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18日 04:15
区别一:语法的难度
就语法的难度而言是:德语大于英语。而英语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最通行的语言,一方面确与英语国家的经济地位有关,而另一方面作为交流工具而言,英语的确从语法上讲是相对最简单的,而其书写便捷的方式又是汉语不易赶超的。
德语的发音比英语难,有一些我们国人觉得很奇怪的音位,如小舌音r,擦音ch,发起来都比较困难。其次,德语的语法比英语保留了更多的古代语言的曲折变化,名词、形容词有性、数、格的变化。
区别二:书面用语和口语差别大
德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比英语要大很多,有些类似古代汉语的书面用语和口语的区别,往往学了很长时间,报刊、杂志还是看不大懂。
英文在口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可以根据音量、重音、语速等音质来传达不同的信息,同时,说话者还可以借助表情和手势等方式来对语言进行补充。因此,口语表达通常较为灵活,同时伴随有省略、重复、停顿等特征。
书面语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依赖于手势、音质等副语言,因此独立性会更高,同时由于作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构思修改,书面语会更加准确、严密和完整。
区别三:授课内容的不同
德语授课
德语是德国的通用语言,大学中绝大部分的课程都是以德语教授的。为了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德国部分大学的课程采用了英语德语同时授课的方式。
所以整体来说,德语授课的历史悠久,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详实。学制上,虽然规定的学期数是一致的,但是普遍来说德语授课可能要比英语授课所需要的时间更长。
英语授课
为了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德国也逐渐开设了很多国际化课程,但是基本局限在硕士阶段。
在内容上,课程内容相对德语授课而言要简单一些,毕业难度也比较低。虽然内容不及德语授课丰富,但是相对应的会增加很多国际化的课程内容,比如慕尼黑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会在授课阶段加入很多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最大的区别在于发音。
德语和英语比起来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德语的发音比英语难,有一些我们国人觉得很奇怪的音位,如小舌音r,擦音ch,发起来都比较困难。其次,德语的语法比英语保留了更多的古代语言的曲折变化,名词、形容词有性、数、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式、人称的变化,在入门阶段往往不习惯一句话里,每个词都要变化的方式,感到无所适从,常常出错。大家可以回忆自己在学英语时学到过的几个基本而重要的动词:be、do和have。特别是be动词,其人称变化,时态变化是最让初学者感到困顿的,为了记忆这些变化,恐怕花去了好多时间。
而德语的词几乎每一个都要这些变化,不 仅如此还都要涉及到阴阳性的变化,如此计算下来,德语开始需要的记忆量恐怕是英语的好多倍。要自如的应对这些变化不多下功夫肯定不行。此外还有一点,德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比英语要大很多,很有些类似古代汉语的书面用语和口语的区别,往往学了很长时间,报刊、杂志还是看不大懂。但是以上的这些难点都是可以克服的。
首先,只要肯下苦功,发音关是没有过不去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音盲点,就中国国内不同地区而言,这种现象也是存 在的,比如有些地区的人,就L和N不分、S和SH不分,但是经过锻炼总是可以克服的。所以同样只要肯于细细体味,总会突破德语中这些大家觉得很奇怪的发音的。
再有,德语语法虽难,但比英语规律性强,注意总结归纳,常起事半功倍的效果。至于书面语难的问题大家可以慢慢适应。即使你到德国了,日常生活里也都是接触口语,真正阅读名著,感受德语书面语的难度,那是几年之后的事情了。
德语学习的三个小建议 学过一些英语的同学一定要把握好已经掌握了一门西方语言的优势,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学好德语。我是不主张所谓忘掉英语学德语的。德国人如果听说你是学了多 年英语之后再学的德语,就说:Ach,dann macht es eimem sehr leichter。意为,那就容易多了。两者的语法和词汇可比性特别强。
举个例子,德语有一个重要词汇zu,大家一看就能发现它和英语的to比较像,其作用也特别相似。作为介词,表示“到……去”,古雅的介词用法,表示“在……地方”;作小品词,引出动词不定 式;此外,作副词,表示“太……样了”(英语里的too 和to 同源,为了区别多加了一个o)。另外,德语中现在完成时怎么构成,是表示“拥有”这个含义的动词haben(英语中的have)加上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
多么相象啊!别小看这点,我就见过我们有些劳务人员,没学过英语,结果这些语法规则还要一条条地背诵。另外词汇上,两者重复、近似的也很多,可以联系记忆。
最后,我给大家学习德语的三个小建议:
第一,德语规律性特别强,要注意 总结归纳,不要死记硬背!
