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求艺 社会工作师

社工考试初级综合能力要点:人类行为

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19日 15:18

2025年【社会工作师】报考条件/培训费用/专业咨询 >>

社会工作师报考条件是什么?社会工作师培训费用是多少?社会工作师专业课程都有哪些?

点击咨询

课程推荐:2014年社工考试VIP直播保过套餐震撼上线!

第一节 人类行为

【本节知识重点】

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如下几个层次

(1)生理需要:

此需求包括维持个体生存及延续种族所需要的资源,和促进使个体处于平衡状态,如:食、衣、住行的满足,需要运动、休息、休闲和睡眠等。

(2)安全需要:

此需求主要在免于害怕、焦虑、混乱、紧张、危机及威胁,使个体能在安全、稳定、秩序下,获得依赖和保护。

(3)归属与爱的需要:

此需求主要在被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避免孤独、陌生、寂寞、疏离,使个体能成为团体中的一份子,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例如:避免孤独、寂

社工考试初级综合能力要点:人类行为

寞、陌生,并进而成为团体的一份子,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4)尊重的需求:

此项需求分有两种,一为成熟需求,二为威望需求。前者指尊重自己,例如:相信自己有能力、有自信、独立及胜任感。后者则指需要受人尊重,例如:有声望、有地位、受人注意及受人赏识。整体而言是指获取或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

(5)自我实现的需求:

此需求意指充分展现潜能与天赋,完成与个人能力相称的一切。例如:接纳自己、面对问题、自动自发的思考、富创造力、幽默感、民主价值等特质以及最重要的代表――高峰体验。

参考:2012年全国各地社会工作者考试成绩查询入口汇总

>>>更多信息请关注牛求艺校社会工作者考试频道 社会工作者考试论坛!

课程推荐:2014年社工考试VIP直播保过套餐震撼上线!

2、ERG理论

ERG理论是阿尔德弗(C.P.Alderfer)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密切相关但有些不同的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类,即存在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

(1)存在需要。这类需要关系到机体的存在或生存。包括衣、食、住以及工作组织为使其得到这些因素而提供的手段。这实际上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2)关系需要。这是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工作中的或工作以外与其他人的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它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感情上的需要和一部分尊重需要。

(3)成长需要。这是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和才能,才能得到满足。这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阿尔德弗的ERG理论在需要的分类上并不比马斯洛的理论更完善,对需要的解释也并未超出马斯洛需要理论的范围。如果认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那么,ERG理论则偏重于带有特殊性的个体差异,这表现在ERG理论对不同需要之间联系的限制较少。

ERG理论的特点有:(1)ERG理论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的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2)ERG理论认为,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3)ERG理论还认为,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这就与马斯洛的观点不一致了(如下图)。

3、莫瑞的需要理论(新)

莫瑞认为,需要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第一,需要与需要之间相互关联;

第二,需要作为力,能够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

第三,需要永远作为力,推动着活动,是个性成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第四,需要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莫瑞把需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

第二需要,又称心因性需要。其中包括两小类:

一类是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一些需要;

另一类则是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包括使人们结合起来的需要及使人们分裂的需要。

参考:2012年全国各地社会工作者考试成绩查询入口汇总

>>>更多信息请关注牛求艺校社会工作者考试频道 社会工作者考试论坛!

课程推荐:2014年社工考试VIP直播保过套餐震撼上线!

【例题】单项选择题

莫瑞把人类需要分为两大类,即( )

A.生理性需要和心因性需要 B.生存需要和关系需要

C.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D.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4、人类需要的类型

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按需要的起源来划分)

生物性需要主要关系到人类生命的维续和种族的繁衍。生命的维续包括吃、喝、睡等方面的需要,种族的繁衍则包括性的需要。但这些需要常常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性需要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需要,具体包括交往、成就、权力等需要。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需要的对象来划分)

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按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来划分)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1、人类行为的含义

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

S-R:外界刺激引起反应行为。

B=f(S?A):行为受到情景和前提变量(遗传、年龄、经验等)的影响。

B=f(P?E):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人类行为的类型

(1)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本能行为起源于遗传,不需学习就能获得。习得行为相反,它是在后天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而形成。

(2)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新)

(3)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之间没有绝对的划分标准和界限

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区分或衡量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偏差呢?常用的有:

(1)内省经验标准。以个体主观体验为依据,当某些行为超过特定的界限,就会被视为偏差行为。

(2)统计学标准。统计显示出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视为正常的行为,反之则可视为偏差行为。

(3)社会规范与价值。当人们行为符合当地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时就被视为正常行为,否则就是偏差行为。

(5)行为适应性标准。如果无法适应社会,就会表现出偏差行为。

参考:2012年全国各地社会工作者考试成绩查询入口汇总

>>>更多信息请关注牛求艺校社会工作者考试频道 社会工作者考试论坛!

课程推荐:2014年社工考试VIP直播保过套餐震撼上线!

但是这些标准是相对的,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认识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一寄宿制小学一年级学生小明,得了个“怪毛病”:每周一上学前常有莫名胃痛、腹痛出现,而到了周五回家时,所有症状均不治而愈。经心理门诊诊断:其患的正是“学校恐怖症”。据介绍,这种现象以往较易出现于初进托儿所或幼儿园的儿童,可近年来,发病儿童年龄明显增大、持续时间延长。其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如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学习压力过大、学校老师过分严厉、学校同学排斥等。

3、人类行为的特点

(1)适应性。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当然这些行为同时也在改造环境。

(2)多样性。不同的需要会引发不同的行为。

(3)动态性。各种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自身的变化都会影响人类行为的动态变化。

(4)指向性。人类行为有其原因,同时也会指向特定目标。

(5)可控性。人类能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其向着目标前进。

(6)发展性。人类现在行为是由过去行为而来,又会朝向未来,所以说人类行为是连续发展的。

【例题】多项选择题

人类行为的特点包括( )

A.适应性 B.多样性 C.独立性 D.可控性 E.指向性

4、影响人类行为因素(新)

生物因素:影响人的成长

心理因素: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

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类行为,导致了人类行为上的千差万别,多姿多彩。

参考:2012年全国各地社会工作者考试成绩查询入口汇总

>>>更多信息请关注牛求艺校社会工作者考试频道 社会工作者考试论坛!

以上就是本文全部内容,愿我们如花绽放,不负韶华,学员们,加油!(来源:牛求艺 https://www.peixunla.com)文章共4171字

温馨提示:
本文【社工考试初级综合能力要点:人类行为】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5 牛求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