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求艺 考试资料 > 教学设计

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汇总6篇)

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08-12 14:02:05

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印度尼西亚的风土人情,热带水果等,加深学生对印度尼西亚音乐的印象。

2、能够听辨歌曲的情绪,准确地掌握弱起小节、附点节奏,能够随节奏动胯,并创编歌词。

3、了解一些相关文化以及“叫卖”的艺术形式。学生喜欢投入到音乐活动中,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表情地、自信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用热情、欢快的声音演唱《木瓜恰恰恰》

教学难点:正确地演唱《木瓜恰恰恰》的弱起小节及附点节奏。

教具准备:钢琴、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欣赏印尼风光,了解风土人情(播放课件)

师:

今天老师当导游,带同学们去遥远的印度尼西亚看风景想去吗?让我们一起踏上愉快的音乐之旅吧。

印尼有着蓝天,碧海,绿岛,梯田,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岛国,由17508个岛屿组成,其中有6000个岛屿有人居住,所以印尼被称为千岛之国。常年温度在25—27度左右,降水量丰富,所以印尼盛产水果。

木瓜,成熟的木瓜是橘红色的,有着黑色的圆籽,肉嫩香甜。

番石榴,有的像球,有的像梨子的形状,味道酸中带甜,清脆香甜。

榴莲,有着像刺猬一样的针形外壳,有一股独特的味道,不喜欢的人认为很臭,但喜欢的人却百吃不厌。

二、出示难点节奏,念歌词

1、师:我们来到了印度尼西亚的水果市场,你看好多卖水果的大伯大妈都在叫卖着自家水果,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叫卖你的水果呢?

2、师:老师来给你们学学印尼的大伯大妈们是怎么叫卖自家水果的。

(出示课件,按节奏念歌词)

3、想不想跟老师一起来试试(提示弱起及附点音符,采用齐念、分组念及跟伴奏音念的方式)

三、学唱歌曲,加入衬词“恰恰恰”

1、师跟伴奏唱一遍

师:印尼的大妈大伯们还能唱着叫卖自己的水果呢,老师来给你们学学。

2、揭示课题

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木瓜恰恰恰》,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歌曲,你觉得歌曲的旋律怎样?速度怎样?

(播放课件)

3、复听歌曲,在衬词处拍手。

师:再来听一遍,比较和老师唱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让我们一起在恰恰恰的地方拍拍手,感受一下,加了衬词后歌曲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4、跟旋律律动,动胯,介绍恰恰舞

师:说到“恰恰恰”,你会想到什么?

恰恰恰舞是一种通过动胯带动手臂自然摆动的一种舞蹈,舞风轻快、活泼、俏皮而奔放,如今已经成为最流行的拉丁舞种。

那下面我们一起在恰恰恰的地方扭扭胯好不好?

5、学唱第一段歌词

师:下面跟着老师的琴声我们轻轻地唱唱词,你们唱一三句,我唱二四句,我们接龙唱。之后再对调,学生唱二四句,我唱一三句。

师:下面你们来唱歌词,我来帮你伴奏,唱衬词“恰恰恰”

6、学唱第二段词,并创编歌词

老师范唱一遍

师:第二段歌词唱到了些什么?

齐唱第二段歌词

师:你选择歌词中的某一种水果来编歌词,并唱出来,老师先来试试

(出示课件)

7、齐唱一遍,提示用开心快乐的心情去演唱

8、表演唱

请4个同学上来表演唱,其他同学在底下唱歌并拍手

四、拓展延伸,欣赏《卖汤圆》

1、播放课件,欣赏《卖汤圆》视频

师:《卖汤圆》和今天学习的《木瓜恰恰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2、介绍新体裁──叫卖歌

五、随音乐走出教室

播放《木瓜恰恰恰》,学生边唱边离开教室

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2)

设计意图

《木瓜恰恰恰》是一首以叫卖为题材的印度尼西亚的民歌。歌曲节奏轻快,旋律活泼,形象的塑造了印尼农民在售卖自产水果的忙碌场景。歌曲中的“恰恰恰”生动的表现了印尼劳动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本次活动我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让幼儿感知和掌握xxx的音乐节奏,并能自己创编动作。这首歌非常适合幼儿用肢体动作表达对欢快旋律的理解,发展幼儿的欣赏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活动目标

