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求艺 法语

杭州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21日 16:50

2025年【法语】报考条件/培训费用/专业咨询 >>

法语报考条件是什么?法语培训费用是多少?法语专业课程都有哪些?

点击咨询

杭州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杭州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杭州自古以来就是名茶产区,其地形和气候都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好山好水才能种出好茶,杭州茶具有类型多样、品质优良的特点。茶文化是 杭州文化 的代表之一,其发展历史悠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杭州产茶历史悠久,杭州城市的繁荣和杭州的茶文化兴盛是相携并进的。隋唐之前杭州茶文化处于兴起阶段。三国两晋时期,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逐渐发展,灵隐寺建成,佛教和道教等宗教活动逐渐盛行,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茶随着寺庙道观的建立而被栽种传播。

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后,杭州因水陆交通的地理便利,一时成为东南物产聚散的“巨富名邑”,唐代杭城的繁华初显。此时,茶叶在杭州境内广为栽培。其中睦州鸠坑(淳安)、建德细茶、天目山茶(临安)、钱塘大方茶、余杭径山茶为当时记载的名茶。茶圣陆羽在余杭径山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茶经》的广泛传播,为中国茶文化繁荣兴盛奠定了基础。陆羽及其《茶经》与杭州的缘分也足以为“杭为茶都”提供无与伦比的历史支持。

南宋建都杭州,中国茶文化的中心也随之南迁至杭州。杭州饮茶之风日盛,大街小巷茶馆林立。中国茶文化和杭州城市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宋时,杭州西湖茶区所产的白云茶、香林茶、宝云茶均已被列为贡品。苏东坡两度在杭州为官,有诗“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了杭城的气息。苏东坡常与高僧辩才法师在龙井狮峰山脚下的寿圣寺品茗吟诗,其手书的“老龙井”匾额至今尚存于狮峰山的岩石上,留下了千古佳话。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了300多首茶诗,其中有名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正是对宋代杭城饮茶风俗的生动写照。先后到径山来参禅求学的日僧圆尔辩圆、南浦绍明等多人把径山茶和径山茶宴带回日本,启发和促进日本茶道的兴起,径山成为日本茶道之源,至今仍有不少日本茶人不远千里,源源不断地来径山寻祖祭宗。

杭州茶叶历史在经历了唐宋年间的兴起和重大发展阶段后,在元明清时期,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个重要时期。元代龙井茶初具美名,爱茶之人虞集写有《游龙井》饮茶诗,诗中“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烹煎黄金芽,三咽不忍漱”的佳句广为传唱。杭州自南宋始已逐渐流行饮用散茶,明初朱元璋废止团茶,改贡散茶,清饮之风日盛,儒家茶人的清饮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舒张和发展,杭城也有着相当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明代的龙井茶已负盛名,明末清初,杭州已成为浙江最重要的茶产业集散地。

清时,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上龙井,题写六首龙井茶御诗,亲封“十八棵御茶树”,将西湖龙井茶上升为至尊地位。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对龙井茶情有独钟,在杭州这片奇山秀水里涌现了一大批爱茶、学茶、事茶之人,从唐至清的1200年间,涉及龙井茶的茶书就有120余种,如白居易、苏东坡、陆游、吴昌硕等文化人无不尽情泼墨,挥洒茶意,使龙井茶的文化底蕴也越发醇香弥久。民国后,西湖龙井茶逐渐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龙井茶区视察,高度关注杭州的茶文化和茶产业。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陪同外国元首来杭,龙井茶乡是必游之地;龙井茶还是我国国事活动中馈赠外国首脑的珍贵礼品,外国首脑品尝龙井茶后都赞不绝口。西湖龙井茶在中国十大名茶评比中都位居榜首,被誉为“绿茶皇后”。如今的杭州已成为我国茶叶科技和文化的交流研究中心,茶机构云集、茶产业发达、茶品牌响亮、茶名人辈出、茶文化厚重。茶作为文明的载体,承载着杭州数千年文化发展的辉煌成就。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其中浙江杭州盛产的是什么?

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

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西湖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中华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

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

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苏体字之特点(一):用墨丰腴

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以胖为美。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赵孟頫评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如《次辩才韵诗帖》:
次辩才韵诗帖

在杭州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辩才老师自上天竺归隐龙井寺后,便立下清规,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苏东坡慕名前去探访,没想到两人一见如故,马上就成了好朋友。以至于辩才老师送苏东坡下山时,不知不觉就过了“虎溪”。他们身边的随从都叫起来说:“远公过虎溪矣。”人们为了纪念这段佳话便将这里的桥,称之为过溪桥,并在桥上建亭称过溪亭。成为我们杭州龙井八景中的其中一景。而这段佳话则被苏东坡记录在他的《次辩才韵诗帖》中。

《次辩才韵诗帖》写于苏轼被放杭州一年之后。这一年,苏轼在西湖上修筑了南北长堤,便是后人称颂至今的“苏堤”。苏轼在这幅作品中盛赞辩才老师超然物外、仙风道骨,自己与辩才能二老同游,当是人生幸事。大千世界,一切有法,且如是观之。作品落笔沉着、从容,已没有十年前书写《黄州寒食诗帖》时的激宕,墨色浓重却透着清雅之气,丰腴浑厚仍有秀逸之质。

清末民初老照片:这是100多年前的杭州西湖,断桥、白堤吗?

杭州西湖“断桥残雪”美景。1910-1915年,杭州月溪照相店摄制了一组“西湖胜景”照片,记录了清末民初之际杭州西湖的美景。我们整理刊发其中部分照片,大家看看相隔着100多年的时空距离,西湖的今昔有什么样的差别?