第二,要带着兴趣学。你过去肯定对德国什么地方感兴趣,比如德甲联赛啊,那就把所有球队所在地和一些足球术语的德语说法背下来; 再比如你如果对德国历史上那些哲学大师、科学巨匠感兴趣,就把他们和他们的作品背下来,以后到德国,也好很快找到知音。
第三,学习德语就必然要用到辞典,这里推荐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写的《新德汉词典》,你到德国后就发现,大到很多专业词汇、小到生活中的俚俗用语,它都有收录,而且基本没有过时。当然,它不是双 解辞典,所以在初学时,有时觉得解释不太到位,特别是近义词的区分上面。所以还可以买一种黄皮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德国Langenscheidt 出版公司的《朗氏德汉双解大辞典》。到德国后,逐渐练习使用德语辞典为主,有些词要看中文有没有固定译法,就看上面说的上海版《新德汉词典》即可。
你好:正式:Hallo,Guten Morgen(早上6-上午10点前),Guten Tag (上午10点-下午6点),Guten Abend(晚上6点-晚上10点)
非正式:Gruess dich、Gruess Gott(南德及奥地利),Moin Moin(北德,汉堡、吕贝克、不莱梅)
谢谢:Vielen Dank,Danke schoen,Danke sehr,danke
再见:Tschuess (口语),auf Wiedersehen(正式书面语及电话),Wiedersehen(电话),Ciao(南德口语)
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对拉丁语《圣经》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德语词汇源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一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部分来自法语和英语。欧洲语言管理中心2015年9月最新的数据显示,全球使用德语各方言的人数以及德语的学习者将近1亿7千7百万人,其中母语使用者9千5百万,作为第二语的使用者为1千2百万,外语学习者多达7千万,是世界上最常被学习的外语之一。
德语各方言差距巨大,包括高地德语与低地德语两大分支内的数十种方言;词汇不同,语法也不一样,彼此无法通话。高地德语指阿尔卑斯山和临近的德国南部山区,德语的Hochdeutsch一词常常被用以指称标准德语,而非高地德语诸方言。低地德语主要分布于德国北部沿岸地区,低地德语通常又分为三大体系:东低地德语、低地萨克森语、低地法兰克语。
1、现在时:
徳语中,我们最先学到的就是现在时。在英语中,我们称为一般现在时,表示一个反复发生的动作,或者是一个真理和恒定的事情,比如 I come from Shanghai. / I am a boy. 但是在徳语中,现在时将承载更多的用法,如下:
( 1 ) 同英语一样,徳语现在时表示“一个反复发生的动作或者是一个恒定的事件”,例如:
Ich komme aus Schanghai. 我来自上海。
Johnson ist mein Deutschlehrer. Johnson是我的德语老师。
( 2 ) 在徳语口语和书面语中,也经常用现在时代替将来时,因此,句子中时常会出现诸如 morgen / nächste Woche / in ein paar Tagen等有时态标志的词组。
Morgen fahre ich mit dem Zug nach Berlin. 明天我坐火车去柏林。
Nächstes Jahr lerne ich Deutsch. 明年我学习德语。
( 3 ) 同时,由于徳语中没有“现在进行时”的概念,因此经常用现在时来代替,这一点同英语是很大的不同,标志词有jetzt / nun等:
Jetzt koche ich das Frühstück. 现在我正在做早餐。
Nun habe ich viel Arbeit zu tun. 目前我有许多工作要做。
Zusammenfassung: 也就是说,徳语的现在时,作用有三个方面,即表示一个反复发生的行为;用来代替将来时;也用来代替类似于英语中的现在进行时。
2、 过去时:
