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求艺 小学学习 > 诗歌

诗歌鉴赏题目(实用4篇)

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06-29 19:17:26

诗歌鉴赏题目(1)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③。

注:①嘉佑六年(1061年),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其弟苏辙送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作者遂作此和诗。②据苏辙所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③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8.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6分)

答案:

8.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的坎坷经历(1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2分);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须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2分,或答“表达了作者面对未来乐观、豁达的情怀”)。

9.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或答: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②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③运用对比(今昔对比)说理。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诗人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须放眼将来,奋发向前之意。(6分;答出一种说理方法给3分,答出任意两种、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说理方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诗歌鉴赏题目(2)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8.“雪泥鸿爪”一语富含理趣,在宋代就被人称道,请结合前两联简要赏析。(6分)

9.本诗题目是“和子由渑池怀旧”,“旧”具体指什么?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答案》

8.①用比喻的手法说理,诗人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形象新颖,含义丰富;②鸿雁飞向无定,写出了人生在世行踪无定,去处难定,漂泊不定;③鸿雁在雪泥上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便匆匆飞走,这浅薄的痕迹,雪化后便会轻易消失。诗人以此比喻人生变幻无常,陈迹容易泯灭;④尽管如此,那些清楚地留在雪泥上的斑斑爪痕,仍然会形象鲜明地留在人心中;那么,往事的痕迹也会留在人的记忆之中。“雪泥鸿爪”一喻既有人生来去无定,如梦如寄,令人怅惘的思绪,也有豁然旷达,客观看待人生无常的思考。

(第一点2分,后面三点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9.往日见过的老僧,兄弟俩当年同题诗的墙壁,当年所题的诗,往日路途的崎岖。(2分)诗歌最后两联通过对往日艰难历程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眷念和对生活的乐观、深情。(1分)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眷念;尾联诗人自问自答,蕴含了人生经过艰难困苦才能实现抱负之意,所以不应放弃努力,要乐观向上,共勉奋进;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2分)

诗歌鉴赏题目(3)

《衰荷》诗歌鉴赏题目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

元·王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8. 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 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白诗主要写了霜露中荷花将落未落、雨后风中荷花被吹干的情景,通过描写荷花败落前的“萧条”,让人不禁想象花凋叶落后的景象;(2分)王诗先写荷花曾经花开十里、飘香十里的盛景,又写荷花如今在秋风中凋零的`景象,通过前后的对比来突出荷花败落的凄惨。(3分)

9.①白诗后两句议论抒情,诗人将“无人解爱”与自己“更绕衰丛一匝看”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之惑:为什么别人不爱凋零的荷花?从而抒发了自己对萧条景色的喜爱之情②王诗最后两句由写景引向写人,诗人由残荷想到自己漂泊在外的客居身份,“却送秋声到客衣”写出了诗人在秋风中的萧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的怀念和对自己处境的感慨。(每点3分)

诗歌鉴赏题目(4)

诗歌鉴赏《洞仙歌》训练题目及答案

洞仙歌

北宋 李元膺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①。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注] ①青眼:指初生之柳叶,细长如眼。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先以雪云散放晓晴写冬尽春归的季候转换,然后写早春梅柳的独有风姿。

B.下片一年三句,写小艳疏香胜过浓芳,体现了词人对春光美景独特的审美眼光。

C.到清明四句写清明暮春时节百紫千红,虽一片烂漫,但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

D.词末三句借景抒情,表达伤春之意,赏花不怕春寒,大不了喝酒自暖,也要早占韶光。

15.诗人提出探春及早的观点,下列诗句所写的景致,不符合作者的审美情趣的两项是

(6分)

A.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B.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C.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北宋苏轼《赠刘景文》)

D.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北宋蔡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

E.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南宋朱熹《春日》)

16.作者在序中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请对上片中所写的梅柳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4.(3分)D [借景抒情伤春错。]

15.(6分)C E

16.(6分)参考示例:杨柳于人便青眼句,形象地描绘出初生柳叶细长如眼的特点,用拟人手法,说柳遇人便露出了喜悦媚眼,赋予柳以多情的人格。柳系新生,而梅将告退,约略颦轻笑浅句写出冬去春来,梅不像柳那样地喜悦,淡淡的微笑中含有一丝几乎看不见的哀愁,采用拟人手法使梅花添了无限风韵。所以,诗人认为,早春的梅柳最能体现春意。

[诗句理解,3分;手法及效果,3分。]

赏析

此词写梅柳早春景色之美,提出探春及早的主旨。上片写早春梅柳的绰约风姿。以雪云散、放晓晴写庭院冬寒散去,春晴复归的季节转换。杨柳以下数句描写杨柳初生的嫩芽新叶向人绽放青眼。青眼的意象,既符合柳树嫩芽嫩黄淡碧的`色泽,又巧妙地显示出柳眼对人似传情意的妩媚。梅心写出梅花一点,苞蕾未绽的俏丽俊艳。下片托物言志,借春领悟人生。一年三句,表达了词人对春光美景的独特审美眼光,提出柳眼、梅心的小艳疏香胜过浓芳,在春寒未尽的早春时节,给尚嫌萧索的大地平添丝丝、点点的春色,是最为娇柔的,梅柳似乎对春寒冷冽尚有些许娇怯,因而在她们俏艳的轻笑中带着轻颦的愁态。到清明三句辞意顿转,讲至清明暮春百紫千红竞放时节,繁花浓芳,色彩缭乱,春色已极盛转衰,已失春风一半,早春梅柳之俏艳新意已烂然将尽。最后提出探春赏花要早占取韶光,方能领略春天景色的新意。莫管春寒指别怕春寒,大不了喝杯酒脸醉红身自暖,也要早占韶光!这首词写春景春意确别出机杼,发人深思,经得起细细品味。

温馨提示:
本文【诗歌鉴赏题目(实用4篇)】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5 牛求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