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求艺 德语

《浮士德》这本书是德语文学巅峰之作,主要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17日 07:34

2025年【德语】报考条件/培训费用/专业咨询 >>

德语报考条件是什么?德语培训费用是多少?德语专业课程都有哪些?

点击咨询

《浮士德》这本书是德语文学巅峰之作,主要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浮士德》这本书是德语文学巅峰之作,主要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歌德用64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诗剧,故事一开始,上帝和魔鬼打赌。魔鬼认为人类很容易屈服于欲望,而上帝认为人类可以用理性战胜欲望。于是,魔鬼找到了故事中的主人公浮士德,一个50多岁的老单身汉,他一生都在学习知识,却从未体验过人生,和浮士德打赌,他会满足浮士德所有的欲望,只要浮士德说他满意,魔鬼就会带走浮士德的灵魂。

浮士德签订了合同,开始了他的世俗之旅,浮士德很快就掉进了一个陷阱。他爱上了一个叫马甘雷的女孩,魔鬼让浮士德喝下巫婆的药水恢复青春,然后用魔法让马甘雷爱上浮士德。马甘雷在婚前怀孕了,当她的哥哥发现后,他非常生气,但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杀死了她的哥哥。结果,马甘雷疯了,淹死了自己的孩子,最后被判处绞刑。

浮士德很痛苦,很后悔自己因为一时的欲望,而毁掉了一个女孩,绝望之下,浮士德决定从政。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帮助国王解决了财政危机,并将希腊神话中的美女卡伦带入了现实。这本来是为了满足国王的要求,但浮士德爱上了凯伦,并和凯伦生了一个孩子。但很快,事故又发生了,孩子意外地死去了,凯伦死于悲伤和愤慨。

浮士德再次投身政治,帮助国王平定了叛乱,并在海边获得了一块封地,浮士德在这个时候有更高的追求。他开始填海造地,希望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让每个人安居乐业。但是魔鬼阻止了,害了很多人。浮士德悲痛欲绝,双目失明。这时,浮士德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魔鬼开始为他建造坟墓,浮士德听到了铲土的声音,误以为是人们自发开垦土地的声音,最后表达了自己的情绪,说自己很满意,魔鬼要带走他的灵魂的时候,天使出现了,天使吧浮士德的灵魂带到天堂,浮士德的故事结束了。