(一)感知xxx的节奏特点。

(二)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能创编xxx节奏的动作。

(三)愿意快乐的跟随音乐参与活动。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感知xxx的节奏特点。

活动难点: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能创编xxx节奏的动作。

活动准备

水果图片(木瓜、芒果、香蕉、番石榴、菠萝、橘子)各一张,放置于黑板用布遮挡;图谱一张;水果贴纸若干;音乐《木瓜恰恰恰》。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老师扮演水果摊老板出场

师:“小朋友们上午好,我是一位老板,您们看得出来我是卖什么的吗?”(播放音乐,帮助幼儿猜想)幼儿自由回答。

师:“我是一位水果摊的老板,你们听到了我在卖那些水果?”幼儿自由回答。(出示黑板上的水果图片)

设计意图:

老师通过情景扮演,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尽快将幼儿带入情景之中。而神秘的黑板,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二)播放音乐,幼儿欣赏

1、幼儿竞争小老板职位

师:“想来当小老板,我得有个条件:老板要能解决我出的难题。谁还记得歌曲里面出现最多的声音是什么吗?”(播放完整音乐,幼儿和老师练习动作,在听到恰恰时用拍手打节奏)

2、说出每句尾的相同点,随音乐练习动作,感受音乐的韵律及节奏。

设计意图:

此环节是为目标一服务,为了使幼儿集中注意力发现xxx节奏的特点,感受音乐欢快的韵律。

(三)幼儿感知xxx的节奏特点。

1、倾听、说出xxx的节奏特点。

师:“我拍了几次手,每次拍手有什么不同?”

2、观察图谱,幼儿分析,掌握节奏。

总结:原来恰恰恰的节奏特点是:前两次拍手快(快到两次拍手挨着一起),第三次拍手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播放完整音乐)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图谱,让幼儿更加直观的理解xxx的节奏特点,并能依照图谱拍出正确的节奏,为创编动作做准备。

(四)幼儿创编身体动作,表现出xxx的节奏。

师:“如果让你们来当小老板,还会用哪些不同的动作表示恰恰恰?”(邀请个别幼儿上前示范,带领大家一起随音乐表演,循环游戏)

设计意图:

通过竞选筛选出单独表演者从而使游戏循环,正是这种竞争性质使得幼儿发挥创造力去创编动作,使得游戏变得刺激和激烈。

(五)集体游戏:小老板爱切水果。

游戏规则:老师邀请一个小老板,在其双臂和双腿上分别贴上木瓜、芒果、香蕉、橘子的大贴纸,当小老板听到恰恰恰节奏时用手比做刀,切四个水果中的一个,与被切水果贴纸相同的幼儿则蹲下躲起来,贴有其他水果贴纸的幼儿将继续儿继续做自己创编的动作。

设计意图:

集体游戏是对上一环节“创编动作”的一个提升,本环节是在选择出单独表演者以后,增加游戏规则,让其他幼儿进行水果的角色扮演,游戏中出现的变数全由单独表演者决定,老师将主导权交给幼儿。这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却同样具有挑战性,会再次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活动结束:

师:“感谢小老板帮助我把水果都卖出去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再去果园摘一些水果回来卖吧。”

设计意图:

水果摊老板的角色贯穿始终,体现活动的完整性。

活动反思

(一)本次活动是一次以欣赏切入的情景音乐游戏活动,引导幼儿认知“恰恰恰”的弱起环节的节奏特点,并自己创编动作完成音乐游戏。

(二)活动亮点在于利用幼儿熟知的切水果游戏与音乐相结合,再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活动结束环节,与幼儿去果园摘水果是对下一次课的延伸,幼儿可利用搬运水果环节创编新游戏,进而体验音乐中体现的情感。

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喜悦的心情,热情的声音演唱《木瓜恰恰恰》。

2、能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学生能了解印度尼西亚一些相关的文化及“叫卖歌”的艺术形式。

教学重点:

用热情、欢快的声音演唱《木瓜恰恰恰》

教学难点:

正确的演唱《木瓜恰恰恰》的弱起小节及切分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星光恰恰恰》入教室。

二、导入

同学们都到旅游吗?都去过什么地方?(学生回答)

你们去的地方可真多,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我们亚洲的一个国家——印度尼西亚旅行。请跟着音乐我们一起走进印度尼西亚。

1、播放音乐《木瓜恰恰恰》伴奏,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老师拍拍手。

2、你听到的音乐情绪怎样?

