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张知识
关注我,跟我一起涨涨知识呗!
发布时间: 2024-06-28 03:42:55
因为胡孙”同猢狲”,是猴子的别名,所以孙行者下联是胡适之。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考试由国学大师陈寅恪出题,其中有一题就是对对子。出的上联是孙行者”,这道题难住了大部分的考生。这道题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后来人们拟出四个答案。其中以胡适之”对孙行者”被称为千古绝对。因为胡孙”同猢狲”,是猴子的别名,因此,胡、孙”成对。
孙行者对胡适之的起源:
孙行者对胡适之是1932年,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考试,陈寅恪先生出的试题。陈寅恪先生说做对子最易测出学生对中文的理解程度,寥寥数字已包含对词性的了解,以及平仄虚实的运用。对联在各种文学形式之中字数最少,但却最富于中国文学的特色。
当年这副对子难倒很多人,一半以上都交了白卷。当时对的好的佼佼者,被评为第一的就是胡适之。
胡适的介绍: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景星学社社员。
宣统二年(1910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民国六年(1917年),回国受聘北京大学教授。民国七年(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民国八年(1919年),出版论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民国九年(1920年)2月,出版白话诗集《尝试集》。民国十一年(1922年),任《国学季刊》杂志编辑,创办《努力周报》杂志。民国十七年(1928年),出版论著《白话文学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被聘为全国财政委员会委员,创办《独立评论》杂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被聘为农村复兴委员会委员。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民国二十七至三十一年(1938—1942年),出任驻美大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25日,出席旧金山会议。民国三十五至三十七年(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前往美国。1952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科学文化史编辑委员会委员;同年,应邀返台讲学。1957年,始任中研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孙行者下联为什么是胡适之?
因为“胡孙”同“猢狲”,是猴子的别名,所以孙行者下联是胡适之。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考试由国学大师陈寅恪出题,其中有一题就是对对子。出的上联是“孙行者”,这道题难住了大部分的考生。这道题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后来人们拟出四个答案。其中以“胡适之”对“孙行者”被称为千古绝对。因为“胡孙”同“猢狲”,是猴子的别名,因此,“胡、孙”成对。
对联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