西湖湖心亭景色。“湖心平眺”是清朝西湖十八景之一。站在湖心亭向周围望去,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美景。游客吟咏着“宛在水中央”的诗句,更有一种身在仙境之感。

这一条窄窄的小路,就是白堤。白堤东起“断桥残雪”,西至“平湖秋月”,长约1000米。白居易的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描述的就是春天里白堤的景色。不过,照片所记录的景色,与诗句中的描述还是有差距,与今天白堤面貌也有很大差别。

“平湖秋月”美景。“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凭临整个西湖。旧时文人云:“每当天气秋高、月圆如镜,向夕往游,不啻身入广寒,飘飘仙去,千顷清炎直涤俗尘三斗。”其实此处美景不止秋风明月,且看这副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西湖东岸著名景点“柳浪闻莺”。南宋时期,这里是御花园,明朝中期以后逐渐荒芜,清朝乾隆年间经过治理重现美景。清末文献描述道:“春时东风由钱塘江西渡,柳枝拂水,为画工所不能摹,似黄莺飞集其间,娇歌婉转,若度曲然,允为游辔所必经之地。”

孤山北麓的放鹤亭。北宋诗人林逋隐居孤山,在此植梅养鹤,“梅妻鹤子”的典故就是讲他的故事。为纪念这位隐逸诗人,元代陈子安在孤山北麓建“放鹤亭”。明清时期有过多次重修扩建。

龙井风光。大家对杭州龙井的认识,首先是高品质茶叶。其实,龙井自宋朝开始扬名,是因为辩才法师、苏轼等名僧名贤在此盘桓潜修,使之成为胜迹福地。明朝开始,龙井茶才逐渐为天下所知。

一句名号成佛有余,何况世间的福德利益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由弥陀悲智愿心称性缘起,乃法界至上不可思议之音声,至简约、至玄妙。六字洪名赅摄诸佛如来无尽的奥藏秘髓,具足度尽一切众生的威德力用。其殊功妙德,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吾辈凡夫心意识所能拟议。兹谨依净宗圣言量与祖师法语开示,从三方面予以阐述:一、因地立名,普度群萌;二、名号光明,秘诀神丹;三、诸佛护念,福慧骈臻。敷陈如下:

一、因地立名,普度群萌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是法藏菩萨无量劫来修因证果的悲智结晶,得来甚不易。阿弥陀佛初发愿心,就以庄严刹土、平等普度法界众生(尤其是剧苦众生)为主题。其五劫的思惟选择肇愿,无量劫的积功累德,即是兑现因地之愿心主题。在肇立大愿的过程中,法藏菩萨得预立一种能令九法界众生悉得往生净土的方法。法藏菩萨考察他方净土,或以持戒清净为往生条件,或以禅定功深为往生条件,或以般若慧观为往生条件,或以博闻广见为往生条件,或以供养修福为往生条件……种种往生行业虽不无殊胜,然终局一隅,不能平等普使一切众生往生。法藏菩萨考察甄别十方众生的根机乐欲,寂尔酝酿,终于从同体大慈悲心中涌出一个守约而施博的方法。

法藏菩萨自禀:「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无量寿经》宋译)法藏菩萨拣舍六度万行种种往生行业(因所被根机狭而不广故),最终选择建立名号度众生的方法。阿弥陀佛具有与诸佛如来度化众生的共法,诸如显现佛身相好、放光加持、讲经说法、大显神通等。于以上诸种共法外,阿弥陀佛特别建立以名号接引众生的不共之法。称名之法,不择贤愚,不拣男女,若贫若富,若贵若贱,但凡有口能称,有心能念,皆可修之。收机极广,下手最易,如天普盖,似地均擎,大造之中,不遗一物。如是方遂法藏菩萨平等普度一切众生之愿心。

无量寿名号可内在地演绎为南无阿弥陀佛。梵文阿弥陀佛,意为无量觉。在佛的无量功德中有两个核心功德,即无量寿与无量光。无量寿是竖穷三际、湛寂常恒的心体,无量光是横遍十方、灵明洞彻的妙用。举无量寿即含摄无量光;光寿交融,寂照不二,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光明徧照十方世界,摄受调熟一切众生,俾令十方众生生起南无的信心。是故无量寿三字展开即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有礼拜、恭敬、归命等多义(多义不译,故存梵音)。六字洪名中,从主格来看,南无表达念佛行人无我的全身心交托(归命)的信心,阿弥陀佛是所交托的慈父。是故南无阿弥陀佛即是生佛互即、父子相逢的欣慰。从宾格来看,南无是众生能感之机,阿弥陀佛是所应之法,是故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津渡众生的船筏。

法藏菩萨本据普度众生的悲愿,启立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与十方众生心性关联甚密。吾辈凡夫本具无量光寿性德,只因烦恼执著的遮蔽,无由显发。法藏菩萨从无量光寿性德兴起修德,无量劫积功累德,断惑证真,将本具的无量光寿性德圆满彰显,自致而成阿弥陀佛。继而酬愿,将果地无量光寿功德蕴摄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中,经由音声光明之媒介,投入吾辈凡夫众生的心内,俾令光寿果觉引发吾人本具的光寿性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信愿持名,往生净土,圆成佛果。

可见六字洪名与吾人法身慧命具有深层次的耦合。没有凡夫众生本具的无量光寿性德,便没有阿弥陀佛名号的依托之所;而没有阿弥陀佛名号,凡夫众生无以彰显本具的无量光寿之心。弥陀名号与众生心性,相依并存。托彼名号,显我自心;众生度尽,名号方止。吾人信愿持名时,阿弥陀佛的悲智愿力即在心性中显示,念佛人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香光庄严。由信愿持名故,业力凡夫必定往生净土;由弥陀正觉住持力故,诸往生者毕竟圆证无上菩提。阿弥陀佛因地立名普度群萌的愿心,获得真实不虚的兑现。