3、你看到的景色怎样?

师小结:景色确实太美了。这是印度尼西亚一个岛上的风景。在印度尼西亚象这样的岛非常多。所以印度尼西亚有“千岛之国”之称。

4、简介印度尼西亚。

(1)播放亚洲地图。

请同学们找一找印度尼亚西亚在地图上的部位(东南亚)。这一大片都是大小岛屿。共有170508个。所以印度尼西亚又称“千岛之国”、“水中岛国”,地跨赤道热带雨林气候。盛产水果,水果特别多。你们告诉老师屏幕上水果叫什么名子。

小结:印度尼西亚的水果特别多,集市上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水果,可真是琳琅满目。到处都有吆喝声叫卖水果声。

今天我们要学一首歌曲叫《木瓜恰恰恰》

三、学唱歌曲

1、完整的感受《木瓜恰恰恰》,随乐在XXX处模仿老师拍手。

(1)歌曲可分为几段?(三段)A-B-A

(2)学唱第一段的旋律。

这么欢快的旋律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①学生用哼呜轻声模唱旋律。

②学生用“da”唱,能唱谱的就唱谱。

第一段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以弱起小节开始,四个乐句的节奏相同)

③学生读一读相同的节奏,再唱一唱歌谱:

2、学唱第二段歌谱。

①师指谱轻唱歌谱。学生找到第二段节奏的特点,切分音XXXXXX。

②学生念一念切分节奏,强调中间音

③学生轻声随琴用“beng”唱旋律。

④师生一起唱歌谱。

3、第三段回到第一段。

4、完整的唱一遍歌谱。

5、学唱歌词。

(1)按节奏朗读歌词。

(2)跟琴轻唱全歌。

(3)分两部唱一唱全歌。

第一段“恰恰恰”处除了拍手,还可以怎样表示?(用打击乐在XXX处边击边念)

这一段唱了什么?用怎样的情绪来唱?

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

(4)第二段又应该怎样唱?

(卖瓜人热情招呼大家卖水果,激动的心情吆喝叫卖,音调要高)

(5)唱一唱第二段。

6、用打击乐。设计叫卖场面。

老师这有很多打击乐器,要你们为第二段歌配伴奏,这些打击乐要请卖主卖给你们。谁上台来吆喝几声,当一回卖主。

(1)学生为第二段设计伴奏。

(2)用打击乐随音乐试一试。

四、拓展

播放《卖汤圆》、《卖报歌》、《冰糖葫芦》。

刚听到的歌曲与《木瓜恰恰恰》有什么共同点?

(都会卖东西,都是叫卖歌)

五、总结:

今天同学们收获真不小,了解了印度尼西亚,还学会了《叫卖歌》,老师希望你们能创作出简单的叫卖歌,用熟悉的旋律唱一唱。

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结构,根据图谱掌握相应的节奏。

2、初步学习用打击乐器演奏《木瓜恰恰恰》。

3、演奏中,注意相互配合,与集体形成默契。

活动准备:圆舞板、铃鼓、小铃、音乐、《木瓜恰恰恰》范例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演奏《木瓜恰恰恰》进入活动主题。

二:基本部分:

1、听音乐,幼儿用乐器演奏《木瓜恰恰恰》。

师:我们刚刚是用哪一种乐器来演奏的?

幼儿:圆舞板、铃鼓、小铃

2、刚刚我们是用圆舞板、铃鼓、小铃演奏的。今天老师想用一种乐器来演奏,就只用铃鼓来演奏,怎样才能演奏的又好听又好看呢?你们能不能演奏的又好听又好看呢?

幼儿:能(让幼儿说一说怎样演奏呢)

师:我在电视里找了一段阿姨表演节目的录像片,里面的阿姨就是用一种乐器又好听,又好看。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3、让幼儿欣赏大屏幕

师:这段阿姨表演的是不是又好听又好看呢?

