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小门神儿
即时发布医、药、护考试报名、政策动态、提供备考资料、更多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 2024-06-04 19:18:44
Physicians are defined as graduates of any facility or school of medicine who are working in the country in any medical field (practice,teaching,research).我不是非常专业,诸如dentist在国外是不是被算成医生,而在国内是不是包含牙医等等,国内的这个数字与国外的这个数字直接相比可能会有偏差,但偏差应该不会太大。也就是说,我们2011年的医生数的水平已经达到日本2002年的水平了。此外,医疗制度的不同可能导致对医生的需求也不同。我们国家医院每天接待的病人数我想是远远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所以到2011年左右,我们国家的医生的需求是不是已经饱和了呢?此外,培养一个医生不像其他的专业,是非常耗费时间的。从本科的学习、实习、硕士、一直到博士,可能得有差不多至少八年的周期。我们来看从2003年万人医生数的谷底,到2011年,应该差不多刚好是一个周期。而可能有更多的2005年左右去学医的学生,等他们博士毕业出来,就业怎么样呢?医生也跟我们一样,选专业的时候必须计算一下成本收益。投入了那么多时间,最终还不一定能找到医生的工作,为什么还要去学医呢?那么如果看不同地区呢?比如上面的状态说的是河北的分数线,那么不同城市的医生数目应该肯定会不一样的吧?看图:
中国卫计委在统计的时候,通常是同时包含了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前者是有医学本科学历者临床实习一年才后有资格考取,或者从事执业医师数年后才能够考。后者是本科学历都没有的,门槛低得多,没有行医资格,只有前者能称为医师,也就是你引用的国外数据中的physician。另外,牙医、中医(口腔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医师)等都被统计在了卫计委的这个口径里,然而你引用的他国数据,并没有包含这些。如果要用数据证明,一定要同一个数据来源才有意义,我建议使用 WHO 的数据:Global Health Observatory Data Repository (也许要**?)在这个里面,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比如你说数据接近的日本,中国目前每千人医师1.49,日本2.30,你说的2002年的日本,那也是2.06。正确的对比:中国1.49,英国2.81,美国2.45,澳大利亚3.27,朝鲜3.29,古巴6.72。由于并非医学相关专业,在这里我相信他的数据,所以我的第二条论据不攻自破。然而,我想包括 @陈浩 在内的质疑,仍然没有改变我的结论。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国家究竟需要多少医生?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在原文中还有一句话,在中国目前的情况是,每个医生每天都会接待非常多的病人。这个数字应该是比发达国家远远高出很多的。中国人看病难?我想这本来就不成立。如果你体验过美国的医疗体制,我想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人看病一点都不难。为什么会有“看病难”的假象?是因为所有人都要去大医院。大医院看病是很难的,要排队。为什么所有人都要去大医院?因为医疗条件、医生的素质都相差很大。所以我从来没有否认过中国缺少高素质的医师,但是我在这里讨论的是高考分数线,而在中国,各个地方的小的医科大学非常的多,比如各种“中医药大学”等等。从业人员们应该比我清楚,那些小学校的医科毕业生,真正能从医的有多少。此外,如果国际间的比较没有意义,那么本国自身的比较总是有意义的。从时间趋势上来看,2003年至今,医生的数目的确大幅度增长。是不是饱和这个问题得不出答案,但是至少,现在医学学生毕业之后没有2003年前后好找作为医生的工作了,我想这点应该没有多大的异议。另外一点就是时间的因素。一个医生从高考入学到最后工作,少说七八年的时间是要的。你要考虑清楚,这七八年的时间,又有很多你的学长学姐变成了医生,最后能留给你的工作机会还有多少?2023年还有多少医生职位的空缺留给你?我想这才是从医意愿不高的最主要原因。再次总结我的论点,单纯因为几次医闹事件,然后得出医闹导致了医科分数线降低,是得了芝麻丢了西瓜。回到我之前的语言上来,也许医闹的确是一个原因,但是究竟是不是主要原因,这个影响究竟有多大?我觉着是非常可疑的。也许,这个问题换一个角度思考会比较直观:如果没有医闹,跟现在相比,到底有多少人会愿意报考医学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