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16日 11:02
阿拉伯帝国建立以前,阿拉伯与*的交往以间接的贸易往来为主。阿拉伯帝国建立后,特别是自公元7世纪中叶起,两大帝国开始遣使互访。公元8世纪初,两国领土相邻,进一步方便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公元7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中叶期间,中阿两国长期和睦相处,互通有无。既有军事合作,也发生过军事冲突。阿拉伯文化则主要通过外交途径、贸易途径及军事接触等方式传到*。
在阿拉伯西班牙,教育十分普及,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写字,学者极受敬重。大学教育更是发达,科尔多瓦、塞维利亚、托勒多、马拉加和格拉那达等城,都有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西方*教育中心都市。教学科目有算术、几何、物理、天文、生物、医学、哲学、法学及伦理学等。科尔多瓦大学在10、11世纪时,声望仅次于开罗及巴格达的大学,它吸引了许多基督教学生和穆斯林学生,他们不仅来自西班牙各地,而且来自欧亚非三大洲,许多教授受聘到此任教。格拉那达等大学也有名气,也有许多外国学生来留学。
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阿拉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公元644~656年在位)首次派遣使节到*。从这一年开始,到唐贞元14年,从阿拉伯来到*的使节,计有37次。宋代,自开宝元年(968年),到乾道四年(1168年),阿拉伯向*派遣使节49次。元代,阿拉伯(马木鲁克王朝),多次遣使*。明代,阿拉伯正式遣使*计40多次。
关于阿拉伯向*派遣使节的情况,《历史系列》(中译本名为《苏莱曼游记》)和《全史》等阿拉伯书籍均有记载,《旧唐书》《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史书亦有记载。不过,来到*的阿拉伯使节中,虽然大多数是由阿拉伯帝国中央政府派来的,但也有一些是由地方政府派遣的,此外还有少数“使节”是由商人冒充的,他们的目的是借机获取*皇帝丰厚的赏赐。总体上看,那些阿拉伯来华使节在转达阿拉伯帝国想与*通好的意愿同时,除带来不少奇珍异宝外,还带来了大量的阿拉伯书籍如《古兰经》等,从而将阿拉伯文化传入了*。
有的史学家认为阿拉伯文化并未大规模地经由西班牙和西西里而传入欧洲,除本文开章所举例外,在K.L.西曼恩编《伊斯兰与中世纪的西方》一书《争论》一章中,一位叫考利恩提的教授也持这种观点,他认为语言障碍是传播文化的*不利因素,因阿拉伯语毕竟未被欧洲大多数人所接受。我们认为这种理由不能令人赞同。固然,除西班牙外,当时欧洲大陆懂阿拉伯语的人不多,但西班牙境内这部分人对传播文化作用是很大的,他们是阿拉伯文字传入西欧的中介人之一,以其特有的身份和条件成为语言文字的转译及与欧洲大陆往来联系的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接受阿拉伯文化的程度,不能用在整个西欧人口中懂阿拉伯文者所占的比例来衡量。作为科学文化的交流传播事业,即便是近代社会,也很难是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人来直接从事,而主要是知识分子直接从事。至于中世纪社会就更加如此。它不可能也无必要多数人都来做这项工作。所以说,用西欧懂阿拉伯语的人数多少来断定传播程度没有道理。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