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求艺 考试资料 > 教案

高山流水教案(通用7篇)

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06-29 11:57:16

高山流水教案(1)

教学目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1. 解题:“高山流水”指代什么?“知音”又指什么?结合课文最后一段思考。

2. 结合课题和最末一段,提出疑问。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 通读课文,勾出生字新词,遇到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特别是“捺”字的读音。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 结合课后2题,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提出疑问: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自己的知音?伯牙得子期赏识后,为什么激动不已?

(2)请学生重点理解课文5~7段,勾画描写子期和伯牙的神态、语言的语句,边读边体会。

(3)交流。

(4)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2. 学习凭吊知音部分。

(1)提出疑问:为什么钟子期要留下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听伯牙的琴声?伯牙为什么会失声痛哭,进而把琴摔得粉碎?

(2)请学生重点理解课文8~12段,勾画感受最深的语句,边读边体会。

(3)交流。

(4)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四、创设情景,强化感悟

1. 自读课文13~14段,想一想:如果来到碎琴山,登上古琴台,你会说些什么?

2. 交流。

3. 积累本课词语,完成课后第3题。

高山流水教案(2)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乐曲。

学生:收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词,引出课文。

1、师:课前大家预习了《高山流水》这一课,会认课文里的词语吗?一起读读吧!

风平浪静气势磅礴烟波浩渺(读了这一组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这一组词让你体会到什么样的心情。)

那我们再来读读这组词

一见如故琴艺高超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是一个成语,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课吧!)板书--读课题。题目设疑,初读课文。

(一)想象画面,导入课文。

1、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2、其实呀,高山流水也是一曲古筝曲,这段音乐中还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那就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去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师: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呢?

2、生:俞伯牙、钟子期。(板书)

3、师:两个主人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用上《高山流水》把主要内容说一说。

(俞伯牙通过一曲高山流水遇到了知音钟子期。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

(板书:知音)你把长文读短了,把主要内容抓出来了,真是了不起。

(板书:知音)知道知音的意思吗?浏览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理解吧!(知己、知心朋友的代名词)

4.那伯牙、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二段,你对俞伯牙有哪些了解呢?

2、作为一位琴艺高超的音乐家要想找到一位懂自己音乐的人,容易吗?

3、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寻找知音的不容易。请把它找出来作上记号

4、这一段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音乐家知音难寻?遗憾说明俞伯牙的内心怎样?给始终换一个词语(一直)说明时间怎样?(很长)从这个词语当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5、是呀,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伯牙虽然“琴艺高超”,但“始终”没有遇到能听懂他音乐的人,能用你们的朗读传达伯牙这种“知音难求”心情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齐读)

6、师:作为琴艺高超的音乐家他也始终没有碰到过听懂他音乐的人,是多么遗憾的事呀!但值得庆幸的是在他奉命出使楚国的途中遇上了知音钟子期。

2.巧遇知音

师:默读课文57段,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呢,用“—”把它勾画下来吧?

(1)生默读勾画并汇报。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点课件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感受到。

(2)你是从哪些重点词语体会到的?

抓住“啧啧赞叹”体会读。

啧啧赞叹是什么意思?(不停地赞叹。)能用它造个句吗?

子期为什么啧啧赞叹呢?(因为琴声美)(琴声惟妙惟肖,所以会啧啧赞叹.)

“真妙”妙在哪里?

品味“感叹号”读

这句话的句末用了“ !”,这个感叹号饱含着什么,(惊喜)你从感叹号里体会到了什么?(赞叹)

你们会怎样读,表达这份惊喜,发出你的赞叹。你也来啧啧赞叹!(2个)

想象画面读。

a.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b.你说。(抽2-3个)哪些词让你产生这样的想象。想象着画面读一读。

c.我们也想象着这样的画面一起啧啧赞叹!男生先来,女同学啧啧赞叹道,听了同学们的赞叹,老师也想来赞叹一下,我们一起啧啧赞叹道。

d.通过大家的品读,读出了感叹号里饱含的惊喜,读出了语言文字蕴藏的画面。

这让伯牙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找到了知音。

(3)过渡:除了这一处,你还有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点课件

师:这里意味深长的意思是什么?(含蓄深远,耐人寻味、有味道)

抽读。你就来有味道地读读。

此时的音乐一定是优美、柔和,舒缓、动人的。同学们,你们看,你看,看到了什么?看到的是被烟雾笼罩的汉阳江面宽广无边,犹如仙境一般。(范读)

再抽读。把这种感觉送出来读。想象着子期此时的表情、神态说。

我们一起意味深长地说。

过渡:一曲高山流水让子期看到了气势磅礴、挺拔雄伟的`泰山,让子期还看到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3、拓展想象

师:伯牙的音乐多么美妙,多么让人陶醉。孩子们,闭上眼睛,走进伯牙,咱们来静静聍听他的高山流水。

当伯牙抚琴而奏,弹到志在高山时,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当伯牙又抚琴而奏,弹到志在流水时,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学生听师巡视

师:当伯牙弹到“志在高山”时,你仿佛看到什么?