十方诸佛见证到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是故伸广长舌,赞叹证诚,慇勤劝勉众生信受奉持,千经万论,处处广赞念佛功德。善导大师慧眼独具,揭示净土三经不二之纲宗:「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又此经(指《观经》——注)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善导大师对净土三经宗要纲领的把握,深契佛心。普门快捷,拯济群萌,持名念佛乃净宗诸经究竟结穴归根处。大师注疏《观经》,结云:「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善导大师的卓见亦得到印祖的赞许:「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祖师慧见,千里同风;冥契佛心,妙赞持名。吾人应仰遵佛言祖语的教敕,坚信持名念佛超胜诸行,如是方不负弥陀古佛因地立名、果地酬愿拯济我等众生的悲心。

二、名号光明,秘诀神丹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内具深广幽邃的义蕴境界,外显不可思议之威神力用。净业行人宜如实体悟弥陀名号的两种内涵:

其一,弥陀名号是实相身。实相之体乃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即是无量光、自性照;无为法身即是无量寿、自性寂;光寿交融,寂照不二,即是阿弥陀佛。是故阿弥陀佛名号即是实相,具摄弥陀三身、四智、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名号之体亦与众生一念无量光寿之心同构对应,阿弥陀佛全体即是当人自性。名号即法性,是故弥陀名号有著名具万德、名召万德的特质。

其二,弥陀名号是为物身。法藏菩萨立名无量寿,正欲十方一切众生速生安乐刹。当法藏菩萨大愿圆满,自致而成阿弥陀佛时,弥陀名号即具足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神通、智慧、福德、说法、净土妙严等济度众生的一切功德。自证自利的实相身当下即是利他的为物身。净业行人信知阿弥陀佛名号的实相与为物二身功德,至诚称念,应和名号所具义理德用去念,方能与万德洪名交感共鸣,如实修行,如愿往生。

阿弥陀乃佛法界的内在神妙音声,是实相妙心的音声化。阿字是宇宙开辟、万有生命生发的根本音,表法界体相空义。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总持),自一切陀罗尼出生一切佛。在生理效应上,持念阿音可以打开人体内脏的脉结,清理脏腑之间的诸种宿疾。华严四十二字母中,阿字亦居首位。弥字表一心平等无我大我义,陀字表含摄一切法藏之究竟处。可知阿弥陀乃法界妙陀罗尼,是法界大神咒、大明咒、无等等咒。总一切义,持无量法。《阿弥陀秘释》云:「是故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如帝网一珠,顿现无尽宝珠;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也。」佛言祖语盛赞阿弥陀三字功德,吾人应如教领纳。

阿弥陀佛以名号作佛事,亦以光明作佛事,名号光明,相资并用。阿弥陀佛光明中内具无尽的功德,释尊所开示的十二光德悉凝聚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中。净业行人通过称念阿弥陀佛的有相名号,即可沐浴在阿弥陀佛的无相妙光中。称念佛名即是依阿弥陀佛光明智相修行,念佛人直接以阿弥陀佛作大导师,菩提道上,得佛护念,不遭障难,一帆风顺。正是由于名号光明的同源性,徧照十方世界的弥陀光明,唯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名号光明即是沟通凡夫众生与阿弥陀佛的媒介。《无量寿经》云:「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闻信阿弥陀佛光明妙德,方肯称念佛号;执持名号,即是称扬赞叹弥陀光明。称名者身心领受弥陀光明加持,获致即得往生的大安乐。

净宗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凡夫众生的厌欣心亦难以激扬。阿弥陀佛遂将令众生厌离秽土、欣求极乐的功能渗入名号光明中。阿弥陀佛名号如金刚种子,投入凡夫无明暗冥心中;阿弥陀佛光明如坤母,孕育这颗出世的善根种子,令其生根发芽,破土成长,终成菩提信果。以此表喻弥陀名号能滋培念佛人的信根,弥陀光明能激发增上念佛人的信力。阿弥陀佛悲智双运,以名号光明摄化十方众生,可谓善巧中第一善巧。

称念佛名下手易,功效高。凡夫众生妄想杂念,如急流水,心猿意马,从未暂息。今此持名,以一遣杂,念一佛名,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渐至一心不乱,体悟本地风光。持念弥陀如来无生清净宝珠名号,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念佛人至心称念佛名,即以阿弥陀佛的法身香、智慧光,庄严自己的本觉心佛,如同世间衣服,实无有香,若蒙檀香久久熏陶,则不期然染上香气。此之谓香光庄严,彰显他力果觉的胜异方便。

释尊曾用栴檀香改变伊兰林恶臭的比喻,向父亲净饭王开示念佛功德。比如方圆一百六十里的伊兰林(喻众生的烦恼),其中有一棵牛头栴檀(喻愿往生心),虽然有根芽,但尚未破土而出。这时伊兰林唯有恶臭,若有人啖食树上花果,便会发狂而死去(喻烦恼贼戕害慧命)。后时,栴檀的根芽渐渐生长出来(喻信愿持名),长到快成树时,香气昌郁,便能改变伊兰林的恶臭而成香美。众生见闻如是胜妙转化,皆生稀有倾慕之心。「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证知称念佛名,便能转化吾人的烦恼恶习。弥陀名号如净摩尼珠,投入凡夫浊染心水中,即能转垢浊为清净。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故弥陀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是故称念名号,必定往生。生到涅槃净土,即能转无量烦恼成大悲慧光。阿弥陀佛名号光明,可谓通玄秘诀、换骨神丹。吾人诚敬禀受,势必获益无边。

三、诸佛护念,福慧骈臻

净宗念佛法门是由阿弥陀佛所施设、释迦本师所宣说、十方诸佛所证诚护念的出世大法,其终极目标固是横超三界、往生净土、圆成佛果,然称念佛名亦能获得消业障、增福慧的现世利益,世出世法圆融具摄。持名念佛将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转换为念佛人的善根福德。阿弥陀佛等视众生,犹如一子,愍念我等穷途浪迹,遂以同体大悲心,肇愿严土,救度十方众生。是故阿弥陀佛累劫的修持悉为众生,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无条件、无保留地惠予众生。只要吾人直下领荷,多劫穷子骤然富贵,现前当来,获大安乐。阿弥陀佛大愿之王,能够满足十方众生世出世间一切需要。念佛人所获饶益无量无边,兹略述净业行人所获致的六种现世利益,用资佐证。

