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求艺 学习方法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是形容哪位名人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是形容杜甫。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整句是: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句是出自郭沫若先生的一幅楹联。句中的疮痍”既是是指杜甫历尽世事沧桑,一生不得志,最终贫病而死的人生经历,又是指杜甫经历的战争--安史之乱。面对此情此景。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杜甫感慨万端,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诗圣著千秋。但茅屋建造得并不坚固,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诗中圣哲”则化用人们普遍认同的诗圣”称号。

民间疾苦”是说杜甫的诗内容广泛涉及并反映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不但是说杜甫笔底波澜壮阔,诗歌艺术价值极高;还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倾向,即关注民生,与民同悲,哀民所哀,因此而情感波澜。

人物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主要成就: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写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杜甫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先生撰写的对联。在成都杜甫草堂的诗史堂。郭沫若先生的对联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说的是谁

杜甫

1,杜甫史称【诗圣】。符合【诗中圣贤】

2,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符合【世上疮痍】【民间疾苦】。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背景】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是朱德同志参观杜甫草堂时的题词;“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先生撰写的对联。在成都杜甫草堂的诗史堂,可以见到这两幅对联。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郭沫若先生的对联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幅对联称颂的是谁?

这是后人对杜甫的评价。上句评人,下句论诗。上句“疮痍”既是是指杜甫历尽世事沧桑,一生不得志,最终贫病而死的人生经历,又是指杜甫经历的战争--安史之乱。“诗中圣哲”则化用人们普遍认同的“诗圣”称号。下句“民间疾苦”是说杜甫的诗内容广泛涉及并反映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不但是说杜甫笔底波澜壮阔,诗歌艺术价值极高;还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倾向,即关注民生,与民同悲,哀民所哀,因此而情感波澜。

温馨提示:
本文【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是形容哪位名人】由作者教育情报员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5 牛求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