关于《浮士德》,我们究竟能说些什么呢?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是德语文学的一部代表之作,是有着欧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美誉的经典力作,同时也是一部旷世不朽的巨著和杰作。这种伟大的作品,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并且往往常读常新、获益匪浅。本文即从一位接受者的角度出发,在分析浮士德形象的基础上,揭示出显型的浮士德精神和隐型的浮士德难题,从而清晰的诠释浮士德的一生是寻找精神家园的一次审美体验。
绿原在《浮士德》译本的前言中说:“不提到歌德,就写不成一部世界文学史;同时,不读《浮士德》,也难以理解歌德之所以是歌德。”诚然,《浮士德》是歌德的重要代表作,它与《伊利亚特》、《神曲》、《哈姆雷特》并列誉为欧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关于世界和人生的作品,具有形而上学的哲学意味,是“现代哲学的诗,又是诗的现代哲学。”《浮士德》的创作历时六十年之久,加之期间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歌德的思想也经历了几次升华,这一切,都集中的反映在这部巨著之中,使这部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无限的解读空间。以至于几百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不停地对浮士德形象、浮士德精神以及浮士德难题等问题进行现代性解读和阐发,可见其意义之大、影响之广。
诗剧《浮士德》分上下两部,共计12111行,篇幅虽不算小,但毕竟有限。相比之下,它的魅力和影响力,却几乎无限、无穷。这是和作品丰富、复杂、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涵分不开的。杨武能这样解释道“艺术形式方面,首先它是一部诗剧,同时具有戏剧和诗歌的特点。其次,它所跨的时间维度极大,剧情极富跳跃性,而更堪玩味和咀嚼。最后是对于象征这一艺术手段普遍、大胆和天才的运用。思想内涵方面,它是如此地丰富、深邃、复杂而又多层面,以至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读者,人人都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以至一代一代的研究者,对它总是说不完,道不尽。”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直是道出了《浮士德》研究的无限空间和价值性。
一、浮士德形象
歌德的《浮士德》有一个特色便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这不仅仅涉及人物原型、文学意象、故事模型,而是贯彻全书,几乎无处不在。深刻的象征都带有朦胧性质,作品的含义也变得丰富,浮士德形象的多重含义便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在郑克鲁主编的《外国文学史》中分析了三个主要含义:“首先,浮士德在很大程度上是歌德的化身,他的追求与歌德的生活经历有很多相似,他追求的性格特征寄寓着歌德自己的生命活力。其次,浮士德又是西欧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象征,尤其是德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化象征,他离经叛道,上下求索,不怕失败,反映了近代思想家不满足于现实,要将理论见诸实践,将人生艺术化的追求。再次,浮士德又是人类积极精神的象征,是新兴资产阶级巨人形象的象征。”这三重含义彼此之间又是相通的,浮士德是歌德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他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原型在作品中的投射,是个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呈现,同时又添加了理想化元素,因此代表着更典型、更富有象征意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甚至整个人类的积极精神形象。小而言之,浮士德身上浓缩了歌德本人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体验;大而言之,浮士德又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这一形象揭示出人类自身存在的追求和发展必须通过现实的社会生活才能进行并得以实现的真理。杨武能在《术士·哲人·人类的杰出代表》一文中提出了“浮士德即歌德”的看法,他引用了歌德的话:他的所有作品“仅只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一个个片段”,又承认自己常常进行“诗的忏悔”。并且进行了解释“诗剧的第一部中的浮士德体现了狂飙突进的精神,是青年时代的歌德;第二部中的浮士德体现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是到了魏玛以后的歌德;诗剧最后一幕,那位胸怀全人类、目光远大的老博士,可以讲正是老诗人和老哲人歌德。”杨武能的这种解释不能说不对,但容易使人陷入定性思维,直接导致主题先行,诱使读者在思考作品时对号入座,从而忽略了浮士德身上的一些潜在弱点同时也限制了对思维的探讨和深层意义的追寻。
浮士德形象正是在书斋、爱情、政治、艺术和事业五种追求的过程中展现出来并得到进一步彰显,他一方面作为象征代表的是歌德化身、先进知识分子形象、人类积极精神,这是下面我们将要讨论到的显型的“浮士德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不断追求、永不满足的向上的一股力量;另一方面浮士德形象也是“普通人类的代表”,是歌德“庸俗市民”的流露,是普遍人性弱点的揭露,这就是浮士德人生追求中所遇到的“浮士德难题”,亦或称作“浮士德困惑”或“人生悖论情结”,在剧中是一种隐型的显现,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这显型的浮士德精神和隐型的浮士德难题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真实的浮士德形象,也表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知识分子自强不息、不断追求、永不满足的精神理想,同时也暴露出他们身上灵与肉、感性与理性、个性自由与社会约束等二律悖反悖论,并且在此二重性中不断的实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二、浮士德精神
在歌德的笔下,浮士德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从来没有停留在一种思想或感情的体验上,而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在《天堂序曲》里,歌德借上帝之口指出,阻挠人们向善的,不是人的过失,而是人的无为。“人的精神总是易于驰靡,动辄贪爱着绝对的安静;我因此要造出恶魔,以激发人们的努力为能”。天主认为,人在努力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犯一些错误,这并不要紧,而是深信“一个善人只要他努力向上就不会迷失正途”。浮士德把《圣经》上“约翰福音”的第一句话“太初有道”改译为“太初有为”,就是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只有行动,才能满足浮士德的追求,使他不断向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浮士德怀揣着行动和自强不息一路狂奔,为着幸福和理想而前进。覃小超在《论浮士德精神》一文中分析道“浮士德的一生是在不断的行动中度过的,他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以及其他事业的活动。当浮士德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心中产生了一股忧愁。他感到自己走了许多弯路,常常犯错误。但是,他没有象一个‘愚人那样把眼睛仰望着上天,以为有自己的同类高坐云端’;也没有象一个懦夫那样,贪图安逸,碌碌无为地生活;而是自强不息,不断地‘贪图’、‘求其实现’,使他的生活如同狂风暴雨一般。行动是浮士德一生中可以确定的、不变的规律,它是浮士德精神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特征。”这里,浮士德否定了现实世界之外的“彼岸世界”,只相信自己的行动和自强不息才能使“人生之树常青”,意味着他开始走向现实生活。行动本身也代表一种精神,代表着不断追求、永不满足、自强不息,但这行动并不是一个单曲循环的过程,而是积极进取的。歌德说:“浮士德的行动是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浮士德并不是为了行动而行动,而是为了真理而行动,为了生活和自由而行动,“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读出浮士德精神的精髓所在,一种是显型的不断追求、永不满足的自强不息精神,一种是隐型的以仁爱为核心的追求善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和歌德所接受到与经历过的文艺复兴和启蒙主义相互联系的,也是感性与理性、灵与肉等二律悖反所达到的辩证统一和谐和。文艺复兴是人的解放、重新发现了人的价值,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得到了张扬,但同时也是“近代人失去了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谐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一超越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着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启蒙运动彰显的是理性主义,是一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而歌德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伟大代表,“他表现了西方文明自强不息的精神,又同时具有东方乐天知命宁静致远的智慧”,因此,歌德把这种精神投射到剧中浮士德的人生追求中去,一方面他积极进取、不断追求、永不停留,向着真理、理想和自由而去追求;另一方面,不断追求的结果却是以一出出的悲剧收场,虽然结局是众天使解救了浮士德的灵魂,这只能说是善战胜了恶,一个集体的人类的胜利,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在这追求的过程中到底获得了什么意义与价值呢?这就不可避免的介入到这部诗剧给我们留下的浮士德难题上。