1、灭罪除障益

称念弥陀名号具有灭罪除障的功能。《观经》下品下生人,一生具造五逆极重之罪,经历地狱,受苦无穷,罪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弥陀佛名十声,于声声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转地狱境为净土莲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大智度论》云:「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恶道中,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障,超生净土。」念佛灭罪胜过余行,阿弥陀佛威神愿力之广大,由此可见一斑。

兹举一例。唐代生员邵彪,一日梦至一公府,一官人问曰:「你知道自己科举考试未中的原因吗?」邵彪对曰:「不知。」官人即派部下带引邵彪前行,见一大镬中煮蛤蜊,蛤蜊作人语呼邵彪名字。邵彪惊怖,遂念阿弥陀佛,随声蛤蜊变黄雀飞去。邵彪后来科考及第,官至安抚史。此例表明,邵彪因杀生推迟了应得的命禄,而念佛消解了他杀生的业障,方得功成名就。可见杀生结怨,有损自己的福报,现代人宜应戒慎。

2、护念吉祥益

念佛行人得蒙诸佛菩萨护念加持,以及诸天大力神将隐形守护,道业事业悉皆吉祥安乐。善导大师云:若有人至心常念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观音、势至常与行人作胜友知识,随逐影护。……又如前身相等光,一一徧照,十方世界,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又如《十往生经》说:‘佛告山海慧菩萨及以阿难:若有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我从今已去,常使二十五菩萨影护行者,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得安稳。’」(《观念法门》)吾辈末法凡夫,发心修行,多诸障难,一亏正见,即陷群邪,求升反堕。由此,浅根机者惧怕修道而不学。今得弥陀愿力威神加被、诸佛菩萨影形护念,大光明中,不遭魔事,远离群邪。从今发心,直至道场,自始至终,吉无不利,何幸如之!

兹举一例。隋沙门法喜,常行方等忏法,忽一雉索命,有神人呵曰:「法师当生净土,岂偿汝命耶?!」后于病中发愿以一生行业回向西方,至心念佛,即见佛菩萨来迎,端坐而化。念佛行人往生净土,永断轮回,无始以来的宿业无从酬对。阿弥陀佛为诸往生者消解业障,证知持名念佛乃最上忏法。念佛人深信一切时处有诸佛菩萨常随影护,将无有恐怖,敬畏感恩,精进求道,静定安乐。

3、不受诸难益

阿弥陀佛因地,曾发「一切恐惧,为作大安」的悲愿。是故信愿持名者,得蒙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持,一切恶鬼,若夜叉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龙,悉不能害;一切火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杻械、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兹举二例。其一,俘囚脱难。元末张士诚攻湖州,江浙丞相与战,获四十人,囚槛送官,夜宿西湖鸟窠寺。适大猷谋禅师徐步廊下,囚犯见禅师神观闲雅,持诵不辍,一齐哀求:「长老救我!」禅师回答:「我不能救。但至诚念南无救苦救难阿弥陀佛,才能救得你们。」其中有三人信受其语,念不绝口。天晓发囚,易枷锁,偶至三人,刑具不足,惟系以绳。既而审鞫,知是良民被掳者,遂得释放。《普门品》赞誉称念观音菩萨的功德云:「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这个俘囚脱难的事例表明:念弥陀名号具足念观音名号乃至念一切诸佛菩萨名号的所有功德。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真实不虚。

其二,念佛却鬼。民国王铁珊,前清曾作广西藩台。其时广西土匪甚多,彼于作兵备道时,即设计剿灭土匪,所杀的人甚多。以后得病甚重,一合眼即见在黑屋中,其鬼无数,皆来逼迫,遂即惊醒。久则复合眼,其境仍如是,复惊醒。三昼夜不敢合眼,其人已奄奄一息。其妻因谕之曰:「你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吧,念佛总会好。」王铁珊一闻此言,遂拚命念佛,未久即睡着,遂睡一大觉,了无境界可得。而病亦渐渐痊愈,从此长斋念佛。阿弥陀佛对罪苦众生的慈佑,可谓无微不至。称念佛名,超度冤鬼。阿弥陀佛无对光德,惠予众生解冤结缘的安乐。

4、天人礼敬益

念佛法门乃最胜不可思议的难信之法,有能信愿持名者,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果报亦不可思议。释迦本师赞誉念佛者是人中芬陀利华,善导大师由此衍出五种嘉誉:「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净业行人听闻如是赞誉,应自尊自重自肯。阿弥陀佛因地预启皈依感动天人愿,俾令念佛人无论贵贱男女,悉能获得诸天世人的恭敬,由此显示念佛的尊严与高贵,激发众生神往倾慕之心。

兹举一例。元至顺庚午(1330年),浙西连岁饥馑,杭州城中,饿殍相枕藉。官员遣人将尸体运弃六和塔后山大坑中。有一婆子,肉身二十多天不腐烂,每日居于众尸之上。大家对此现象颇感诧异,搜其身上,胸怀中有一小囊,贮放念弥陀佛图三幅。此事奏闻官府,为念佛婆子买棺葬殓。焚念佛图(即念佛记数册),烟焰中现佛菩萨像,光明烨烨。由此发心念佛者甚众。念佛人襟怀旷远,种性高洁,行持脱俗,摄弥陀功德为己功德,其为天人仰重恭敬,法尔自然。