当伯牙弹到“志在流水”时,你又仿佛看到什么?

师:仿着句子把它写下来。(学生边听边写)

生:当伯牙再一次抚琴而奏,弹到志在时,子期地说:“。”

师:你的体会太真切了,你也是伯牙的知音。你懂我。

师:你懂我,我要为你再弹一曲。

师:你懂我心声,我要永远向你倾诉。

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来还原音乐中的画面,听老师的的提示:

师:一曲高山流水让男同学饱含深情地啧啧赞叹道……(接读)

让女同学沉醉其中意味深长地说……(接读)

过渡:这是他们一生中一次难忘的巧遇,那他们在何时何地有了这一次巧遇呢?请看课文3、4自然段。

生:湖北汉阳江口。8月15日中秋节的傍晚,做官出使途中,傍晚时,风平浪静,清辉落地,景象迷人。

师:那是一个景色宜人的傍晚,来我们一起齐读描写傍晚美景的句子。(读)

课件

师:缓缓地、轻轻地,来感受这样的傍晚。(读)

师:就在这花好月圆之际,景色宜人之时,面对秋江圆月,伯牙借曲抒情,心中有说不出的畅快,更想不到一曲高山流水让他找到了知音。

(4)当伯牙听到子期的两次赞叹后,心情和神态有有怎样的变化。请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伯牙很觉惊讶,看了一眼子期。(当伯牙听了子期的赞叹后,为什么觉得惊讶?心里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看了子期一眼)

激动

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起来,拉着了子期的手……齐读!点课件

体会此时伯牙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如此激动?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激动的心情?自由读。让我们在读中去进一步体会吧!边读边勾画。生汇报

师:这一站、一拉、一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此时此刻伯牙的心中是多么地激动啊!

引读。他激动万分地说“高山流水知音难遇……”

子期啊,您就是我的知音。

你就是唯一听懂我音乐的人!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情景,通过大家的表演来还原当时的情景,谁愿意来表演。

4、痛失知音

师:一次巧遇,却一见如故,他们两人成了好朋友,并约定来年在此相会。请大家发挥想象,大胆想一想第二年的相会是如何的情景。

(转)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左等右等,始终不见子期的身影,他心急如焚,等来的却是谁?(他的父亲)是怎样的消息?……(是因病去世了)

他失约了吗?(没有)

他留下了什么遗言?(子期临终前留下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好的听先生的琴声。)抽生读课件

反问。他真的失约了吗?

总结:活着信守诺言,而去世了也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还要来相会,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相会。这是一种何等深厚的友谊!

当伯牙得知子期去世这一消息后,心情如何?请找一找文中的相关词语。

抓词语体会

从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伯牙心中的悲痛?

生回答

是呀,伯牙是含泪而弹,那琴声是为谁而哭?那他的琴声里又在诉说什么?

还有吗?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这一段的动词。

师:你从这些动词体会到了什么。

生:悲痛欲绝

师:我们来回忆一下伯牙巧遇知音时的情景,这一站、一叹、一摔表现了伯牙悲伤的心情,应该怎样读?

(学生读)

唯一的知音就这么走了。

唯一的知音去世后仍要把坟墓葬在江边听他弹琴。

这才是真正的知音。

总结:这瑶琴曾弹出多少让人沉醉的音乐,这瑶琴曾一直陪伴在伯牙左右;这瑶琴曾是他的最爱,可是如今知音已去,留琴何用!

引读伯牙长叹道:(出示)修改反问句和诗歌

同学们,当你来到碎琴山,登上古琴台,你会说些什么?

