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一半
教育知一半,教育理念。
发布时间: 2024-03-14 10:07:32
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鼓励他们采取理智的积极应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2、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学习往往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保持长期学习效率,必须科学地有规律的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同时,大学生还要学会科学用脑。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大学生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4、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5、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心理咨询的方式很多,如通过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改善他们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服从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即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以亿万计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要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要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即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3)要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即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