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知识
以图说事,以字说文,分享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7-11 11:44:02
战国之前叫春秋的原因:
春、秋有时间概念:
尽管古人的自然知识有限,但根据粮食和植物的生长规律,他们知道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对于没有什么比温饱更重要的古代人来说,春和秋就变成了很重要的时间概念。商朝和西周前期甚至把一年就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并渐渐演化成说“春”或“秋”,都是在说“年”,代指“一年”的意思。像“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不是说一天不见就像隔了三个秋天不见了一样,而是指多年不见;“一卧东山三十春”,也不是说在东山睡了三十个春天,而是指睡了很多年。又因为“春”和“秋”很重要,古人就常常在这两个季节干些重要的大事,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他们比较喜欢在春天和秋天祭祀、打仗。
《礼记·王制》说: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秋曰尝。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虽然每个季节都有祭祀,但一般都是在春天和秋天,夏商春天举行的祭祀一般是“礿祭”,周朝是“禘祭”,秋天叫做“尝祭”,前面两个都是对祖先的大祭,后面那个是品尝粮食的祭祀。至于打仗,商周的君王一直都提倡“冬夏不兴兵”,这是从马的角度来看的,冬天的时候马跑不动,脚容易打滑,夏天的时候马又容易缺水,走不了多远。所以一直都在春天和秋天的时候打仗。春天的时候打仗可以干扰敌国播种,让他们当年颗粒无收,秋天的时候打仗可以抢夺敌国的粮食,同样让对方颗粒无收,特别损。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很后面,直到这些问题都被技术征服之后。
孔子整理修订过《春秋》:
既然很多大事都在春、秋两季发生,那记录的时候也多半会发现很多事情都发生在春、秋两季。即便鲁国的史官是按年、季、月、日记录春、夏、秋、冬四季的历史,但发生大事的时间还是春、秋。像隐公元年,春天会盟,秋天7月来使,8月会盟;隐公七年,春天社交,秋天打仗......当然也有不少是事情是秋冬突然发生的,但国家自己会主观选择在春秋进行,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即便孔子因为“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花费大量时间整理修订这部编年史,还是一样的感受——大家都更喜欢在春天的时候搞事情,其它的时间休养生息,所以这部编年就被确定为“春秋”二字。加上孔子的《春秋》记载了,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鲁国242年间发生的事情。就有人突然发现它的起止时间,刚好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这一转折点,到公元前476年这一点时间点,总共295年相吻合。所以就有史学家都把这段时间叫做是春秋。把这一时期划分为“春秋”,由于孔子的声望,大家也没有太多的意见,之后左丘明注解也是《春秋左氏传》。而且孔子写《春秋》时的写作手法,一度得到推崇,诞生了“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也就加深了大家对于春秋的认知。
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
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是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春秋时候诸侯国内以封地为界,战国时期则把封地全部变成郡县,建立了集权统治。春秋和战国在军事、经济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另外在对周王室的态度上也发生了转变,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对周王还心存敬畏,还不敢称王。到了战国,各大诸侯纷纷称王,对待周天子也不再尊重,不服从周王室的任何命令。
除此之外,在军事上,春秋尚且还有100多个诸侯国,到了战国只剩下了战国七雄争霸。在经济上,春秋时期是宗族一起劳作,而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器和牛耕,小农经济迅速崛起。
春秋是当时根据编年史,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叫做春秋。而战国主要便是当时诸侯国众多,连年的战争便叫做战国。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
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要理解为什么东周又叫春秋战国,首先要从周朝的历史说起。
周朝的历史一般分为两部分。
从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开始(公元前1046年),一直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这一段大约三百年的历史称之为西周;
而从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到秦国灭亡东周(公元前256年),这一段大约五百年的历史称之为东周。
东周和西周共计加起来传了国君32代37王,存在共计790年。
西周因为都城在镐京(今天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在西边,故称为西周;东周的都城在成周(今洛阳),在东边,故称为东周。
到了东周时期,周天子式微,说话诸侯都不怎么听了,各大诸侯国开始兴起,也开始混战。
