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世界
及时传递世界基础科学教育信息
发布时间: 2024-06-28 03:42:56
高山流水”形容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高山流水”的典故出自春秋战国列御寇的《列子·汤问》。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译文: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地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故事:
年龄时代,有个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进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远看,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啼声进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进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不由自主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月白风清,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进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尽。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立即请樵夫上船,兴高采烈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宏伟而庄重,似乎高耸进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似乎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往寻找。半路上,他碰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冷,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往世了。子期往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尽。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
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比喻什么?
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古琴乐曲之高妙。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钟子期都能欣赏,后钟子期死去,伯牙到他的墓前表示再也碰不到知音了将自己的琴摔破,终身不再弹琴。后用“高山流水遇知音”表达知音相遇。
扩展资料
高山流水之音
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旅行者一号”的金唱片,并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寻找人类的“知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