5、得常见佛益

值此释迦文佛已灭度、当来下生弥勒佛尚未兴世之无佛之世,众生无福见佛。而净业行人信愿持名能得常见佛之利益:一者临终之际,亲见阿弥陀佛前来接引;二者念佛禅观之中,得睹弥陀圣相。阿弥陀佛以大誓愿力为外缘,凡夫众生以深信切愿为内因,内外因缘和合,致使净业行人得常见佛之胜益。

古往今来,念佛行人或临终或现前见到阿弥陀佛的事例,载诸史籍,不胜枚举。种种瑞相,启人信心。兹举夫妇见佛一例。宋代葛济之,久事仙学,其妻纪氏,独精诚念佛。一日一边织布一边念佛,忽觉空中清明,乃瞻仰四表,见西方有佛现身,宝盖幢幡,映蔽云汉。纪氏喜曰:「经言无量寿佛,其即此耶!」遂五体投地,面佛作礼,葛济之惊异就之。纪氏指示佛所,葛济之亦见半身。俄而隐没,祥云五彩,亲里咸睹。葛济之由是舍仙学而回心念佛。阿弥陀佛以无尽悲心,显现佛身相好光明,俾令有缘众生生起信心,念佛往生。度化众生,不失时机,悲智善巧,妙德难思。

6、身心康复益

弥陀名号,阿伽陀药;一剂妙方,万病总治。凡夫众生,因贪瞋痴三毒烦恼具足故,身心疾病每常缠绵。果能发心念佛,宿业渐消,疴疾日见痊愈。六字洪名,神丹妙药,不费一文,疗效极佳。《无量寿经》(吴译)中,与会人天大众,蒙释迦本师佛力加持,悉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于时,「诸有盲者即皆得视,诸有聋者即皆得听,诸有瘖哑即皆能语,诸有偻者即皆得伸,诸跛躄蹇者即皆走行,诸有病者即皆愈起,诸尫者则皆强健,愚者皆黠慧,诸有婬者皆修梵行,瞋怒者悉皆慈心作善,诸有被毒者毒皆不行。」证知阿弥陀佛名号光明具有治疗众生一切身心疾病的妙德。

自古迄今,念佛愈病的事例多不胜数(参见诸往生集及感应录)。诸如瞽者念佛双目复明,佝偻者念佛胸脊得以挺直,精神病患者念佛心志恢复正常,乃至心血管病、癌症、支气管炎、风湿等疑难病人,至诚称念,获得或治愈或减轻的效果。至于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神经衰弱、失眠、焦虑等心因性调适不良症状,如能每日坚持称念佛名,心理失调的症状自然化为乌有。当然,念佛愈病得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即是对阿弥陀佛的决定信心。至诚感通弥陀悲心愿力,方能获致身心康健之益。若生疑心,因疑成障,泛泛而念,难获实益。阿弥陀佛是大医王,我等病人至诚归投阿弥陀佛大医王座下,定能得到阿弥陀佛的慈悲疗治(在凡夫份上,有病求医服药,理所应然。本文所提倡者,是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辅之以称名念佛。二者相辅相成,增进疗效,速得康复)。

持名念佛利益弘多,上述六益,直如沧海一粟。然由此亦可知,念佛法门不仅能满足了生脱死的出世大利,亦能获致现世生存之福乐。一句名号,成佛有余,何况世间的福德智慧。举凡世间的聪明辩才、寿康富足、身心安泰等,悉能于此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中满足无遗,吾人应如是信受。

