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世界
及时传递世界基础科学教育信息
发布时间: 2024-06-28 03:43:16
宋之丁氏”的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宋之丁氏”的意思是: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
这句话出自《穿井得一人》,《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
《穿井得一人》启示人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注释:
穿:挖掘,开凿。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丁氏:丁是姓氏;丁氏泛指姓丁的人”;但也有观点认为;古代妇女的称呼大多为姓加氏字。所以应该译为姓丁的妇女;尚存疑。为避免误解;泛译为丁姓人家”。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令:派遣。
对:应答,回答。
若:如,像。
作者介绍: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扶植其成为秦庄襄王后,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宋之丁氏”的“之”的意思是什么?
“的”的意思。
出处:春秋吕不韦《穿井得一人》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去打水到远处灌溉田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的时候,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丁姓人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家里打水井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人。”
听者就开始传播,“丁氏挖了一口井,挖到了一个人。”京城的所有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这样宋国皇帝就知道了,宋王派人去问丁氏的情况,丁氏回答说:“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之”字用法:
1、作为动词时
意思: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出处:“之沛公军。”——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朝着沛公的军队走去。
2、结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组词:缓兵之计
意思:指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译文:孔明用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逐渐退出汉中,都督为何早就怀疑了,却不早点追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穿井得一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之
“宋之丁氏”的“之”是什么意思
“之”,在这里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以下可供参考。
原句: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