徳语的现在时从定义上与英语一样,表示“一个在过去个时间发生的动作或行为”。但是,从词的构成上来说,徳语却比英语复杂得多,必须通过它的词尾变化来体现时态,并且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变化动词。比如:
Gestern Abend kochte ich das Abendessen für meine Familie. 昨天晚上我为家人做了晚餐。
Vor drei Wochen war meine Frau in Spanien. 三周前我妻子在西班牙。
3、 现在完成时:
这是徳语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态,同英语一样,现在完成时表示一个开始于过去某个时间点的动作,持续到现在,该动作可能已经结束或未结束并持续更久,且对目前产生影响。徳语的现在时和过去时可以只通过动词词尾变化来进行,而到了完成时,就无法表达了,因此就要引入助动词,现在完成时有两个个助动词,haben和sein。
Ich habe schon seit acht Jahren Deutsch studiert. 我已经学了八年德语。
Er ist schon in Salzburg angekommen. 他已经到达了萨尔茨堡。
4、过去完成时:
在学了现在完成时后,我们自然而然地可以推断出过去完成时,同英语一样,徳语现在完成时表示开始于过去的某个动作,已经在过去完成了。因此,过去完成时的构成是由haben或者sein的过去式 + 动词第二分词构成,且第二分词必须位于句末。例如:
Ich hatte Deutsch studiert. 我学习了德语。
Er hatte mir beim Lernen geholfen. 在学习上他帮助我。
5、第一将来时:
在徳语中,也存在第一将来时,它的基本构成是助动词 werden + 动词原形,并且像现在完成时一样,构成了一个框架结构。比如:
Ich werde am Ende dieses Jahres nach Deutschland fliegen.今年年底我将飞往德国。
Mein Lehrer wird morgen eine Reise machen. 我的老师明天将去旅游
6、第二将来时:
同时,德语中还存在第二将来时,表示“一个在将来会完成的动作”,类似于英语中的“将来完成时”概念,它的构成是:werden + 动词第二分词 + haben/sein。例如:
An diesem Wochenende werden wir in Berlin angekommen sein. 本周末我们将到达柏林。
Nächstes Jahr wird er sein Studium abgeschlossen haben. 明年他将完成大学学业。
按高低来分类
德语分为高地德语(Hochdeutsch)和低地德语(Plattdeutsch)。高地德语是共同语,它采用了低地德语的某些发音规则,低地德语听上去更像英语和荷兰语。通用的书面语以高地德语为准。各方言之间的差异很大。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的语言分界线大致从德国西北部的亚琛起,向东经过莱茵河畔的本拉特、卡塞尔、马格德堡直到奥得河畔的浮斯腾堡,这条线以南是高地德语,以北是低地德语。
高地德语(Hochdeutsch)是西日耳曼语(Westgermanisch),主要通用于德国(Deutschland)、奥地利(Oesterreich)、列支敦士登(Lichtenstein)、瑞士(Schweiz)和卢森堡(Luxemburg),也用于一些临近的地区,是现代德语的主体。高地指阿尔卑斯山(Alpen)和临近的德国南部山区,在瑞士和卢森堡,“高地德语”一词特指标准德语。
三大体系
东低地德语(Ostniederdeutsch),包括柏林(Berlin)、梅伦堡(Mecklenburg)等地区所使用的东、西普鲁士德语(Ost- und Westpreussisch)在内都是东低地德语的一种。
低地萨克森语(Niedersaechsisch),例如北美宾夕法尼亚州(Pennsylvania)的德裔群体所使用的门诺低地德语Mennonite Plautdietsch,不来梅(Bremen)、杜塞尔多夫(Duesseldorf)等地使用的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下萨克森州(Nidersachsen)、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州(Schleswig-Holstein)绝大多数城市、以及荷兰东南部(Suedostniederlande)很多省的一部分。