在许多诸侯国家中,鲁国因为和周天子关系最密切,他保留下来的资料也最丰富,后来孔子在鲁国把鲁国的史料重新整理,最后整理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
因为当时的史官在记录历史时,都是按照年、季、月、日记录,一年又分为春夏秋冬。因此经常用“春秋”二字来代替“一年”,或者时间。
加上孔子整理的这一段时间的史料,基本上涵盖了东周早期各个诸侯国的历史,于是后世的历史学家就把鲁国史书中记载的这一段时间微微调整,把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这295年称为春秋时期。
到了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开始,大的诸侯国开始兼并小诸侯国,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这255年中,有大小战争230次,所以把这一段时间称之为战国时期。
不过也有不同意见,有专家认为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国标志着战国的正式到来。
理解了这段时间的历史,就理解了为什么东周还分为春秋和战国了。
古人以春秋二季代指一年,东周诸侯并起,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史书,而这些史书,都称春秋,其中最为著名的当然是孔子著的以鲁国史事为主要内容的《春秋》,《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公元前 722年到前481年的史事,这一年限,从历史上看,诸侯并起,群雄争霸,可以独立为一历史阶段,便以“春秋”命名之。
春秋发展到三家分晋阶段,出现七雄并起的局面,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之间征伐战争更加激烈,此时周天子连名义上的影响力都以丧失,此时,中国的奴隶封建制也开始瓦解,出现新的经济、政治制度,这使得这一时期独立于其他历史时期存在,由于此时期的最明显表征是七国连年的战争,便以“战国”命名之。
随着原始生产制度被逐渐出现的封建手工业所改变,社会的各部门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制陶工艺的不断改进和革新,以陶土为基本的建筑材料出现使得先秦社会出现了更为专业的建筑方法和建筑材料,新的建筑也随之出现
东周列国纷争,各国都普遍进行了变法与改革,社会生产力大为提高。西周时期等级观念不断被僭越,专门管理建筑的官职也随之出现,这都是加快社会建筑发展的关键,对秦汉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周朝在现在被提及的并不多,相反作为周朝的组成部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这四个名词倒更为被人们熟知,但是这四个名词又有什么关系?不少人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觉得不就是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而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嘛,其实并不是如此,原因在哪呢?这是因为战国却并不完全属于东周,一处小细节,不少人都忽略了,这处细节是什么呢,别着急,我们慢慢说。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它的分水岭是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标志的。
春秋之所以被称为春秋,是因为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简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叫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对于建筑来说坚固是最为重要的,东周战国时代文化的发展也让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原始的自然崇拜也不断的上升为信仰之中,在进行建筑的过程中这方面的需求不断的加剧和提升,这两方面被从制陶工艺中转化而来的砖瓦结构完美的融合,大量出现的青瓦、板瓦开始随着度量衡规格和样式等级的管理。手工业的不断发展让半圆的瓦当也开始出现全圆和更精美的花纹,功能性砖瓦的出现更是让大型建筑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春秋是当时根据编年史,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叫做春秋。而战国主要便是当时诸侯国众多,连年的战争便叫做战国。
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相关信息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得名于鲁史「春秋」,是诸侯互相兼并称霸的时代,战争频繁。国内政争亦多。原本为诸侯之长的周王国变为诸侯利用的工具,只是在重要诸侯上场时稍微亮相而已。初期是郑国天下,在初期到中期之间,齐国开始强盛,楚国索性称王,由周王国的邦联中脱离,与周王国南北对峙。中期至后期,皆是晋与楚的两国争霸期。后期以东南方的吴、越为重心。
春秋或战国, 其实都是所谓的东周时代, 一般中国史学的断代点, 是以平王东迁到三家分晋为春秋时代; 三家分晋到秦统一期间为战国.
春秋一词, 自是源自孔子的著作; 战国一词则是在西汉起开始被大量使用.
周王朝以平王东迁这个事件做为东西周的分期, 它的意义在于周王室的尊严被封建体系外的游牧民族践踏, 这象征王权的衰弱. 其后王朝的政治重心转至强而有力的诸侯国, 虽然诸侯称霸, 但春秋时代政治上大体还是以封建礼法为核心价值, 称霸者也必须打着尊王的旗号, 不过随着社会变动越来越激烈, 周公以来的封建体制也就开始崩解.
至于战国比起春秋的变化更是惊天动地, 列国称王, 战争不受礼法节制, 动辄杀人盈城, 井田制完全崩解, 诸国间完全讲究实力.