5.体会题目内涵。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师:好一曲感人至深的------高山流水

好一曲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

好一曲刻骨铭心的高山流水

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

四、总结延伸,联系生活。

总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大家珍惜身边的友谊。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孩子们,让高山流水般的情意永远珍藏在他们心间,也永远珍藏在我们心间。

板书

19高山流水

知音

俞伯牙钟子期

高山流水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感受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深情厚谊。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俞伯牙与种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2、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具准备:

《高山流水》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回顾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1、回忆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课文围绕这两个主人公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肺腑的故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吗?用上高山流水这个成语说说。

3、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去了解故事的重要内容吧。

一、学习知音难求部分

1、自读1-2自然段说说你对俞伯牙的了解。

2、理解“琴艺高超、遗憾、始终”等词语的意思,从中谈体会。

3、学生汇报所得体会

4、老师总结

二、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勾一勾傍晚美景的句子。

2、学生勾画、汇报、朗读。

3、听音乐《高山流水》,边听边想象他们俩相遇时的动人场面,老师随 音乐范读课文3-4自然段。

4、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钟子期听了这美妙的乐曲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自读课文5-7自然段画 出描写钟子期语言、神态的句子。理解词语“啧啧赞叹、意味深长、按捺不住、一见如故”,体会“猛地、站、拉、说”感受俞伯牙当时激动的心情。

6、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汇报。

7、俞伯牙听了钟子期的两次赞叹之后的表情是怎样的?

8、抓住重点词、句子、体会并指导朗读。

9、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10、老师小结

三、学习痛失知音部分

1、抽一名学生读课文

2、品读遗言,谈体会

3、当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的消息后,心情如何?找一找文中的相关词语读一读。(十分伤心、失声痛哭、噙着泪水、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抓住“站、叹、摔”体会伯牙悲痛的心情。

4、倾听俞伯牙吊唁钟子期的乐曲,感受痛失知音的悲伤心情。

5、老师小结

四、学习纪念知音部分

1、老师导读引出“纪念”知音并板书

2、学生齐读最后一部分内容

3、体会题目内涵

4、老师小结

总结延伸联系生活:

1、相知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你们能珍惜身边的友谊。

2、出示珍惜友谊的名言警句,学生齐读一遍

3、播放动画片成语故事《高山流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总结全文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让我们永远铭记《高山流水》的故事,让我们永远珍惜身边的友谊

布置作业:

以“友谊”为题写一写你和小伙伴之间的感人故事。

板书设计:

高山流水

巧遇

难求—知音—痛失

纪念

俞伯牙——钟子期

深厚情谊

高山流水教案(4)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学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明白“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并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下列字词:

(1)鼓——

(2)方——

(3)志——

(4)善哉——

(5)巍巍——

(6)少选——

(7)洋洋——

(8)破琴——

(9)绝弦——

(10)复——

2、收集有关朋友、友谊方面的诗句、名言3、有条件的查找收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读“知音”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人有大朋友,小孩有小朋友,请你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学生交流)

2、“朋友”这两个字虽然普通。但它在孔子眼里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李白的笔下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王勃的心中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以当两个人成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的朋友时,“朋友”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知音”(板书)

3、说起“知音”的来历,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板书26、高山流水

二、疏通课文,初识“知音”

1、学习古文首先要读准、读顺,自己先读读看,试着读出节奏来。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再读: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回顾疏通古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每一句;联系译文矫正自己对古文的理解;同学交流讨论。

4、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轮讲、补充)

5、班级交流

6、师生合作读。(教师读译文,学生读相关古文)

7、提问: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板书:伯牙、钟子期)简介: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是当时的琴师。钟子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挑担子、拿板斧的樵夫。

三、探究文本,感受“知音”之喜

1、一个是晋国赫赫有名的琴师,一个是楚国山野砍柴的樵夫,是什么东西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知音呢?(交流:音乐)

2、用~~~线画出两人弹琴、听琴的句子。(学生交流、板书)志在高山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洋洋乎若江河

3、想像乐曲内容:伯牙弹琴除了想到“高山”、“流水”之外,他还会弹奏哪些景色呢?

(学生交流:鸟语花香、清风明月、森林大海等)

A、师生合作,分角色表演(出示内容)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学生: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乎鼓琴!绵绵乎若(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乎鼓琴!( )乎若( )。

B、同桌对说出示参考词语:依依杨柳、皎皎明月、淙淙流水、萋萋芳草、皑皑白雪4、想像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心理活动。伯牙与钟子期本不认识,他们在江边是偶然相遇,所以——(出示)当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时,钟子期暗暗赞叹: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伯牙暗暗惊讶: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伯牙暗暗欣喜;

5、根据刚才的练习,自己完整地想像当时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情景。

(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各自想什么等)

(1)同桌对讲

(2)全班交流抽1~2个复述,其他点评

四、拓展深入,感受“知音”之痛

1、一次巧遇,两人一见如故,成了音乐上的知音。他们约定来年再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时,得到的是钟子期病故的噩耗。钟子期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他要好好地听先生的琴声。,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相会呀!