三、浮士德难题
陈大夫在《关于<浮士德>的美学思考》一文指出“浮士德绝不是理想化的人物,而是一个有许多弱点并在克服弱点中前进的强者。”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的对立,是人的内心世界中理性和欲望的对立,这种冲突使浮士德陷入两难境地:“在我的胸中,唉!住着两个灵魂,一个想从另一个挣脱掉;一个在粗鄙的爱欲中,以固执的官能紧附于世界;另一个则努力超尘脱俗,一心攀登列祖列宗的崇高灵境。”这就是西方著名的“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难题,不仅是浮士德个人的,也是西方近代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也包含对现代人精神困惑的一种思考和回答,因此,对浮士德难题的研究仍旧非常有意义和价值。我们在上文的浮士德形象分析中注意到,在其艰难探索的一生中,充满着诸如灵与肉、感性与理性、个性的自由与社会的约束、善于恶、理想与现实等矛盾,但这是二律悖反的矛盾,对立的两者没有孰是孰非。欲望、人性、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而道德、理性、社会约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两者之间是对立的,不能追求某个方面的输赢,那样只会造成二元对立,而浮士德正是在不断的追求实现两者的统一。下面我们以灵与肉的关系为例探讨一下浮士德的寻求统一之路。
灵与肉的关系,既贯穿于整部《浮士德》之中,又在“爱情追求”中得到重点体现。在“知识追求”阶段,浮士德如康德一般沉溺于知识的海洋,皓首穷经,以期通过知识追求来把握宇宙和人生的奥秘,但这种只重精神而忽视实践的状态导致其精神危机,意欲自杀,幸亏他的“童年情感”抢救了他,也从此下定决心走出象牙塔,体验大千世界的美。从“知识追求”到“事业追求”这过程中,浮士德经历了一次一次的挫折,徘徊于一段又一段的感官欲望之中,但最终都以惊人的毅力追求着精神的超越。人生的意义究竟在于肉体的快乐和生活的享受,还是在于超凡脱俗、追求精神境界?浮士德以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他的选择:一方面对世俗感到厌倦、不满,要寻求高远的精神目标,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生活,而达到精神目标的途径就是靠脚踏实地的生活实践,在追求灵与肉统一的前提下继续向前进发。灵与肉的关系是歌德时期所要关注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黑暗的中世纪严重压制了个人感官欲望的追求,过分强调精神超越;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开始直面自我和基于肉体的自然欲望。无论是基督教禁欲观念还是文艺复兴的肉体解放思想,都没有能够很好的解决灵与肉的统一问题。浮士德形象的塑造告诉我们人是一个灵与肉的结合体,不能顾此失彼,这是一个悖论,但是还是要在这矛盾统一体中继续前进。
四、寻找精神家园
有的学者认为“因为死亡,人们为此自强不息、孜孜以求、代代袭传——这便是人类崇高的悲剧精神。浮士德精神正是这种悲剧精神、人类精神的形象化写照。”并且引用邱紫华的观点“人的最根本的精神就是悲剧精神。丧失了悲剧精神,也就丧失了人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笔者以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诚然,浮士德的知识追求、爱情追求、政治追求、艺术追求和事业追求都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理想,但并不能就此说浮士德精神是这种悲剧精神的形象化写照,虽然二者都彰显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表面相似性,是一种人类集体主义的自我牺牲,因此它掩盖了浮士德精神的内在意蕴和深层次人的、人生的意义及价值。董新祥在《浮士德形象与现代人的精神困惑》一文中指出“浮士德在‘灵’与‘肉’中困惑着,又由于‘灵’与‘肉’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救赎。可以说‘灵’与‘肉’在浮士德的身上达到了辩证统一。”“灵”与“肉”可以看做二律悖反的两方面,在此文中,作者对“浮士德难题”进行了探讨,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似乎对我们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些线索,结果就在过程中。
杨必容在《论<浮士德>中的“人生悖论情结”及其消减方式》一文中用“人生悖论情结”解释“浮士德困境”,“人生悖论情结”即指“人性的悖论:人类欲望的不断膨胀,人与自身欲望的冲突和斗争;人生的悖论:个体的有限性无法超越时空的无限性;人的社会性悖论:人身在群体、社会之中,人的个性与自由必然受到社会组织中各种规则、等级的限制”,并指出“浮士德精神”是“人生悖论情结”最好的消减方式。这属于从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来解决现下的精神困境问题,但是以“浮士德精神”来作为解决“浮士德难题”的答案未必妥当。从前面浮士德形象的分析到浮士德精神的揭示与阐发再到浮士德难题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这几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起关联作用的。下面笔者提到的寻找精神家园,也是于此有莫大关联,可以说是有浮士德形象的影子,可以说有浮士德精神的追求,也可以说有对浮士德困境的一种解答。
歌德的《浮士德》是人类追求和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浮士德的一生是寻找精神家园的一次审美体验。寻找精神家园可以说是每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追求,这与人们的文化底蕴、怀旧意识、历史态度和精神文明发展状况是息息相关的,更是文学表现的一条主线。现在有多少人还在怀念周代礼仪社会、希腊城邦时代,更不用提大量的咏怀诗、咏史诗,精神家园是一个心灵的归属、精神的寄托,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无何有之乡”。正如宋虎堂所说“精神家园,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支柱,人类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寻找,现代人的渴望似乎更加强烈,精神家园也就在寻找中得到永恒,在寻找中获得一种审美体验。”精神家园是一种审美体验,在体验中得到永恒。有些宗教信仰者的精神家园就是彼岸的天堂,可歌德是泛神论主义者,他笔下的浮士德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
在知识追求阶段,浮士德最初的精神家园是自己的书斋,皓首穷经的结果换来的却是埋首故纸堆,体验生活成了他要寻找的精神家园;在爱情追求阶段,他的精神家园是甜蜜的爱情;政治追求阶段,他的精神家园是“紫禁城”;艺术追求阶段,古典美化身的海伦是他的精神家园;事业追求阶段,大海则成了他建立伟大功勋的精神家园。一步步走来,他在不停地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在他寻找之前,他以为将要寻找的那个就是,于是他努力追求,最后天使带领他去了天堂,到了他的最后归宿地点。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精神家园,但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却未必相同。浮士德就像整天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样,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中体验,在探索中实践,是一种乐观的自强不息的追寻,毋宁说这追寻本身就是他的精神家园,因为他在这追寻中精神得到升华。尼采说过“人需要有一个目标,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浮士德追寻的不是虚无,虽然他一直在追求,还没有追求到他的精神家园,也许他的精神家园就是天堂吧,如果不是那一定就是未来的“天堂”,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综上所述,在歌德的笔下,浮士德好似一位追寻精神家园的浪子,为了家园、远方、理想、真理、自由、生活而不断追求、自强不息,“浮士德形象”深深地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浮士德精神”流淌在每位读者的血液里,“浮士德难题”启发着每位读者的思考与反思,我们在一起分析作品中寻找着浮士德的精神家园,同时也在寻找着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哲学人