以晋国的大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领土做为战国时代的开始, 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观点是一个经典: 三家分晋固然是驳逆礼法, 应接受谴责, 但周王室竟然承认三家分晋的正当性, 策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周王自己毁了礼法, 这最后一道护卫王室尊严的长城, 后来诸国更加轻蔑周王室, 甚至消灭王室, 何怪之有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称春秋时代,简称春秋。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呢,简称为秋春,它是指从公元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可是还有一个说法,是指从公元770年到公元前403年这段时间。这些阶段是周王的势利变弱,而诸侯国群英争夺的阶段。在这里一时期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陆续独霸,她们世称“春秋五霸”。这部《春秋》纪录着从鲁隐公到鲁哀公,一共十二代君王242年历史时间。它把这一段阶段所发生的大事都记录了出来,以便后大家参考,让人们从历史中参考及其汲取教训。恰好是因为它所记述的这一段阶段,与西周历史的时长按段是十分类似的,所以我们才把这一段历史时间以《春秋》取名,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
所说春秋时期之一的“秋春”他只是纯粹来自没经孔圣人梳理以前的《春秋》,它由鲁国史官所撰写,关键记述那时候世界各国产生的大事件,由于该书文件目录一部分按年、季、月、日所撰写,又将一年产生的大事件分春、夏、秋、冬四季纪录,因此简单概括下去就把这一部编年体书本命名为“秋春”。然后孟子将《春秋》进行梳理修定,变成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所以说“秋春”之名立即来自《春秋》。鲁国史籍收集整理世界各国发生的大事,编写成一部史籍,依照春、夏、秋、冬四的记述方法来纪录,被称作《春秋》。
既然是依照四季来区分的,那为什么不称为冬夏呢?由于大事儿多产生于春,秋两个季节。春季主祭拜,秋季主要伐。《左传》本名实际上称为《左氏春秋传》,在《左传》含有一句名言称为:“国之大事,在戎与祀”。所说“秋春”,据说是来源于于鲁国著作的史籍《春秋》。而那时候的世间,并没有太多的“日期”区划,跟之后史籍的实际到“七月十三日丑时”之类的准确时长不一样,鲁国的史官们,喜爱拿一年四季而言事。又换句话说,她们只喜爱拿主观性感觉该记录的事儿写进去。
事不详尽,可是却把标志性事件写了出来,某一年春,某一年夏,又或是某一年冬,鲁国人这本书成后,得意忘形,总是要起个好名字吧,即然都以世间的四季来写这两百多年的小故事,那么就以“秋春”之名吧。“东汉”一词都是本地大家记述那一段历史的通用性词,《尉缭子》今东汉相攻;《左传》以周敬王当政有四十四年,故第二年为周元王年间,为东汉之始;《秦记》、《史记》、《战国策》均以“东汉”一词替代,后人的史官懂事时,也将三家分晋到秦统一这一段时期称之为“东汉”。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是重要的一个年代,甚至可以说,那一时代奠定了我国整个封建时期的基础。东周时期的后半部“战国时代”很容易理解,七个强国以战争的模式霸占了那时的舞台,但是,东周的前半段为何叫“春秋”?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用“春秋”来表达这个时代,最早起源于“春秋”这个词代表的一个意义。“写史”是东周时期各国特别注重的,但在具体实施细节上,又各有小差别。鲁国在命名上就和其它诸侯国略有不同,是按春、夏、秋、冬来记事。所以,鲁国的史书上经常出现的字眼是:XX年春,齐国来打我。XX年秋,齐王XX死了。XX年冬,齐王X继位了。这是因为,受季节影响,在古代社会,春天和秋天是最容易出事儿的季节,国与国之前的征伐都是选在春、秋进行的。
春天攻打敌国,可以干扰敌国播种粮食的进程,所以,粮食已经储备好的国家通常在春天发动对敌战争。那么粮食不多的国家呢,秋天正好是抢粮食的季节,于是,秋天打人家。至于夏天和冬天,一个太热、一个太冷,两边都遭罪,除非特殊情况,两家都心照不宣,极少用兵。除了战争,所有的重要仪式,比如祭祀、新王继位、国与国会盟、谈判等,都选在春、秋两季。因为“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礼、乐都需要大型户外场所,大热天和大冷天自然不适宜,所以,冬天和夏天都窝在家里读书,春秋则要演习礼、乐,祭祀和继位等都是礼、乐的延伸,自然都发生在春或秋。所以,读古代史书,就会发现,不管哪个国家,夏天和冬天发生的大事都少。
这种情况,就突显出“春”和“秋”的重要性,于是,鲁国史官就用《春秋》来给自己国家史书命名。但这个并不是让“春秋”成为东周前半部历史的特称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孔子。孔子是鲁国人嘛,自然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很在意,就重新整理了鲁国的历史。一个《春秋V2.0》面世了,这部春秋随后成了儒家经书其一。孔子作为儒家圣人,是后世所有文人的“神”,而给历史时代命名又恰好是文人们的任务,信徒什么事儿都喜欢往自己的神身上揽。
其中有一个文人发现,《春秋》记载的时间段是“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年-前481年),恰好与“平王东迁”和“三家分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时间段较为吻合。这个文人眼神一亮,就把这一时代起了个名“春秋”,这个命名规则迅速在文人朋友圈中传播,得到其他文人的认可,“春秋战国”这个表达时代的极具经典的名称就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