集中在皇帝,中央的手里。二、社会原因:农民与士族大夫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平民百姓对权力的向往,经常与士族之间爆发斗争。皇帝为了制止内斗,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巩固自己的皇位,发展了选官制度。汉朝的董仲舒创立了察举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察举制以推荐为主,考试为辅,注重孝廉。到东汉时,才真正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选拔出了众多人才,增加了国家的实力。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制主要的考试科目

一、孝廉

孝廉即孝子廉吏,始于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诏令:“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见举孝、察廉本为二目,亦非常科,但在后来往往并称,且为岁举,成为有汉一代最为重要的察举科目,被视之为“正途”“清流”。

起初举孝廉以郡国为单位,名额相同,但因各郡国人口悬殊,实则并不公平。东汉和帝永元年间,改以人口为标准:率二十万人岁举孝廉一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后又对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适当放宽。

二、茂才

西汉曰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为茂才(茂材)。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下诏:“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为此科之始。其后,宣帝、元帝时均有察举茂才异等的诏令。此科至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成为岁举,与孝廉同为两汉最重要的科目。因茂才为州举,孝廉为郡举,因此前者数目远较后者为少,且被举者多为现任官吏,因而其任职也较孝廉为高。

三、贤良方正

文帝二年,下诏:“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二三执政,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始开此科目。其后两汉诸帝多颁布过此类诏令。当时人以为灾异关乎人世,是上天对于帝王的谴告,因而诏举贤良方正,多在天降异象之后,在表明“罪己”之外,也显示“纳天下言”、匡正过失的姿态。

四、文学

文学即经学,多与“贤良”连称。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诏举贤良文学,晁错即由此科入仕。而察举文学正式见于皇帝诏令,则始于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文学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文学一科在汉代很受重视,名人辈出。

温馨提示:
本答案【汉朝为什么实行察举制】由作者文化知识趣说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5 牛求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