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知识
通古知今,博采众长。
发布时间: 2024-07-11 11:44:31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货币叫秦半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之后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秦朝半两与战国时期半两面文相同,钱型基本无变化,铸造工艺有改进。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半两”钱在外圆内,无内外轮廓,平背;篆书“半两”两个字都列在两边的穿孔处,钱文凸出,是李斯创作的,布局严谨,笔画方正,文雅粗犷。秦半两奠定了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自此圆形方孔成为了中国古代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圆形方孔钱起于战国,因为制造简朴,有孔便于穿挂,为人们所喜爱。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的货币是秦半两。秦半两是中国最早的全国通行的统一青铜货币。秦半两可以根据大小、重量分为三种:第一种钱径3厘米以上,第二种钱径缩小,钱径3厘米以下,第三种为劣质小钱。
秦半两奠定了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自此圆形方孔成为了中国古代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圆形方孔钱起于战国,因为制造简朴,有孔便于穿挂,为人们所喜爱。
秦统一后,以黄金为上币,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为下币,圆形方孔钱在中国保留了两千多年。圆形方孔钱反映了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且圆形方孔钱便于携带。
秦半两一直延用到汉武帝时期,五铢钱的出现代替了秦半两,秦半两货币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秦半两早在秦统一之时就被各国人民认可了。秦半两的使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半两直径较小,一般在2.5厘米-3厘米,重2.5克-3.5克,周边较圆,钱文高挺,但不如战国半两钱文高挺,呈小篆气韵,字体渐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半两成为全国统一使用的钱币。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的货币名称是半两钱。秦始皇统一币制后,“半两”钱就成了全国统一的法定货币。“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据说是丞相李斯所创,布局严谨,笔划方折,雅卓刚健。“半两”钱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达到了匀称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半两钱的造型
半两钱的造型极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权”的象征。《吕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下一上,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主方,方圆不易,其国乃昌。
秦半两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货币叫秦半两。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货币叫秦半两。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前206年),秦半两钱(含战国)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中期至西汉早期的青铜铸币。初为战国秦一国之铸币。始铸于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初行钱”,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而成为全国通行之法定货币。
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前336年)起算,到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铸五铢钱止,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218年。汉承秦制,仍用半两钱,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铸五铢钱止,半两钱先后经历战国、秦朝、汉朝三个历史时期,共218年。半两钱是中国最早在全国通行的统一青铜货币。按时间可分为:先秦时期、秦王嬴政及始皇帝时期、秦末时期、汉初时期。
“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秦始皇在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秦半两”奠定“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货币叫秦半两。“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秦始皇在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
秦统一的货币叫秦半两,于公元前221年成为秦朝统一的法定货币。秦半两铸造于公元前336年,被称为“初行钱”,一直延用到公元前118年。
在秦始皇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各国使用的钱币并不相同,有的国家使用铲币,有的国家使用刀币,也有的国家使用环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仅统一了度量衡,还统一了货币,将秦半两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秦半两是中国最早的统一青铜货币,从秦惠文王所处的先秦时期,一直还延续到汉武帝所处的汉初时期。秦半两的特征是钱径稍大,钱肉较早期稍薄,随着秦朝国势衰弱,秦半两也逐渐缩小、减重。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得天下,战乱刚刚平定,社会的经济需要恢复,汉高祖任用秦半两作为统一货币。但是后来,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在公元前186年,恢复八铢钱。秦半两的官钱面文篆书方折,字体端正,笔画粗细均匀。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货币统一,也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
统一货币的名称为秦统一全国后统一货币的名称为半两钱。
秦朝半两钱为青铜质地,铜占70%,其余是锡和铅。从出土的半两钱实物看,绝大多数没有边廓,周边较圆,面穿右“半”、穿左“两”,钱文突起较高,光背无文。
书体用小篆书写,“半”字上横及“两”字下横较短,“两”字中间的“入”缩短,俗称“短入两”,后期还有“连山两”。边缘浇铸口多部磨锉,铸工比较粗糙。
最早的货币立法
为保证半两钱顺利使用,维护半两钱信用,秦始皇还颁布了严苛的法律法规。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颁布货币统一政令,内容主要有两项:
一是废除战国时期庞杂的货币体系,珠玉龟贝银锡之属只用于宝藏,不再为货币;二是制造和行用新钱,新货币分为两等,黄金为上币,多用于大额支付,铜钱为下币,多用于日常市场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