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那些年
考点解析,重点突破,
发布时间: 2024-06-28 03:42:49
恒河猴实验证明了母爱的本质”,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肢体接触对婴儿的意义、对母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虽然哈洛研究的是在孤独环境中成长经历的猴子,但是他将其实验意义引申到了人类的母亲和婴儿关系上。因此,哈洛的实验对我们了解人类的母爱也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证明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接触与情感及社会支持,是促使一个人正常且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恒河猴实验证明了只有母亲和孩子之间有亲密的接触,这样是孩子正常成长的关键。
介绍: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没有。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 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布料妈妈的身上。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 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概述: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做了一系列实验,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及同类隔离开。一些小猴子与母猴分开喂养后,虽然身体上没有什么疾病,可行为上却出现了一系列不正常现象。同时,观察发现小猴子对盖在笼子地板上的绒布产生了极大的依恋。它们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紧紧地抓着绒布,如果把绒布拿走的话,它们就会发脾气,这就像人类的婴儿喜欢破毯子和填充熊玩具。哈洛的研究给了我们有意义的启示。
养育实验:
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关于恒河猴实验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关于恒河猴实验的实验结果是,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育儿启示
哈洛等人的研究发现给了我们很多有意义的启示,它对改变传统的育儿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
“粘人”的宝宝有时让人心烦,但是这恰恰说明他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对亲人的依恋。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他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温暖、亲密的联系使儿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满足,更体验到愉快的情感。
与喂食相比,身体的舒适接触对依恋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肌肤接触,如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脸、胸、背等让孩子体味着“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对大一些的孩子也应如此。
尽量避免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造成的“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亲自担当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必须分离,应与孩子做好沟通并坚决离开。
“恒河猴”实验及其启发
“从心理解孩子”中,陈忻老师介绍了一个著名的“恒河猴”实验,著名的哈洛将一只小猴子放进实验室,里面有一个铁丝做的假妈妈,身上挂着奶瓶,还有一个绒布做的妈妈,没有挂奶瓶。实验中,虽然猴子会去铁丝妈妈那里喝奶,但是其余时间都会去绒布妈妈那里待着,当他受惊吓时,只会抱住绒布妈妈,然后再探索周围环境。但当绒布妈妈被铁丝妈妈代替时,小猴子只会紧紧抱住自己。
这个实验证明,身体接触,抚慰是有利于建立安全感的,以及安全感的重要性。
实验到这里还没完,当哈洛把猴子放回猴群中,发现它存在严重的问题,就是与其他猴子不能正常交往,存在退缩或者暴力的行为。
后来,哈洛又想了一个办法,将做实验的猴子与刚出生的正常小猴放在一起,小猴有拥抱、打闹的正常交往的需要与行为,尽管一开始实验猴子也会暴力对小猴,但小猴子很执着,久而久之实验猴就发生了改变,再将它放回猴群,能与其他猴子正常交往而且看不出他们的差别。
以上所有的实验告诉我们三点:
一,正常的关系是双向互动建立的关系,如果只有单方面调整一段关系,那是不健康的,就像实验猴和绒布妈妈的关系,就像要孩子听话的那些家长,他们想单方面控制亲子关系,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关系是靠长期互动建立的,是动态发展的,而非一成不变!这里可以延伸到一个问题,很多家长苦恼孩子不跟自己亲近,觉得亲子关系不好,或者是一些二胎妈妈,不知道如何平衡给两个孩子的爱。只要我们记得一点,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一直流动发展的!只要我们一如既往的爱孩子,并让他们知道我们是真的爱他们,那孩子也会爱我们,这是双向互动的结果。所以,家长的情感要成熟,要主动去调整,维护亲子关系,而不是一边抱怨一边等孩子自己来调整。
具体做法是什么?该表达爱的时候就表达爱,口头表达,拥抱,表情,行为等等!可能之前听到黄老师讲课的时候,会有人觉得她的亲子关系真好,而很多家庭的情况根本就不一样,也不会表达爱,如果是知道原因的问题,那不是很容易解决吗?就从现在做起勇敢的表达爱,孩子也许不理你,坚持下去就能看到变化。但是,坚持,是需要带着觉知的,你不能只会嘴巴说爱,行动上却是相反的,孩子很敏感,父母是否真心,他们都能感受到。有人说,“我天天都对孩子说我爱他/她啊,但孩子还是很叛逆”,那就好好想想,在说“爱”之前,你做到尊重、理解孩子了吗?如果没有,说得再多,也是枉然。
三,实验还向我们证明,发现孩子的问题后,越早给他尽可能多的帮助,是可以修复一些早期伤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