幼儿:是

师:怎么好看呢?(让幼儿学一学)

幼儿:阿姨的动作

师:让幼儿试一试怎样用铃鼓做好看的动作(可以敲一敲、摇一摇……)

4、让幼儿把音乐范例《木瓜恰恰恰》上面的菠萝和木瓜这一段配上动作。(刚才小朋友想了很多动作,上面敲,左右一起敲,下面敲、旁边敲)

师:菠萝这可以换个什么动作?

幼儿:铃鼓可以放底下和后面敲

师:老师在木瓜和菠萝上贴上相应的图片。让幼儿拿出铃鼓按照图片做相应的动作(听音乐再做一遍)

5、合作表演,让幼儿欣赏大屏幕。

师:有没有发现屏幕中的阿姨怎么合作的?

幼儿:幼儿阿姨不敲自己的鼓,敲旁边的鼓。

师:她们有没有敲的乱七八糟的?

幼儿:没有

师:这里面肯定有诀窍,今天老师也让小朋友试一试。要求:“咚哒哒”“咚”是敲在自己的鼓上,“哒哒”是敲在别人的鼓上。而且三个小朋友还要合作的好。(三个三个的小朋友拿着铃鼓下位,去试试看,怎样让“咚”敲在自己的鼓上,“哒哒”敲在别人的鼓上)

师:刚刚发现小朋友在探讨大家合作的方法上有好几种方法。到底哪一种更好呢?我们需要大家来讨论一下。(让幼儿分组表演)

师:在我们没有正式练好之前,先来空手练习一下,有没有发现一有小错误出现就是什么拿错了?

幼儿:铃鼓

师:哪只手拿铃鼓?

幼儿:右手

师:铃鼓(右手)放腿上,鼓面朝上,左手拍。老师唱歌普,幼儿打节拍。然后用铃鼓演奏。

6、放音乐,幼儿用铃鼓完整的演奏。(合作的时候要听准音乐的节拍)

7、让幼儿围城一个圆形,让每个幼儿都能拍到。听音乐演奏。

8、复习刚刚学过的舞

《木瓜恰恰恰》不仅可以来玩打击乐,还可以跳一跳好看的舞蹈《恰恰恰》放松一下。放音乐,老师幼儿一起舞蹈。

活动结束

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5)

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木瓜恰恰恰》是在教材第五单元“环球采风”中的第一首歌。这是一首具有印度尼西亚风格的反映商贩叫卖情景的歌曲。它通过欢快、活泼的旋律唱出了卖瓜人的喜悦心情。由于歌中运用了“恰恰恰”的节奏,使歌曲显得非常活泼,并且富有生活情趣。

歌曲为三段体,大调式。第一乐段以弱起小节开始,4个乐句的节奏相同。由于在每个乐句结束时都运用了“恰恰恰”的节奏,虽然4个乐句的节奏相同但并不显得雷同,反而显得流畅,易于演唱。第二乐段运用了连续的切分节奏,把欢快的情绪推向了高潮。第三乐段重复了第一乐段的表达方式,是情感高潮的延续,有利于情感的尽情表露与释放。

歌曲的歌词非常生活化,表达了卖瓜人挑着瓜担到城里叫卖的过程。歌词既有对瓜果品种的介绍,也有兜售过程中的吃喝,富有生活情趣。衬词“恰恰恰”的巧妙运用,是这首歌最富情趣的亮点。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卖瓜人的喜悦心情。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热情奔放,欢乐而充满激情,与《木瓜恰恰恰》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吻合,为本课学习奠定了思想基础。相较于一二年级学生而言,四年级学生对生活有了更为广泛的接触,观察也更为仔细,他们跟随父母逛商店、去市场,耳闻目睹过商贩的叫卖,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生活基础。同时,四年级学生处于小学中年级阶段,对乐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视唱一些简单的曲谱,也可以拍打出一些简单的节奏,为本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木瓜恰恰恰》

2、感受歌曲热情、欢快的情感和喜悦心情

3、了解印度尼西亚的相关文化以及“叫卖”的艺术形式

【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教学运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自主学习为主,学习并掌握这首歌曲。