找以下诗句的作者及其背景

韦应物《滁州西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卒于贞元九年(793)。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的明人洪应明的对联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菜根谭》是明代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著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现今江苏金坛人。根据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踪》,我们得知他早年热中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洗心礼佛。万历三十年(1603)前后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与袁黄、冯梦桢等人有所交往。
书名《菜根谭》,取自宋儒汪革语:「人就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就够坚强地适应清贫的生活,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所成就。明于孔兼在为《菜根谭》写的(题词)中,进一步阐述道:「『谭』」以『根谭』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又引用洪应明的话说:「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于氏的解释,增加了这样一层含意,即一个人面对厄运,必须坚定自己的操守,奋发努力,辛勤培植与浇灌自己的理想。乾隆间署名三山病夫通理的(重刊菜根谭序)则说:「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并引月古语「性定菜根香」,说明只有心性澹怕沉静的人,才能领会其中的旨意。
《菜根谭》成书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清乾隆间编纂《四库全书》,连「存目」都未收入。但是近年来,一股《菜根谭》热风行于海内外,人们将其与《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书一起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这是出于何种原因呢?对此,本文作一简略的分析。
洪应明生活的年代,明朝已全面走向衰败,这不仅表现在朝纲废弛,吏治黑暗上,整个社会、文化也呈现江河日下之势,这一点从稍前于《菜根谭》问世的《金瓶梅》中已可见一斑。一些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仕途的风波挫折之后,纷纷退隐江湖。他们既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也不愿意违心迎合鄙琐的社会风气,于是,表现隐者高逸超脱情怀的作品大量出现,《菜根谭》就是其中的代表。
总的来说,《菜根谭》反映了明代知识分子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或者说,是著者揉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释家出世思想和道教无为思想,结合自身体验,形成的一套出世人世的法则。
其名句(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延寿大师
延寿大师 (公元904-975年),唐末五代十国时高僧,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俗姓王,字冲元,本是江苏丹阳人,后迁居浙江余杭。
大师自少天资过人,年十六时,曾著《齐天赋》献于吴越王钱穆。青年时既信仰佛教,戒杀放生。曾为吴越王余杭库吏,年二十八任华亭镇将,督纳军需。时见集市中鱼虾飞禽等,每生慈悯心而购之放生。后来因擅自动用库钱买动物放生,事发之后被判处死罪。在押赴市曹处斩之际,面对死刑镇静自若,毫无惧色。自言:“吾为活数万生命而死,死又何憾!”文穆王知道他擅用库银并无一文私用,同时也赞许他的慈心善举,便将其特赦释放,并听其投明州四明山(今浙江鄞县境内)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剃度为僧,法名延寿,字智觉。时乃公元933年,大师年方三十。
出家以后,修行非常用功,“执劳供众,都忘身宰”、“衣不缯纩,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此是《宋高僧传》中所记延寿大师在寺院修行的生活写照。在龙册寺住了一些日子后,延寿便拜辞令参禅师,出外参学。初于金华天柱峰下习定九旬,后往天台山德韶禅师处修学禅法。德韶是禅门法眼宗创始人文益大师的弟子,禅学功夫甚深,吴越王曾礼其为国师。延寿在禅学上的成就即是来自于德韶禅师的座下,《宋高僧传》记云:“永明(延寿)在德韶会中,普请次,闻坠薪有声,豁然契悟,乃云:‘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延寿在禅学上的功夫因而被人认可,也因此而得德韶禅师传法,成为禅门法眼宗的第三代传人。延寿居天台山时,常在国清寺,结坛修习为时二十一天的《法华忏》,后来又往金华天柱峰诵《法华经》,历时三年之久。佛学修养与禅定功夫与日俱增。在天台山修学期间,于禅观中见观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而获大辩才。又于中夜经行时,忽觉普贤菩萨之莲花在手。由是大师感于自己终身的修行趣向未有决定,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名“一心禅观”、一名“万善庄严净土”冥心恳祷之后,历经七次信手拈起的都是“万善庄严净土”那一阄。于是延寿大师才下定决心开始一意兼修净业。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延寿前往奉化雪窦寺任住持。开展弘化事业,讲授禅学法要与净土理论。依从他学习禅理与净土学问的人为数甚多。而此时的延寿也开始着笔著书。《雪窦寺志》中记载延寿在雪窦寺完成《宗镜录》的初稿。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吴越忠懿王下诏邀请延寿大师往杭州,主持复兴灵隐寺的工作,梵刹因之得以中兴。一年之后,延寿迁往邻近的慧日山永明寺(即净慈寺)居住,从其教者,有两千余人。为表明自己的旨趣而作偈曰:“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延寿大师在永明寺这一住就达十五年之久,完成了他一生中许多重要事业。延寿大师又称“永明和尚”也是因此而来。忠懿王深为器重大师的德行,诏赐名号为“智觉禅师”。“永明延寿大师”的名声也因此而远扬于四方。
延寿大师在常住永明寺期间常为七众弟子授菩萨戒,日定一百零八件佛事为常课,主要是受持神咒、礼佛忏悔、诵经、坐禅、放生、说法等,每夜则于旷野施食予鬼神等类。此外每日定念十万声阿弥陀佛圣号,常往别峰经行念佛,随从者常达数百。时人常听闻螺贝天乐响于天际。这些行事在《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自行录》中则有详尽的记载。此外,在北宋开宝三年(970),步入晚年的延寿大师奉诏于钱塘江边的月轮峰,督建一座高达五十余丈共九层的六和塔,以作镇潮之用,巍巍立于江边,蔚为杭州一大景观。
