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2-10-16 13:18:01
诗词中省略主语的情况是一种普遍现象。
也就是说,一般而言,在诗词中我们是很少见到有主语的句子的。所以,省略主语的情况,在诗词中也是 比较复杂的,省略的主语是什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有以下几 种情况:1。
若句子的主语是作者本人,一般会省略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裳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上述第二、三、五句的主语都是作者,但已经省略了。
2。句子的主语是作品主人公,一般也省略例如皇甫冉《春思》前四句: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诗中“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一句的主语是某一位戌边军 人的妻子,也即作品的主人公,所以在此也就省略不提。
3。后面句子的主语在前面已有所交代,一律省略例如崔颢《黄鹤楼》的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作者发愁的不是“烟波”,而是不知“乡关何处”。但这个主语在前句已经言明,故此省略。
省略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省掉了某一个或某几个 成分。
省略的语言环境,古今是相同的。一是对话。
如:“子墨 子见王,曰:‘……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也。’ ” (《公输》)楚王的回答中省掉了主语“此”(这个人)。
二是承 前。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第一 句讲了“鼓”(打鼓),第二句、第三句便承接第一句而分别在 “再”与“三”的后面省掉了 “鼓”。三是蒙后。
如:“度我至 军中,公乃入。”(《鸿门宴》)第一句的主语也是“公”(您),因为后面出现了“公”,前面便省略了。
《诗经•七月》有一个 突出的例子:“七月在野,八月在宇,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前 面两句的主语“蟋蟀”都蒙后省掉了。
文言文突出的省略成分的现象,表现在以下四点: (一) 谓语的省略:谓语是表达意义的最主要的成分,一般是 不能省略的;在文言文中却有不少省略谓语的例子。如: ① 上医医国,其次疾。
(《国语•晋语》)(上等的医生医治 国家,次等的医生医治疾病) ②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卷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先王定下的制度,大都会的城墙不 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都会的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 一,小都会的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
) (二) 中心语的省略:即在句中只出现修饰成分。如例② “中”与“小”的后面都省了中心语“都”。
形容词活用为名 词,与这种省略方法关系极大。《陈涉起义》中的“披坚执 锐”,“坚”的后面实际上省了 “甲”(铠甲),“锐”的后面实 际上省了“兵”(兵器)。
(三) 兼语的省略。如: ③ 必勿使反。
(《触龙说赵太后》)(一定不要叫她回来。) ④ 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促织》)(试着叫那只促织 打架,有打架的才能,因而责令华阴令要经常向宫中供应 促织。) 例③“使”后省略了兼语“之”(她);例④“使”后也省略 了兼语“之”(促织);“责”后省略了兼语“华阴令”。
(四) 介词“于” “以”及介词的宾语“之”常省略。如: ⑤ 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不行啊,我已经把 这件事向楚王报告了。) ⑥ 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赤壁之 战》)(又,荆州地方的老百姓归附曹操的原因是被兵力逼迫所 致,不是内心归服。) ⑦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一 匹死马尚且用五百金钱买了它,何况活马呢?) ⑧ 公输般为楚为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公输》)(公 输般给楚王制造云梯,造成了,将要用它攻打宋国。) ⑨ 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 沛公俘虏。) ⑩ 唉!竖子不足与谋!(同上)(唉!志向小的人不值得与 他谋划大事!) 例⑤“王”之前省掉介词“于”(向);例⑥“兵势”前也省 掉介词“于”(被);例⑦“五百金”前省掉介词“以”(用)。
省 “以”的情况不如省“于”常见。例⑧是介词“以”后面省掉宾 语“之”(云梯);例⑨是介词“为”后面省掉宾语“之”(指刘 邦);例⑩是介词“与”后面省掉宾语“之”(明指项庄,实指项 羽)。
文言文省略的条件没有白话文严格。如:“永州之野产异 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 说》)第二句、第三句都省了主语“异蛇”,第四句省了主语“草 木”。它们都不是承前面的主语省略,而是承前面的宾语省略。
也就是说,所承的不一定是相应的句子成分。这是一种情况。
又如:“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左 传•定公 四年》)(楚国军队造好了饭,吴国军队赶上了他们,楚 军便奔跑了,吴军吃了楚军造的饭再追赶楚军。
)第三句“奔”的 主语是“楚人”,承第一句省掉;第四句“食而从之”的主语是 “吴人”,承第二句省掉。隔句而旦交错省略,这又是一种情 况。
由此可见,文言文省略的条件没有白话文严格。因此,阅 读文言文时,一定要细心体察上下文意,才能弄清省掉了什么,做到不发生张冠李戴的现象。
附带还要谈一点,文言文还有把专有名词省掉一截的现象。如:“赏句类陶渊。”
(孟郊《寄陕府郑给事》)(像陶渊明那样欣 赏诗句)这种省略现象虽不足为训,但阅读古书时不可不注意。
童鞋、我也正在做一题呢。是语文作业本么。我做好人。1.寻求自由,追逐理想;把懦弱和平庸遗弃在故乡。
2.展现了,在淡蓝色的大海中,有一片孤帆在游弋。它闪着白色的光,刺眼的白光。这白色的帆似乎在承受着极大的折磨。它在遥远的异地漂泊,波涛汹涌,夹杂着呼啸的海风。它们要打翻这精灵,要让这孤独的反叛者葬身在自己威猛的打击中。而帆,在狂风骤雨中顽强前行,向着理想和光明,与风暴斗争的情形..
3."故乡"后省略了在故乡停泊时的场景;"作响"后省略了与风暴搏斗的具体画面.
4.帆就是诗人的化身,诗人那孤独、反叛的灵魂象征,那对自由的向往也象征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象征着诗人那一代贵族革命家对自由的向往。诗在描画风景,进而说明发人深省的哲理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水平。那恶劣的社会环境在诗中对大海糟糕场景的描写中得到了贴切的表现;那进取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也在诗的叙述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