0

赞赏支持

相关推荐

弗洛伊德的30个经典论断,揭示现代人深层心理规律!

阅读 15676

没有广告,只有音乐。

广告

我为什么不再信佛教

阅读 13696

学了这么多年的马哲,你知道吗?辩证法其实是一种低级的思维方式!

阅读 3356

哲学高人整理出的20个思想碎片,看完后彻底无眠!

阅读 15980

人们通常使用“浮士德”这个词语来修饰一些东西,比如浮士德式的结局。请问:“浮士德”具体是什么意思?

浮士德为欧洲中世纪传说中的一位半神话半真实的人物,可能为魔法师,传说他与魔鬼订了出卖灵魂三十四年的契约,生前尽情享受,死后入地狱。歌德的《浮士德》悲剧分上、下两部,它没有始终一贯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以及他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为主线,把全剧连成一体。浮士德的上下求索是从两次打赌引出来的,首先魔鬼与天帝打赌,魔鬼靡非斯特否定人和世界,天帝却相信人的精神力量,“在他摸索之中不会迷失正途”,这给全剧提供了广阔的背景,第二次打赌为浮士德与靡非斯特赌赛、订约,条件为魔鬼今生侍奉浮士德,死后灵魂归魔鬼所有,这次打赌为浮士德上天入地提供了条件,也是对他精神力量的有力考验。诗剧以浮士德的精神探索贯穿始终,共经历了五个阶段:一知识悲剧,说明陈旧腐朽的书本知识不是美,主要描写浮士德在“返归自然”中挣脱中世纪的精神枷锁而获得新生。二爱情悲剧,说明低级的吃喝玩乐和个人的爱情生活不是美。浮士德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贪恋情欲和克制欲望的矛盾,并从自我主义的泥淖中挣脱出来。三政治悲剧,写魔鬼引诱浮士德为封建小朝廷服务,浮士德识破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不是美。四美的悲剧,写浮士德追求与希腊美女海伦的结合,说明只有形式而无灵魂的古典艺术不是美。五事业悲剧,浮士德终身探索,最后发现与人民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改造自然,创造自由国土才是美。