延寿大师居永明寺时,除了修行、弘法之外,同时也注重于将自己的修行体验与对佛学的研究心得,整理成文字。数量达一百卷之巨的《宗镜录》即是在此时定稿刊行的。其它的著作如《万善同归集》六卷、《神栖安养赋》、《唯心决》、《受菩萨戒》、《定慧相资歌》、《警世》各一卷等书,也是相续在永明寺写成而传世的。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事已高的延寿大师,再次回到久别的天台山,在山上开坛传授菩萨戒,一时引来约一万余求受戒者。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主持大型的传戒法会。此后岁月,大师自知世缘无多,便闭门谢客,专心念佛,誓生净土。第二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大师晨起之后,焚香礼佛,普告大众,趺坐而化。世寿七十二,僧腊四十二。茶毗后的舍利,鳞砌于全身。太平兴国元年(976)门人立其塔于大慈山,并建塔院以为永记,宋太宗赐塔院匾额曰“寿宁禅院”。后有游僧自临安来山经年绕塔,人问何故?答言:“我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询之知乃杭州永明禅师也,已往生西方上上品,王重其德,故礼敬耳”。是以仰慕大师故,特意来此瞻礼舍利宝塔。可谓是净土宗史上一大奇闻。大师寂后,越二十五年,即宋咸平元年(1000)真宗下诏敕赐延寿所居之永明寺为“资圣寺”以表缅怀圣德之意。宋崇宁五年(1106),徽宗下诏追谥延寿为“宗照禅师”。以至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又加封名号为“圆妙正修智觉禅师”。
延寿大师集禅门法眼宗第三代宗师与净土宗六祖为一身,因其佛学思想是禅与净相结合,会宗各家之说,导归西方净土,是其佛学思想之特色所在。延寿将密教之密行及法相、三论、华严、天台等诸学说及净土理论折衷而综合为一。此等倡举,开历史之先河,遂成一时之风气,为后来佛门诸宗并合修学之端倪。
延寿居永明寺十五年间,日行一百单八件佛事,从这些行持中可以看出,几乎包罗了当时佛家各宗所倡导的修行方式。可以说是各宗各派皆具,样样法门全备,于此行持中,恒以净土为依归,将所有功德皆回向往生净土,是其总持的旨趣所在。从延寿大师的代表作《宗镜录》中可以窥见其佛学思想的大概,将当时盛行于世的佛教行法与理论,融会而贯通之,而使自己的思想体系别具特色,自成一家。在《宗镜录》的问答卷里,用连绵不断的问答形式,罗列了天台、贤首、慈恩等宗的教理,并于引证章中,旁征博引,引证了大乘经典一百二十种,西天东土诸祖法语一百二十种,贤圣集六十本,共计三百种言说,目的即是在于说明此是“总一佛乘之真训,可谓举一字而摄无边教诲,立一理而收无尽真诠,一一标宗,同龙宫之遍览,重重引证若鹫岭之亲闻,善令面云立雪之人,坐参知识,遂使究理探玄之者,尽入圆宗”。由此可以看出,书中论点也是在诠释延寿所倡导的禅教同佛说,本来是一致的理念。其引经据典,广集佛言祖语,旨在说明一切事理皆本一心,性相圆融,佛法一致,各宗所行的教法,最终都归“心宗”,所有佛陀所教的行法都能圆融互通,正和《宗镜录》卷二十四中说的“此宗镜中,无有一法而非佛事”这一道理相契。
将所有佛法,判释为归于一心法门,此种观念也是延寿大师推行净土,一心趣向极乐的动力根源。纵观《宗镜录》全书,处处可见延寿精辟的佛学妙理,书中倾注了大师毕生大部分的心血。清代雍正皇帝阅此书后,给予“为震旦宗师著述中第一妙典”的高度评价。这部百卷巨著自成书以来,便流行于世,广为人传诵,甚至远播海外。据《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记云:“高丽国王,览师言教,遣使斋书,叙弟子礼,奉金镂袈裟,紫金素珠,金澡罐等,彼国僧三十人,亲承印记,归国各化一方”。是中所记高丽国三十僧彼时乃是得延寿相传的禅法,归国后而使法眼宗禅法传于东海。也正因如此,作为延寿佛学思想主流之一的法眼宗禅法,能流行于异域,反而中国却未见其盛。今人蒋维乔所著《中国佛教史》一书中,有云:“法眼宗弘扬于高丽,而中国反衰矣!”这是延寿大师禅法影响远及高丽的史实记载。
作为净土宗的祖师,最能凸显延寿净土思想的莫过于世人熟知的“四料简偈”,其文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从这四句偈语中,可以看出延寿大师的修行态度,偈中指明,世人修禅固可,但须以净土为依归,其中第三句,就是标明禅净双修的好处,而以延寿个人的立场来说,禅净双修是最理想的修持法门,他认为弘宗演教是僧伽的本职,所以出家僧人宜应禅净双修,如此才能现世为人师,广弘教法以利他;来世作佛祖,圆满圣果以自利,如此,则自他二利圆成,而一般的学佛者,若非上根利智之人,则应专修净土念佛法门,因为念佛求生净土是有保障的,所谓的万修万人去,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若是单修禅教而摒弃净土,则十有八九会有危险,要是无禅又无净土,那将是万劫千生轮转三途六道,受苦无尽了。这四句偈语,言辞简练,但却义理明朗,足可作为学佛者修学的准则,对于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时至今日,仍富有生命力。
延寿大师作此四料简的最初动机,在于欲矫正唐末以来学佛者重禅而轻净土之时弊,以禅宗祖师的身份与修禅的丰富阅历,会合修持净土法门的心得,作此四料简偈是最有资格且最具权威的了。净宗十三祖印公对此四料简极为赞赏,曾言:“夫永明(四料简)乃大藏之纲要,修持之高抬贵手”。又云“(四料简)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足见四料简在于净业学人而言,实是重要也。
此外,延寿主张的禅净双修的行法,在当时来说可以起融解禅门与净土学者之间固有争执的作用,也使得后来宗门教下诸多的行者,渐能接受各修不同法门但皆能领纳净业,并归净土的这一理念,可以说,自隋唐以降,佛教各宗林立,净土之思想或多或少,已被大乘各宗所纳受。如天台之智者、华严之杜顺、三论之吉藏、法相之慈恩、律宗之道宣等皆专弘一宗而兼修净土。当然此中之净土包括了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等,再者如禅宗有百丈禅师于丛林清规中,铁定僧在茶毗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用助念之功,以求亡者得生西方净土的例子,但真切促使求生净土的思想完全融入诸大乘教派,并且蔚然成风者,实乃延寿大师之功。
综上所述,可以全窥延寿大师于禅于净的功绩。其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禅净双修行法,在佛教行门中独立一帜,影响着无数的修行者,使之步其后尘,依教修持,因而无论是禅门行者或是净宗学人,都万分景仰延寿大师。《莲宗宝鉴》云:“师(延寿)志诚殷重,专以念佛示人,同生净土,世称‘宗门之标准,净业之白眉’”。此嘉赞之语,如实地点明了大师在佛教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力。众所周知,现今佛教丛林中例行的纪念阿弥陀佛的诞辰日,即是以延寿大师的生日为准,直接地将其奉为“阿弥陀佛的化身,这又是一例后世净业学者缅怀敬重延寿大师的佐证。延寿大师集禅教、净土于一身,志心净土,兼修万善众行,治学深严,懿行高尚,值得世人归敬,延寿大师生西后,其嘉行伟绩于教之内外广为传诵,称扬赞叹之语不绝于篇。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在御制《万善同归集》序文中云:“近阅古锥言句,至永明智觉禅师,观其《唯心决》、《心赋》、《宗镜录》诸书,其于宗旨,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至高至明,至广至大,超出历代诸古德之上,因加封为‘妙圆正修智觉禅师’。其倡导之地,在杭之净慈。敕地方有司,访其有无支派,释人承接,修葺塔院,庄严法相,令僧徒朝夕礼拜供养。诚以六祖以后,永明为古今第一大善知识也!”又于《宗镜录》序文赞延寿大师曰:“实为震旦第一导师”。纵观历代净土诸祖,得历代帝王之加封嘉奖者不乏其人,然赞之以美名若此,则为稀有矣!