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了小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切分音的训练与学习,较之于灌输式的讲解,有利于凸显学生的学习过程,效果更加明显。

运用实践教学法,在学生在对歌曲完全掌握的情况下,进行打击乐器伴奏,让学生通过自我伴奏,对这首歌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使教学更加充满情趣。

二、教学过程

(一)律动练习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跟老师随音乐做律动。律动主题为《星光恰恰恰》。

(二)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印度尼西亚地图)

师:介绍印度尼西亚这个国家。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首都在雅加达,拥有大大小小的岛屿1万多个,所以又被称为“千岛之国”,地处热带,盛产水果。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几种印尼的特色水果,大家来看一看,认一认。

(课件出示―印尼的水果)

这个国家盛产这么多的水果,那么它的市场一定也非常热闹。

(课件出示―市场一角图片)

师:你们都跟着家长去过集市么?

生:去过。

师:那么在市场中都有卖什么的?

生;卖水果、蔬菜、鱼……

师:那么谁来扮演一下小商贩,看看他们是怎么样吃喝招徕顾客的?

(随机找出两位同学上台表演,以活跃课堂气氛)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歌曲就是一首关于叫卖水果的歌曲《木瓜恰恰恰》。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木瓜恰恰恰》

(1)学生边听边想:

①这首歌曲是什么情绪的?

②这首歌曲是什么拍子的?

(2)听完回答问题:

①这首歌是欢快、活泼、高兴的。

②这首歌为4/4拍子。

2、介绍歌曲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这是印尼流传非常广的一首叫卖歌曲,它通过活泼、欢快的旋律唱出了卖瓜人的喜悦心情。歌中加人了。‘恰恰恰“的节奏,使歌曲显得非常活泼并具有生活情趣化。

3、乐理知识讲解

4、学唱曲谱

(1)第一遍:学生跟老师唱歌谱中的难点的几个小节。

(2)小声跟琴整体唱一遍。

(3)放出声音,大声地唱出曲谱。

5、朗读歌词

根据乐理讲解中所讲的节奏,学生自己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6、学唱歌曲

(“在会唱曲谱和有节奏地读了歌词之后,教师弹一句歌谱,学生填一句歌词,看谁填得又快又准确。

(2)随琴轻声地、完整地唱一遍。(注意:弱起小节的唱法,轻声地起这首歌曲;切分音节奏强强弱规律的唱法)

(3)在唱这一遍时注意:

①加人恰恰恰节奏的准确性;

②注意弱起与切分音的唱法。

(4)小组讨论切分音的唱法,并且完整地唱出来。

(5)找一位同学上台领唱,其余的学生给予明确分工,再完整地表现一下商贩挑担到城里卖货的喜悦心情。

7、打击乐器伴奏

打击乐器有串铃、三角铁、手鼓、沙锤。学生能用这几种打击乐器,而且积极地参加伴奏的行列,把课堂气氛推到一个高潮。

8、欣赏歌曲

欣赏另外两首有关叫卖的歌曲《卖报歌》和《卖汤圆》。

相关小学音乐四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听:“彼得与狼”“森林水车”“卡农歌”“第一交响曲”

唱:“绿色的祖国”“银色的桦树林”

动:采集与分享

第一课时欣赏《彼得与狼》

教学目标

1、听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片段,初步辨别出主人公彼得和动物朋友的有趣的音乐形象和不同的乐器的音色。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游戏、创编、表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学习,生生合作学习。以多种方式来辨别各种角色所用的不同音色。了解各种乐器的名称。

教学难点:能够初步辨别管弦乐的不同音色

教学过程

一、唱游课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领你们去进行一次快乐的音乐之旅。

1、好,让我们走进音乐《快乐击掌》,全体学生随音乐边跳边进场。音乐中同伴间互相交流。

2、《镜子中的我》会让女孩子更加美丽、挺拔。在音乐中来做芭蕾手位。(主要是女孩子形体训练。男孩子允许不跳)

3、我们来乘上小火车。(练声)5---6---7---1---。呜-----

美丽的牧场到了,你们听:好可爱的小动物。(练声)

小黄狗、小花鹿、小青蛙等的叫声。1=D上升到1=F

《小奶牛》要来表演节目了,我们可以为它(唱歌)(打节奏)