浮士德探索的五个历程,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和德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道路。浮士德自强不息地探索真理、追求美的过程,是挣脱中世纪愚昧状态、克服内在与外在矛盾、创建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过程,体现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浮士德精神”包括肯定人生的积极意义,以行动投身实践的创造精神;敢于否定一切丑恶事物与错误思想的否定精神;以及追求理想生活的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
重点是第二段,第一段是介绍来历。

德国人需要去背送能听懂以及能发音正确说出来的德语单词的拼写吗?

德语拼写比德语简单,语音掌握以后,基本上都能把听到的单词拼写出来,所以背单词要比英语简单一些;不过德语名词有三个性,词性没什么规律,所以记名词会比较麻烦一些,除此以外,德语语法比英语复杂,因为有四个格。不过,两种语言学到后面,你会发现表达起来,德语比英语简单和准确的多~~~
祝学习德语快乐~~~

浮士德献词 诗原文 德语版

Zueignung
Ihr naht euch wieder,schwankende Gestalten,
Die früh sich einst dem trüben Blick gezeigt.
Versuch ich wohl,euch diesmal festzuhalten?
Fühl ich mein Herz noch jenem Wahn geneigt?
Ihr drängt euch zu! nun gut,so mögt ihr walten,
Wie ihr aus Dunst und Nebel um mich steigt;
Mein Busen fühlt sich jugendlich erschüttert
Vom Zauberhauch,der euren Zug umwittert.
Ihr bringt mit euch die Bilder froher Tage,
Und manche liebe Schatten steigen auf;
Gleich einer alten,halbverklungnen Sage
Kommt erste Lieb und Freundschaft mit herauf;
Der Schmerz wird neu,es wiederholt die Klage
Des Lebens labyrinthisch irren Lauf,
Und nennt die Guten,die,um schöne Stunden
Vom Glück getäuscht,vor mir hinweggeschwunden.
Sie hören nicht die folgenden Gesänge,
Die Seelen,denen ich die ersten sang;
Zerstoben ist das freundliche Gedränge,
Verklungen,ach! der erste Widerklang.
Mein Lied ertönt der unbekannten Menge,
Ihr Beifall selbst macht meinem Herzen bang,
Und was sich sonst an meinem Lied erfreuet,
Wenn es noch lebt,irrt in der Welt zerstreuet.
Und mich ergreift ein längst entwöhntes Sehnen
Nach jenem stillen,ernsten Geisterreich,
Es schwebet nun in unbestimmten Tönen
Mein lispelnd Lied,der Äolsharfe gleich,
Ein Schauer faßt mich,Träne folgt den Tränen,
Das strenge Herz,es fühlt sich mild und weich;
Was ich besitze,seh ich wie im Weiten,
Und was verschwand,wird mir zu Wirklichkeiten.

《浮士德》的最好译本是谁的?

《浮士德》的译本
郭沫若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个译本名气最大,影响了几代人;
董问樵译本(复旦大学出版社),这个译本也很悠久;
钱春绮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这个也可以;
绿原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个也很权威,不过《浮士德》是诗剧,他却译成了散文;
杨武能译本(安徽文艺出版社),这个译本最新,杨先生是德语文学翻译专家,他翻译了很多歌德的作品,国内第一权威。

《浮士德》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浮士德》([德国]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LU3MxQgA4hEM_2_8xjqLw

提取码:0kbf

书名:浮士德

作者:[德国]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译者:杨武能

豆瓣评分:9.7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7-1

页数:672

内容简介:

集歌德创作和思想大成的诗剧《浮士德》是歌德富有可读性的代表作,不仅是文学爱好者的至爱,也是广大读者家庭藏书的必备品。

这部作品几乎融人了歌德毕生的心血,前后耗时60多年,先后出现了多个文本:歌德首先创作出《浮士德初稿》,然后在1806年完成《浮士德悲剧第一部》,最后完成《浮士德悲剧第二部》。依照记载,《浮士德悲剧第二部》到1831年终于大功告成,但是在歌德死后才得以出版。