杭州上天竺法喜寺现任主持是?

住持萃峰道梁师,住持小山道立师,住持继泉德孚师,住持仰峰承明师,住持云堂德洪师,住持南溪道柯师,住持竹亭圆径师,住持明庵圆日师,住持云池圆逸师,住持无尘明远师,住持绍峰祖玉师,住持敬坡真宰师,住持爱云意奎师。

住持云泉真谅师,住持伴云、诸香、厚泉、明信师,住持心宇明机师,住持朝音海瑞师,住持心台万灵师,住持玉岑世高师,住持萃吾兴美师,住持旨玄寂嘉师,住持易庵如贸师,住持文宇寂缨师,住持奇峰照珍师,住持春山万富师,住持印中照本师。

住持寄竺寂瑜师,住持本空续蕴师,住持道微本初师,住持心凝通藏师,住持心融续元师,住持印峰心授师,住持了因源汶师,住持信如寂征师,住持兆初本一师。

开山第一代,道翊法师,石晋天福四年。

第二代,南屏梵臻法师,皇祐三年。

第三代,辩才元净法师,嘉祐七年。

第四代,法照用文法师,元丰四年。

第五代,慈辨从谏法师,元祐五年。

第六代,圆悟思尚法师,政和元年。

第七代,宣梵嗣珍法师,政和五年。

第八代,慧觉齐玉法师,宣和六年。

第九代,普明如靖法师,建炎六年。

第十代,佛照智坚法师,绍兴元年。

第十一代,圆通应如法师,绍兴三年。

第十二代,普觉惟日法师,绍兴十五年。

第十三代,证悟圆智法师,绍兴二十三年。

第十四代,慧光若讷法师,绍兴二十八年。

第十五代,师觉法师,淳熙十一年。

第十六代,复庵妙珪法师,绍熙三年。

第十七代,柏庭善月法师,嘉定六年。

第十八代,虚庵有宏法师,嘉定十二年。

第十九代,鉴堂思义法师,绍定五年。

第二十代,柏庭善月法师,绍定十六年。再住

第二十一代,梅峰梵奎法师,端平三年。

第二十二代,古镜文杲法师,嘉熙二年。

第二十三代,同庵允宪法师,嘉熙四年。

第二十四代,佛光法照法师,淳佑三年。

第二十五代,石室智观法师,景定三年。

第二十六代,东林祖印法师,景定三年。

第二十七代, 佛鉴妙铦法师,景定四年。

第二十八代,墨堂正观法师,咸淳元年。

第二十九代,佛光法照法师,咸淳六年。

第三时代,鼎山时举法师,咸淳九年。

第三十一代,南麓时法师,至元十三年。

第三十二代,愚山古法师,至元二十年。

第三十三代,梓山恭法师,至元二十二年。

第三十四代,鼎山举法师,至元三十一年。再住

第三十五代,若州筌法师,大德四年。

第三十六代,柳塘权法师,至大二年。

第三十七代,竹屋元净法师,皇庆二年。

第三十八代,佛海澄法师,泰定二年。

第三十九代,如庵真法师,至顺二年。

第四十代,虎岩颐法师,至元二年。

第四十一代,贤叟思法师,至元五年。

第四十二代,我庵无法师,至正二年。

第四十三代,东溟日法师,至正四年。

第四十四代,绝辉鉴法师,吴元年。

第四十五代,云谷臻法师,洪武元年。

第四十六代,日彰称法师,洪武二年。

第四十七代,惟源修法师,洪武六年。

第四十八代,竺隐道法师,洪武十五年。

第四十九代,箕山隐法师,洪武十七年。

第五十代,止堂大山法师,洪武十九年。

第五十一代,古春兰法师,洪武三十二年。

第五十二代,宗源梵法师,洪武三十五年。

第五十三代,敬修德完法师,永乐二年。

第五十四代,一庵如法师,永乐三年。时姚少师奉命取《金光明忏法》来寺住。

第五十五代,宗铉鼐法师,永乐五年。

第五十六代,显宗弥法师,永乐十二年。

第五十七代,即中实法师,洪熙元年。

第五十八代,镜中潭法师,宣德元年。

第五十九代,浩初颐法师,宣德五年。

第六十代,训中谟法师,正统三年。

第六十一代,无相住法师,正统四年。

第六十二代,有中髯法师,正统六年。

第六十三代,瑞岩祥法师,正统九年。

第六十四代,大猷阐法师,正统十二年。

第六十五代,本源顾法师,景泰二年。

第六十六代,之山广法师,天顺二年。

第六十七代,宗济法师,天顺五年。

第六十八代,洪沛法师,天顺七年。

第六十九代,昙芳法师,天顺八年。

第七十代,无外广法师,成化二年。

第七十一代,秉忠桓法师,成化七年。

第七十二代,雨庵沾法师,成化十年。

第七十三代,天泽沾法师,成化十七年。

第七十四代,敏中智法师,弘治四年。

第七十五代,草堂芳法师,弘治九年。

第七十六代,嘿庵濳法师,弘治十三年。

第七十七代,铁峰定法师,正德八年。

第七十八代,天日南法师,正德十四年。

第七十九代,大林茂法师,嘉靖九年。

第八十代,大鼎脀法师,嘉靖十四年。

第八十一代,松隐琳法师,嘉靖十九年。

第八十二代,东山显法师,嘉靖二十二年。

第八十三代,云岩贵法师,嘉靖二十四年。

第八十四代,春谷俊法师,嘉靖二十九年。

第八十五代,心泉璟法师,嘉靖三十一年。

第八十六代,竹山蕙法师,嘉靖三十四年。

第八十七代,月洲源法师,嘉靖三十六年。

第八十八代,五峰沾法师,嘉靖四十年。

第八十九代,云峰才法师,嘉靖四十年。

第九十代,近泉松法师,隆庆二年。

第九十一代,一山福法师,隆庆四年。

第九十二代,小泉礼法师,隆庆六年。

第九十三代,月楼宪法师,万历二年。

以上就是小编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关于杭州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温馨提示:
本文【杭州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5 牛求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