低地法兰克语(Niederfraenkisch),包括标准荷兰语(Niederländisch)、比利时的弗莱芒语(Friesisch)(它与荷兰语之间不是方言和标准语的区别,而是相当于台湾的“国语”和大陆普通话之间的区别,例如大陆的“软件”与台湾的“软体”,“信息”与“资讯”,亦即弗、荷虽然用词不同,但对应词的发音相同)等,所以实质上荷兰语也是一种低地德语,只不过因为政治因素被独立称为荷兰语。一般语言学家认为低地德语是一些独立的语言,而不是德语的一些方言。低地德语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内受到标准德语的冲击很大。今天在德国北部地区仍广泛使用低地德语。低地德语保存了日耳曼语族中一些比较原始的成分,它们与荷兰语和古英语的共同点比同各类高地德语之间更接近。各类低地德语的发音通常比较柔软,e:音和长音比较多。
瑞士德语(Schweizerdeutsch)
一般语言学家认为瑞士德语是德语的一个方言,它与施瓦本方言(Schwaebisch)比较接近。但瑞士德语的发音与标准德语的发音相差悬殊,以至于一般德国人听不懂。瑞士德语的正体法与标准德语的完全一致,虽然在瑞士也有人利用瑞士德语的发音来书写,但这种书写方式不被正式承认。
官僚德语(Beamtendeutsch)
其实这只是德国的古代语言演变而来的,有点类似于中国的文言文,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官僚德语是政府专用的。这种德语是德国机关(Behoerden)、法庭(Gerichte)等等使用的语言。理论上来说它是最标准的标准德语了。但与中国的文言不同的是,这种德语语句往往非常累赘(副句套副句等等),混有许多机关、法庭用的缩写(Abkuerzung)和引用法律(Gesetze),公报(Amtstexte)的条例,加上许多官话中的特用词(比如火灾在官僚德语中不用一般人使用的“Brand”一词,而用冗长的“Feuerereignis”,走火事故),许多教育比较低的德国人,或对一个专业不熟悉的人往往也看不懂用官僚德语写的公报或官方信件。现代德语方言分为中部德语(Mitteldeutsch)和上德语(Oberdeutsch)两部分,标准德语以中部德语为基础。奥地利和瑞士的方言(Oesterreichische und schweizerdeutsche Dialekte)属于上德语。德语语言区南部有比较多的方言如奥地利方言(Oesterreichischer Dialekt)、施瓦本方言(Schwäbisch)、巴伐利亚方言(Bairisch)、黑森方言(Hessisch)、科隆方言(Koelnisch)、柏林方言(Berliner Dialekt)等。一般来说越向南方方言的发音越强硬,多短音,多a音。
四格变位
第一格(Nominativ):又名主格。做主语、表语。
第二格(Genitiv):又名属格。做定语或介词的宾语,也可以作不及物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第三格(Dativ):又名与格。做“静三动四”中的“静三”;或做间接宾语;或作不及物动词的宾语;或作只支持第三格的介宾结构中的介词宾语
第四格(Akkusativ):又名宾格。做直接宾语或介词的宾语。
如:Ich mag das Buch von dem Kind.
这里,ich是一格,das Buch是第四格,dem Kind是von这个介词支配的第三格。
同样的意思可表达为Ich mag das Buch des Kindes。这里,des Kindes是das Kind的第二格,表示为das Buch的定语,即,“这个小孩子的”书。
注:关于“静三动四”:
德语通过在方位词后添加不同格的名词表示“存在”和“运动”,表示“物体存在某处”时采用第三格,表示”物体向某处运动“时用第四格。
如:Ich bin nach Frankfurt am Main gefahren.
Gestern ist es schon in der Schule gegangen.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