《浮士德》以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努力追求的一生,概括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努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理想社会的全部过程。

作者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十八世纪德国伟大的文学家,出生于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大学时学习法律,当过短时期的律师。年轻时曾经梦想成为画家,但在看到著名画家的作品时,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与他们相提并论,于是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诗剧《浮士德》、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长篇小说《亲和力》和自传《诗与真》等。《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他的成名作。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他的作品充满了反叛精神。

杨武能,男。1962年南京大学德语专业毕业,分配到四川外语学院任教。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冯至,主攻歌德研究。1983年调四川外语学院任副教授、副院长。1990年调四川大学任教授,1992年至1997年任四川大学欧洲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出版《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格林童话全集》等经典译著30余种,另有学术专著《三叶集》等。编著的《歌德文集》《海涅文集》等十余种译作影响深远,获“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奖励。1992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因对中德文化交流特别是德国大文豪歌德的研究和译介贡献卓著,2000年荣获德国“国家功勋奖章”,2001年荣获德国学术大奖洪堡奖金。2013年6月,国际歌德学会在德国举行了授奖仪式,把歌德金质奖章授予了杨武能教授。

《浮士德浮士德》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浮士德》([德国]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WT392k8EIHYMRa_0pKGkw

提取码: pihe

书名:浮士德

作者:[德国]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译者:钱春绮

豆瓣评分:9.3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6

页数:632

内容简介:

歌德,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并列的四大文豪。《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为诗体悲剧,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揭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歌德借助浮士德的抱负和追求,表达了他本人对人类未来的远大而美好的理想。

作者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并列的四大文豪。译者钱春绮先生是我国德语界泰斗级的前辈、诗人。

《浮士德》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浮士德》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浮士德》读后感1

面对死亡的浮士德,对自己为了欲望出卖了灵魂(正直、理想、本心、道德等等)的悔恨在结局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生不息的宇宙啊,为我停下你尊贵的脚步,让时间停止,午夜便可永不再来。

或者让这一小时变成一天、一周、一月、或者一年。

以便在忏悔中让浮士德拯救自己的灵魂。

最终24年的约定钟声将至,浮士德无助又恐慌,他逃无可逃,开始撕心裂肺地咒骂。

他开始诅咒掌管他出生的星辰。

他希望自己从来都没有灵魂,能够化成一缕青烟逃脱。

他开始乞求上帝,并回想曾经学过的毕达哥拉斯的轮回说。

他开始咒骂父母,咒骂自己,咒骂地狱的魔王。

可最终,这些都阻止不了结局的发生,最终浮士德死了。他所受的天谴,就让后人来警示自己吧。

如何看待浮士德这个角色:

我们行事时有两套道德准则,一套用来衡量其他人,一套用来衡量自己。有时候我们严于律己、宽待他人,有时候则相反。

这部作品中迷茫又充满欲望的浮士德是一位很像我们的普通人:

①如果我们用合理化自己的准则来看他,会理解他,同情他,接纳他;

②如果我们用严于律己或他人的高道德准则来看他,就会厌恶他,惩戒他,想让他自尝恶果。

不过,无论我们怎么看待浮士德这个人,我们都能从他身上获得一些启迪。

《浮士德》读后感2

《浮士德》是德国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歌剧。它在世界上是一朵花,永不凋谢的奇葩,闪射出魅力迷人的光彩。它曾是马克思最喜爱的德语文学著作,被他读的烂熟。正如研究《红楼梦》有“红学”,研究莎士比亚有“莎学”一样,在世界范围内研究《浮士德》也以构成“浮学”。

这本书写的是,在天国里魔鬼头子与上帝打赌,魔鬼认为,人类代表浮士德茫然不定,浑浑噩噩,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傻瓜,疯子,而上帝确认为,他很快就会从浑噩中醒来,成为人类的圣人,带领人类走向幸福。于是,魔鬼便于上帝打赌能够让他永不安宁的心得到满足。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忙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间,经历了许多事情,但还是没有获得心灵的满足。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征服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很老并且双目失明的他找到了心灵完美的家园,然后就死去了,然而他的灵魂魔鬼抓进地狱,而是由天使护送上了天堂,因为他帮忙了人们。

本书分为第一节和第二节。这本书都是在讲浮士德怎样帮忙大众,又怎样被魔鬼危害等等之后遇到了玛格丽特这个人,两人一齐飞向了更高的天堂。

《浮士德》是一本说不尽的书,谁也不敢说读懂了它,我明白了,不能作恶,不能迷惘,一旦到了地狱,你将万劫不复,为了人类的幸福·美满而奋斗吧!相信吧,你最终会飞往天堂,与思念的人在一齐幸福·美满的生活下去!