2、伯牙来到墓前,此时秋风瑟瑟,万木萧萧,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伤。(出示)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抚琴:弹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3、伯牙见到众人听琴的摸样,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呀?

(交流:愤恨、痛苦、哀伤、觉得世上再无知音等)

4、的知音已去,世上再无懂琴之人。于是——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出示并齐读) “士为知己者死”,伯牙为知己者绝琴。这是一种何等深厚的情谊!

五、情感升华,珍惜“知音”之谊

1、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后人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想听吗?(播放《高山流水》)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我们再来齐读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2、千百年来,“高山流水”已成为“知音”的代名词了。此时此刻,你对知音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了呢?(出示)知音是知音是知音是(可以用自己积累的诵咏知音、朋友、深厚友谊的诗句、名言来表达自己对知音的理解,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数量)

3、总结: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当我们有朝一日遇到了知音,一定要好好珍惜。

高山流水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深厚的友谊,受到教育,珍惜自己身边的友谊。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寻。

难点: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现的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和学法:

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学生在一起彼此对话、畅想、交融、分享,尽情享受成长的快乐。《高山流水》一课,是个动人的传说,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感受为辅。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的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来推动课堂深入,让学生从故事中品味出友谊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因为在第一课时,我已经给学生们欣赏了《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我在还没上课的时候,播放曲子等待铃声。上课开始就从乐曲入手引出俞伯牙。紧接着,我出示了文中的一些四字词语,让学生读,并且带入“伯牙在一个 的夜晚,弹起了高山流水。当他弹到志在高山时,子期 道:“真妙啊!我看见了 的泰山!”当他奏起了志在流水时,子期 的说:“真妙,我看见了 的江河!”伯牙激动的说,“:知音难遇,你就是我的知音啊!”他们两人。当伯牙得知子期已不在人间的噩耗,来到坟前,又弹起了高山流水, , ,。子期已死,伯牙终生不再弹琴。” 这一段话中,又一次运用了这些词语,算是对上节课的复习。紧接着,我给学生们提出这个问题:“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来引入今天的新课。

二、品味赏析。

1、回顾第一部分,知音难遇。这部分是上节课学习过了,就提一下就行了。

2、偶遇知音。其中第三、四段交待了他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没有学生思考的价值,我就让他们齐读这部分,了解就行了。到了重要的5、6、7自然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并提出阅读要求:你从那些语句可以看出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呢?用横线把它画出来。学生读完,给他们一点交流的时间,然后汇报成果。我就把学生找到的: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这两句话出示出来,引导朗读。第一句话我是分三个层面来指导朗读的。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读。可能感情不是很强烈,第二层,我让他们抓住“啧啧赞叹”这个词来指导朗读。第三层,我是从“气势磅礴、高大雄伟”

这两个词,配上我找的高山图片来指导朗读。(我找图片的用意是,农村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外出旅游,没见过高山,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体会,那就更好了)。第二句话,我也是分三个层面来指导朗读的。前两层都一样,第三层我是把《高山流水》中的流水片段截成mp3形式,让学生听着加深体会来朗读。图片和音乐都在课件中出示。接下来,我提出问题: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来发挥学生想象。学生汇报后,我又出示: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怎么赞叹? 真妙啊,我看见了 !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说—— 真妙啊,我看见了 ! 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说—— 真妙啊,我看见了!

当伯牙鼓琴志在雪花,钟子期说—— 真妙啊,我看见了 ! 这个设计,即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有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接着,让学生读,体会伯牙激动的心情,这部分我是让学生从动作词语来体会。我还设计了这个问题:“伯牙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引导学生从知音难遇来对比着体会。

3、痛失知音。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的8-12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地方。给学生一点时间来交流自己的体会。指名说说体会,读读课文。当学生说到“如泣如诉”的时候,让学生想象伯牙会说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体会,指导读“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这句话。我还设计了这个问题:伯牙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呢?因为知音难觅,的知音也死了。这样,就把难觅时的期盼,偶遇时的激动,失去时的痛苦联系在一起了,加深了学生对故事中伯牙和子期深厚友谊的理解。