小奶牛说:谢谢大家。我们是好朋友。

二、欣赏:

牧场好大啊。牧场边的大森林里住着少先队员彼得和他的动物朋友,当然还有狼呐。现在让我们去听一听、看一看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片段。

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来认识童话里的人物和动物以及观赏大自然的美景。老师演示课件中音乐童话故事。学生欣赏一遍。

2、好看吗?这个交响童话叫什么?里面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彼得是怎样的形象?请小朋友表演主人公彼得的形象。要表现出勇敢、机智的少先队员的形象。

3、在音乐里分别出示小动物的片段。学生创编动作。

4、作曲家在交响童话中,将不同的乐器表现不同的人物、动物。

5、老师提问:你们知道彼得的形象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6、老师出示音乐游戏。介绍并讲解:上面有哪些乐器?下面是谁?谁能玩这个游戏。请两个小朋友上台来做游戏“点击”乐器,然后说出小提琴代表少先队员彼得。长笛代表小鸟。从音色中辨别人物和动物。

三、说一说:分辨每种乐器演奏所代表的人物形象

1、让我们通过音乐游戏来了解。

音乐游戏:听音乐,猜猜我是谁?学生分组做游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索学习。

2、这首交响童话好听吗?叫什么名字?

3、你最喜欢什么乐器模仿哪个角色的音乐?

四、编一编:你能听音乐,根据不同的角色编创人物、动物动作?

除了听音乐创编动作,你还想用什么方式创编?

1、分配角色表演

2、谁今天还能想出新的表现方法?(编写童话故事)

鼓励学生组成小组大胆创作。(师生共同表现)表演:每人选择不同的角色;写童话故事。

五、想一想:

这个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只要团结起来,勇敢而机智的进行斗争,任何貌视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在全班面前,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六、小结:愉快的音乐之旅就要结束了。让我们坐上雪橇车,踏上回家的路程吧。

(集体舞:铃儿响叮当,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边唱边跳离开唱游室)。

第二课时《绿色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柔美、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绿色的祖国》,了解演唱形式。

2、欣赏《森林水车》,让学生感受水车轮子转动的声音。

教学重难点

初步表现歌曲的意境,演唱时应注意气息平稳,并随旋律线的起伏自如地演唱。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发音练习

二、导入:

1、你们有没有见过小树林?还记得它的特点吗?

2、小树林中,最抢眼的是什么颜色?为什么是绿色?

3、你们能描绘一下不同季节的小树林吗?

4、展示不同季节小树林的图片,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加深他们的印象,并对此展开讨论,再把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三、学唱新歌:

1、听歌曲范唱,初步把握歌曲的情感。

2、跟琴轻声演唱歌曲旋律;视唱歌谱。

3、轻声跟着钢琴伴奏哼唱歌曲,要求学生能唱准歌曲的节奏,对一些歌词集中的地方要唱清楚每个字,不能含糊地带过。

4、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演唱哟应注意音准,速度和节奏。

四、欣赏《森林水车》

1、我们用歌声表达了《绿色的祖国》,现在我们体验一下绿色森林中,水车轮子转动的美妙的声音。

2、听赏《森林水车》

3、跟着音乐感受水车轮子转动的声音。

五、音乐游戏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这个游戏的题目叫做《找一找》。老师这儿有只可爱的流氓兔,过会儿我会把它悄悄地藏在一个小朋友身边。老师还要请一个小朋友来找一找,小兔藏在了谁身边。在他找的过程中,其他同学边拍手边唱歌,可以给他提示,但是不是用目光(眼睛老盯着藏玩具的小朋友、或者直接告诉他,而是用你们的歌声和掌声的变化来进行提示。找玩具的同学离玩具越远,歌声、拍手声越响;离玩具越近,歌声、拍手声越轻。明白了吗?希望大家要遵守游戏规则。

2、教师总结:离玩具越远,我们的歌声就变强,而且是变强,还可以用哪个词。对了,是渐渐变强,所以我们就把这个变化叫做渐强,它是这样表示的,你还能想出用怎样的图形来表示呢,也可以用一组图形来表示。

反过来,谁来说说看?(声音越来越弱)。也来画画,好吗?