《浮士德》读后感3

这个星期的任务是《浮士德》。

歌德这个老头子聪明得过分,他还永远有18岁的小姑娘的可爱,这倒罢了,可18岁的小姑娘也爱他。怪不得他垄断了欧洲的感情。

我总觉得浮士德有些强迫症。当然了,他的自强不息用心进取是十分值得肯定和效仿的。可我偏偏就是喜欢那个老和浮士德捣乱的靡菲斯特。

靡菲斯特实在是太酷啦!我私心里觉得他就应是披着斗篷,带着兜帽,时而戏谑,时而冷笑,时而骂娘,时而跳脚的大酷哥一枚。

他就应是冷笑地说:“尊贵的朋友,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树常青。”OMG,实在是太给力了!

我尤其振奋于他即将带领浮士德开始访问小世界时说:“我祝贺你开始这段新的人生旅程!”哇哇,每次看到这句话我的小宇宙就燃烧了,激动之情不能自已!恨不得也和靡菲斯特签个契约。

歌德你实在是太伟大了!创造出这么酷的男二号!深深后悔自我不学无术,如果勤奋些不就早一点读到这么棒的书了么?哎,相见恨晚啊!我太失败了,学外国文学可此刻才读经典,惭愧啊!

另外我觉得浮士德对玛加蕾特示爱时说的话太有水平了!“唉,我就不能在你怀里安安静静呆上个把小时,胸贴着胸,灵魂搂着灵魂?”OMG,以后我要是有儿子,他追女孩写情书的时候我必须要强烈推荐他写上这段话!

最后,我觉得我的这篇文章配上上方的这个题目实在是太天衣无缝,交融,相得益彰,大放华彩啦!

《浮士德》读后感4

我刚读完《浮士德》这本书,听到这个书名,你也许很惊讶吧?因为这是一本西方版的书,好多同学都说看不懂。当然,我也不例外,我只是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眼光来看这本书的内容,分辨故事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我喜欢故事中的魔鬼——“梅菲斯特”。你们一定会觉得我的思想有问题,但是我爱书中的魔鬼是有原因的。

梅菲斯特虽然是个恶魔,但是却有为成就大恶而行善的力量。正如他在自述中说:“我是永远的精灵!”他总是想作恶,却总是产生行善事的那种力量。梅菲斯特不是一个普通的恶魔,因为他是考官,是神通广大的打手,是学识渊博的恶灵,是一个促进者。

他喜欢突然邪邪的一笑,露出一个极有个性的笑容。他喜欢一个人,就用心去爱;他恨一个人,就一本正经的告诉他——我恨你!我就喜欢他这种直白、真诚的个性。他让我联想到人类的“魔鬼”,那些人心里是黑的,表面上却笑嘻嘻的,一副纯洁的样子;还有的人表面上称兄道弟,暗地里却各自打着算盘;也有的娶了媳妇竟把含辛茹苦的母亲赶出家门。这些人与梅菲斯特相比才是真正的魔鬼呢!

也许,人人心中都会有邪恶的一面,但是人和魔鬼不同的是:魔鬼把邪恶挂在脸上,于是他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丑陋的、邪恶的;那么,如果把邪恶藏在心里,就是纯洁、善良的吗?这不是连魔鬼都不如吗?

正邪只在一念之间,这是《浮士德》教我的,也是梅菲斯特告诉我的。正视心中的邪念,找回与生俱来的善良吧!

《浮士德》读后感5

寒假里,我阅读了德国文学家歌德的著名诗剧作品——《浮士德》,这本书让我实在是受益匪浅啊。

诗剧的主要内容是:上帝与魔鬼靡非斯陀打赌:由靡非斯陀引诱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高尚的追求,弃善从恶,成为魔鬼的俘虏。魔鬼帮助浮士德恢复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界,经历了对爱情、宫廷权势和财富、古希腊艺术之美的追求和享受,但均未能满足浮士德的心灵。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事业中,主人公浮士德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然后便倒地而死……

我印象最深的是故事的结局:浮士德并没有成为魔鬼靡非斯陀的俘虏,而是升入了天堂。因为他虽然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真美啊!请停下来”,但最后做的围海造田属于上帝当初所规定的“带领人们走向幸福”这个标准。他享受爱情、财富、权力,只是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其实并未获得心灵的满足。只有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既征服了大自然,又能替大众谋取福利的公益事业中,百岁高龄、双目失明的'浮士德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家园,此时,他死了,死得心满意足了。

由此我想到:人的一生,如果只是毫无目的地空虚度过,直到死,心灵也就没有真正充实、满足过。只有在活着的时候奉献自己的力量,多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生命才会显得有意义。