三、创设情景,强化感悟

读13、14自然段,了解碎琴山,古琴台得名的原因。但不能只停留在了解上。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去了碎琴山,你会想些什么?”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肯定有学生能联系到自己的朋友,这就是我要达到的目的。让学生从伯牙和子期的友谊体会的珍惜自己与朋友的深厚友谊。最后,我给学生播放了一首无印良品的《朋友》,词写的特别好,在从歌声中体会深厚友谊的重要。这节课就在歌声中结束。

高山流水教案(6)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学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明白“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并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下列字词:

(1)鼓—— (2) 方—— (3)志—— (4)善哉—— (5)巍巍——

(6)少选—— (7)洋洋—— (8)破琴—— (9)绝弦—— (10)复——

2、收集有关朋友、友谊方面的诗句、名言 3、有条件的查找收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读“知音”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人有大朋友,小孩有小朋友,请你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学生交流)

2、“朋友”这两个字虽然普通。但它在孔子眼里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李白的笔下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王勃的心中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以当两个人成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的朋友时,“朋友”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知音”(板书)

3、说起“知音”的来历,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板书 26、高山流水

二、疏通课文,初识“知音”

1、学习古文首先要读准、读顺,自己先读读看,试着读出节奏来。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再读: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回顾疏通古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每一句;联系译文矫正自己对古文的理解;同学交流讨论。

4、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轮讲、补充)

5、班级交流

6、师生合作读。(教师读译文,学生读相关古文)

7、提问: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板书:伯牙、钟子期) 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是当时的琴师。钟子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 斗笠、披蓑衣、挑担子、拿板斧的樵夫。

三、探究文本,感受“知音”之喜

1、一个是晋国赫赫有名的琴师,一个是楚国山野砍柴的樵夫,是什么东西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知音呢?(交流:音乐)

2、用~~~线画出两人弹琴、听琴的句子。(学生交流、板书) 志在高山 巍巍乎若泰山 志在流水 洋洋乎若江河

3、想像乐曲内容:伯牙弹琴除了想到“高山”、“流水”之外,他还会弹奏哪些景色呢?

(学生交流:鸟语花香、清风明月、森林大海等)

A、 师生合作,分角色表演(出示内容)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学生: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乎鼓琴!绵绵乎若(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乎鼓琴!( )乎若( )。

B、同桌对说 出示参考词语:依依杨柳、皎皎明月、淙淙流水、萋萋芳草、皑皑白雪„„ 4、想像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心理活动。伯牙与钟子期本不认识,他们在江边是偶然相遇,所以——(出示) 当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时,钟子期暗暗赞叹: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伯牙暗暗惊讶: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伯牙暗暗欣喜;

5、根据刚才的练习,自己完整地想像当时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情景。

(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各自想什么等)

(1)同桌对讲

(2)全班交流抽1~2个复述,其他点评

四、拓展深入,感受“知音”之痛

1、一次巧遇,两人一见如故,成了音乐上的知音。他们约定来年再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时,得到的是钟子期病故的噩耗。钟子期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他要好好地听先生的琴声。,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相会呀!

2、伯牙来到墓前,此时秋风瑟瑟,万木萧萧,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伤。(出示)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抚琴:弹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3、伯牙见到众人听琴的摸样,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呀?

(交流:愤恨、痛苦、哀伤、觉得世上再无知音等)

4、的知音已去,世上再无懂琴之人。于是——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出示并齐读) “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为知己者绝琴。这是一种何等深厚的情谊!

五、情感升华,珍惜“知音”之谊

1、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后人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想听吗?(播放《高山流水》) 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我们再来齐读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2、千百年来,“高山流水”已成为“知音” 的代名词了。此时此刻,你对知音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了呢?(出示) 知音是 知音是 知音是 (可以用自己积累的诵咏知音、朋友、深厚友谊的诗句、名言来表达自己对知音的理解,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数量)

3、总结: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当我们有朝一日遇到了知音,一定要好好珍惜。

高山流水教案(7)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19高山流水》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19高山流水》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乐曲。

学生:搜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直接导入

1.课前大家预习了《高山流水》这一课,会认课文里的词语吗?一起读读吧!