谁来用你的手势来表示渐强渐弱。

3、结合游戏来演唱歌曲《绿色的祖国》

六、课堂小结:(略)

第三课时《银色的桦树林》

教学目标

一、认识切分节奏×××,并运用在歌唱中表达奔放、欢畅的感情。

二、学习歌曲《银色的桦树林》,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运用歌声,体态律动表达无限深情的心情。

四、欣赏《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歌曲,运用声势、体态律动为歌曲伴奏。

教学难点:切分节奏×××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孩子们让我们随着欢快的音乐进入教室。

二、节奏游戏:

放课件:哎呀孩子们真高兴,你们看谁在看着我们呢?看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出示课件)

1、课件中出现叫卖的声音“约豆腐”这是什么声音。谁能模仿一下,这三个字中谁的音又长又重?

2、师:在生活中也有这种节奏的语言,你来想一想,如果想出来告诉老师。

3、师:这种节奏在音乐中是这样表示:×××(出示课件)

三、学习歌曲:

1、学生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

同学们的表现真出色,现在你们放松一下,我带你们到“加拿大”去旅游,你们听他们用音乐欢迎我们呢。(学生听音乐)

2、听到音乐感受到了什么?你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出来吗?

3、用柯尔文手势感受歌曲音高的位子。

4、随琴轻声唱歌词,学生边唱歌词边加入拍手。

5、学生随着琴完整的唱歌词。

四、表现歌曲:

你们想为歌曲加入什么?(学生加入打击乐、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

1、全班展示,孩子们让我们随着音乐跳起来吧。

2、老师示范动作。

3、师生展示。(你喜欢哪一种动作把它加入到你创编的动作中去)

五、、欣赏《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

1、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现在请大家休息一下,听赏一首乐曲《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说一说乐曲表现了什么情绪?

2、熟悉一段书上的旋律,并用不同的速度演唱,你觉得音乐情绪上有什么样的变化?

3、跟老师用三部轮唱的方法唱一唱。

六、小结

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6)

《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热情、欢快的声音演唱《木瓜恰恰恰》。

2、巩固反复跳跃记号并总结出歌曲的“ABA”三段体结构。

3、学习用沙锤和恰恰舞进行声势律动和舞蹈律动。

教学重点

学习用沙锤和恰恰舞进行声势律动和舞蹈律动。

教学难点

唱准歌曲第二乐段的切分音。

教学内容分析

《木瓜恰恰恰》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表现了印尼水果商贩叫卖的情景。歌曲通过欢快、活泼的旋律,并运用“恰恰恰”的声势衬词与生活化的歌词演唱,显得富有生活情趣,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卖瓜人的喜悦心情。歌曲为4/4拍,大调式,三段体。第一乐段由弱起小节开始,4个乐句的节奏相同;第二乐段运用了连续的切分节奏,把欢快的情绪推向高潮;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重复再现,歌曲结构为“ABA”。

教学策略

运用情境导入、节奏模仿等方式培养聆听、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歌曲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听辨、感受等方法,结合律动表演,激发学生音乐想象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和理解音乐。

教具学具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沙锤

教学过程

导入阶段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用印尼语问好。

2、引导学生在亚洲地图中找到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置。

3、印尼是一个水果王国,盛产各种各样的水果。在繁华集市里,商贩们唱着歌在推销商品。

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歌曲是一首印尼歌曲,以叫卖为题材。

多媒体

师评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为歌曲的学习作铺垫。

展开阶段

歌曲学唱:

(一)学做声势律动

1、播放《木瓜恰恰恰》视频,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

问: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

2、介绍衬词“恰恰恰”,引导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并用沙锤在“恰恰恰”处做声势律动。

3、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在“恰恰恰”处做声势律动,并念出来。

(二)学唱第一部分

1、跟着钢琴轻声跟唱。

2、巩固反复跳跃记号。

(三)学唱第二部分

唱准切分音的音准。

(四)总结歌曲结构

1、问:第三段和哪一段相同?

总结出歌曲结构为ABA。

2、师生接龙唱、完整演唱歌曲。

【微语】你并不是现在就要知道这世界上的一切!迟早你会明白的。

温馨提示:
本文【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汇总6篇)】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5 牛求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