《浮士德》读后感6

第一部1773年开始写,1808年出版;第二部1832年临死前才完成,死后才出版。中间跨越六十年,花费其毕生心血。

《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花了我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还是仅读了个大概。

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读后感7

这部不朽的诗剧,主要塑造了浮士德——一个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由于不满现状,进而竭力探索人生的意义。

剧中,魔鬼靡非斯特使用魔法引诱着浮士德,先从小世界的沉迷酒色,到大世界的官场、战场、直至改造自然、为民造福……上天入地、惊心动魄,从这种种奇特的人生体验,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形象。

浮士德说:“我只是匆匆走在这世上,任何欢乐都抓紧尝一尝,不满意的立刻将之抛弃,抓不住的干脆将它释放。”他认为,人生就是不断的体验,不断的追求,永不满足!这,也许就回答了,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魔鬼靡非斯特也说:“如果你不走错路,你就不会明事理。”与我们常说的,实践出真知相吻合——魔鬼竟然也说出了人话?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之分,在人性中,也是善恶共存、共生的。歌德凭借这两位主要人物,道出自己的理念:只有努力,人不怕犯错误,但怕不努力!言外之意: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人活着,就要不断的追求;哪天,追求停止了,生命的意义也就结束了。这仅仅是我自己肤浅的理解。

《浮士德》读后感8

我刚读完《浮士德》这本书,听到这个书名,你也许很惊讶吧因为这是一本西方版的书,好多同学都说看不懂。当然,我也不例外,我只是用自我的思想、自我的眼光来看这本书的资料,分辨故事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我喜欢故事中的魔鬼——“梅菲斯特”。你们必须会觉得我的思想有问题,可是我爱书中的魔鬼是有原因的。

梅菲斯特虽然是个恶魔,可是却有为成就大恶而行善的力量。正如他在自述中说:“我是永远的精灵!”他总是想作恶,却总是产生行善事的那种力量。梅菲斯特不是一个普通的恶魔,因为他是考官,是神通广大的打手,是学识渊博的恶灵,是一个促进者。

他喜欢突然邪邪的一笑,露出一个极有个性的笑容。他喜欢一个人,就用心去爱;他恨一个人,就一本正经的告诉他——我恨你!我就喜欢他这种直白、真诚的个性。他让我联想到人类的“魔鬼”,那些人心里是黑的,表面上却笑嘻嘻的,一副纯洁的样貌;还有的人表面上称兄道弟,暗地里却各自打着算盘;也有的娶了媳妇竟把含辛茹苦的母亲赶出家门。这些人与梅菲斯特相比才是真正的魔鬼呢!

也许,人人心中都会有邪恶的一面,可是人和魔鬼不一样的是:魔鬼把邪恶挂在脸上,于是他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丑陋的、邪恶的;那么,如果把邪恶藏在心里,就是纯洁、善良的吗这不是连魔鬼都不如吗。

正邪只在一念之间,这是《浮士德》教我的,也是梅菲斯特告诉我的。正视心中的邪念,找回与生俱来的善良吧!

《浮士德》读后感9

故事简介

01

主人公浮士德是个不甘于现状的学者,他厌倦了知识,后悔没有做出一些对世人有益的事。此时魔鬼梅非斯托现身,引诱他出卖自己的灵魂,实现享乐尘世的梦想......

个人感受

02

读完《浮士德》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累。

首先,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读《浮士德》会显得非常吃力。特别是歌德在书中大量引用了希腊神话、圣经中的故事,对此不了解的读者,自然一头雾水,阅读兴趣也因此大打折扣。

其次,《浮士德》是德国伟大作家歌德耗时六十多年创作完成的,其中的第二部歌德更是每天只能写巴掌大的一段。如此一点一点往外挤,自然免不了故事拖沓、艰深难懂。

像中国的《红楼梦》一样,《浮士德》作为欧洲四大名著之一,也有一批专门研究“浮学”的学者。《浮士德》作为一部能经得起历史推敲的作品,自然不可能立即读懂。

就像书中梅非斯托所说:“朋友,生活的宝树青葱,而一切理论都显得朦胧。”

但我还是很推荐其中的第一部,较之第二部来说,“悲剧第一部”更欢快易懂,可读性更强。相信读完,一定会有许多感想与启发。

以上是培训啦给大家分享的《浮士德》这本书是德语文学巅峰之作,主要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希望大家后能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解决你的疑惑!查看更多相关文章请访问培训啦(本文共17869字)

温馨提示:
本文【《浮士德》这本书是德语文学巅峰之作,主要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5 牛求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