晋国 奉命 抒情 坟墓 友谊

心急如焚 如泣如诉 风平浪静

气势磅礴 烟波浩渺 催人泪下

一见如故 高山流水

2.师:高山流水,是一个成语,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板书)。

二、题目设疑,初读课文

(一)想象画面,导入课文。

1.看到题目(课件),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2.其实呀,高山流水也是一曲古筝曲,这段音乐中还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那就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去了解本课的重要内容。默读课文,开始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俞伯牙通过一曲《高山流水》遇到了知音钟子期。)

2.师:课文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板书)

3.谁知道“知音”本来的意思是什么(懂音乐的人、好朋友)。那课文里的意思是什么,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我们运用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俞伯牙是怎样一个人,课文哪一段告诉了我们(第1段)。抽生读。课文里还有一个词语也告诉了我们他在音乐上成绩卓著,找找。(琴艺高超)

1.作为音乐家要找到懂自己音乐的人,容易吗?(为什么这样说)

2.课文什么地方写俞伯牙知音难寻。(第2段)

3.抽生读。

4.读后有什么样的感受。(一直都没找到知音)

5.在第2段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音乐家知音难寻。(琴艺高超,始终)

6.从“琴艺高超”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始终”你有什么体会。

7.是呀,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伯牙虽“琴艺高超”,但“始终”没有遇到能听懂他音乐的人,能用你们的朗读传达伯牙这种“知音难求”的心境吗?齐读。

(二)知音难寻,乐曲无人赏识,作为一位音乐家来说是多大的憾事,就像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伯牙在做官出使的途中,只能面江对月,借曲抒情,弹奏起自己最喜欢的一曲《高山流水》。

1.课文3、4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伯牙弹奏曲子时的景象,请用笔勾画。

2.让我们一起走进有美景和琴声相伴的那个傍晚,可以闭上眼想象当时的画面。

3.抽生答仿佛看到了什么。

(三)正在伯牙抚琴而奏时,子期来到伯牙的身边,他听到《高山流水》又会看到些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学习5~7段。

1.自读5~7段,勾画出写听了乐曲后钟子期的神态和语言的句子。

2.交流,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梳理。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3.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你是从哪些重点词语体会到的。(啧啧赞叹,意味深长,真妙)

5.“啧啧赞叹”说明了什么,“意味深长”又表示什么?“啧啧赞叹”是什么意思?赞的是什么?为什么赞叹?他是怎么赞叹的?“真妙”,妙在哪里?

对,一个“妙”字就道出了子期听懂了伯牙的音乐。那意味深长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意味深长地说?从这个词语你体会到什么?他又是意味深长地说了些什么?子期又一次称赞伯牙的琴声,可以说伯牙弹得妙,子期赞得也妙。

6.抽生读。(谁来道出子期那发自内心的赞叹)

评价,从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们感受到了子期在肯定伯牙的.琴声,谁再来再试试。

7.齐读。

8.听了子期的赞赏,伯牙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先是看一眼,只觉惊讶,后来再也……)

9.我们能感受到这时的伯牙心情非常激动,哪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他此时激动不已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猛地站起来)这些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为什么会激动?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呀!伯牙和子期就这样成为知音。此时也许伯牙还会激动万分地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10.是啊,伯牙苦于无法找到知音,却偶然遇到一个能听懂自己音乐的人——钟子期,子期这样的赞赏怎不让他激动。

11.教师引读,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通过朗读去体会伯牙激动不已的心情。

(四)学习凭吊知音部分

正因为这样,两人才会“一见如故”,有了来年的约定。第二年伯牙如期来到江边,盼望着子期的到来,而等来的是子期的死讯。

1.自读课文8~12段,说一说让你最感动的地方。

2.生汇报。

3.为什么让你感动。

4.哪些词语、句子让你受到感动,从“噙着泪水”你想到了什么,从“摔得粉碎”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唯一的知音”让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5.大家在读的时候就要通过这些词语把伯牙此时悲痛伤心的心情表达出来。

师:谁来读。

师:我们听出来了,子期也许是短暂地离开,不是永别,谁再来读。

师:说说哪些地方读得好。

生:强调了……

师:为什么要强调。

师:是呀,通过伯牙的神态语言动作,表现出他此时的痛苦,咱们再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强化感悟

1.自读理解。

这样的偶遇让人激动,这样的离别更让人心碎不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流传至今,碎琴山、古琴台也因此得名,成了他们友谊的见证。

自读13、14段。

2.回顾总结。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通过边读边想知道了伯牙和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同时对“知音”这个词语也有了新的理解,知音也成了……(生答)让我们再读课题,想想学了课文后对“高山流水”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3.拓展延伸。

是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音是多么的可遇不可求。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己的动人传说,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故事中,让我们品味到了友谊的真正含义。孩子们,珍惜你的朋友,珍惜你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吧!

温馨提示:
本文【高山流水教案(通用7篇)】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5 牛求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