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知识趣说
用简单有趣娱乐的方式分享知识,让文化变得有趣。
发布时间: 2024-07-11 11:43:07
洛阳纸贵与《三都赋》有关。
1、“洛阳纸贵”一词的原意是:人们争先恐后地抄录《三都赋》,造成纸张短缺,纸价飞涨。从那以后,这一术语延伸到一个人的作品,它被广泛地传播。
2、左思的《三都赋》与洛阳纸贵有关。左思《三都赋》一作,《三都赋》便被人争相抄录,于是纸的需求量大增,便有了“洛阳纸贵”的说法。
3、《三都赋》是左思的都城赋,左思是著名的西晋诗人之一。臧荣绪在《晋书》中说:“左思为三都赋,天下皆无。”皇甫谧是天下闻名的人物,他的思想是为了向世人展示他的才华,所以他给他写了一个序言。后来《三都赋》传遍四海,一时洛阳纸的价值大增。
延伸:《罗阳纸》的主角是左思,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这本书与左思的《三都赋》有关系,《三都赋》初成时,左思的名著并不显赫,所以很多文人墨客都看不上眼,后来经过名家的指点,《三都赋》在洛阳一夜成名。
《洛阳纸贵》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做人做事单凭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要借助朋友的力量、借助名人的效应,即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势。
“洛阳纸贵”原义是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都涨价了;后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定语、补语;多含褒义。
“洛阳纸贵”与左思写的《三都赋》有关。左思写了《三都赋》之后,人们都竞相抄写《三都赋》的内容,造成纸张供不应求,导致纸价上涨,才出现了“洛阳纸贵”这一成语。
“洛阳纸贵”的故事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十分顽皮,也不爱读书。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可别提他了,小儿左思一点都不爱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小左思听到之后,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之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三都赋》。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这个成语与左思的《三都赋》这部著作有关。
洛阳纸贵,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uòyángzhǐgu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晋书·左思传》。原义是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都涨价了,后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用法: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定语、补语;多含褒义。
造句:
1、王教授的作品出版后,风行一时,真有洛阳纸贵的势头。
2、这些作品也许都曾洛阳纸贵过,但平心而论并非最好。
3、这本书走红,一时间洛阳纸贵。
4、该文很快传入国内,一时间洛阳纸贵,版本众多。
左思写的《三都赋》
今人傅璇琮考证,《三都赋》成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之前。姜亮夫认为《三都赋》作于291年。白居易《和酬郑侍御东阳春闷见寄》:“一缄疏入掩谷永,三都赋成排左思。”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因为当时人们竞相抄写三都赋的内容,而造成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上涨的情形。陆机原本打算写《三都赋》,因为左思已经写的很好了,就放弃这个念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齐都赋》是左思少年时代历时一年完成的处女作。左思的家乡临淄是古代齐国都城,曾是十分繁华的大城市。据《战国策·齐策一》记载,当年苏秦这样描述齐国都城:“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
左思对自己家乡的历史非常自豪,据说在《齐都赋》中描绘了齐都临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风光优美的景象,引人入胜。可惜,《齐都赋》全文已经散佚,未能流传于世,只有少数散文残章被收录在《水经注》与《太平御览》等古籍中。
“洛阳纸贵”与《三都赋》有关。“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的原有意思是:当时大家都在竞相抄写《三都赋》的内容,导致当时的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上涨的情形。后来这个词就引申为某人的著作很受欢迎,广为流传。
《三都赋》是西晋文学家左思所写都城赋。臧荣绪《晋书》曰:左思作三都赋,世人未重。皇甫谧有高名于世,思乃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也。后《三都赋》名满天下,一时洛阳纸贵。
今人傅璇琮考证,《三都赋》成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之前。姜亮夫认为《三都赋》作于291年。白居易《和酬郑侍御东阳春闷见寄》:“一缄疏入掩谷永,三都赋成排左思。”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因为当时人们竞相抄写三都赋的内容,而造成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上涨的情形。陆机原本打算写《三都赋》,因为左思已经写的很好了,就放弃这个念头。
王鸣盛说:“左思于西晋初吴、蜀始平之后,作《三都赋》,抑吴都、蜀都而申魏都,以晋承魏统耳”。《文选·三都赋》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一段文字,云:“思作赋时,吴、蜀已平,见前贤之是非,故作斯赋,以辨众惑。”
大家都在知道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它比喻一部著作十分经典,有文学价值,流传广,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而当时,这个成语是与《三都赋》相联系,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左思,因为他写的《三都赋》太好了,所以大家都竞相去抄写,造成当地纸张一再供不应求。
洛阳纸贵与《三都赋》有关系这个成语故事发生在西晋,当时在太康年间,有位很著名的文学家左思,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左思从小长相就不佳,看起来痴痴傻傻的样子,所以他的官爸爸对他非常不满意,一直都对自己的儿子也不满意,但是左思却没有理会父亲的轻视,而是奋发图强,开始撰写《三都赋》,据说,左思在撰写《三都赋》的时候,很多语句甚至要写很多遍,就是为了写出最精彩的语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让《三都赋》成为了传世经典之作。
大家为抄写《三都赋》,而使得当地都没有纸张《三都赋》是一个宏伟篇章,左思是在仔细研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还有张衡写的《两京赋》这两部著作之后,才动手写的《三都赋》,热这部作品,也让当地百姓觉得非常有文学价值,百姓们纷纷自发开始抄写《三都赋》,造成当地纸张立即供不应求,纸价也一路飙升,所以就成为了后来的成语故事‘洛阳纸贵’。这个成语主要是讲述人文章写得好,也代表了左思的一种钻研精神。
《三都赋》语言非常精炼,内容非常精湛,所以很多人才想去抄写这部著作,相信很多学者都读过这部传世之作,当然也希望年轻人们能发扬左思精神,不断锤炼自身能力,有朝一日,也能达到洛阳纸贵的境界,像左思一样,不放弃不妥协,一直勇敢认真的向前走。
左思写的《三都赋》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予以高度评价,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今人傅璇琮考证,《三都赋》成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之前。姜亮夫认为《三都赋》作于291年。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因为当时人们竞相抄写三都赋的内容,而造成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上涨的情形。陆机原本打算写《三都赋》,因为左思已经写的很好了,就放弃这个念头。
扩展资料
洛阳纸贵近义词:都中纸贵 [ dū zhōng zhǐ guì ] 形容别人的著作受人欢迎,广为流传。
洛阳纸贵反义词:敬而远之 [ jìng ér yuǎn zhī ] 尊敬,但又不愿意接近。
《三都赋》作者: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
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纵暴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左思家世儒学。其父左熹,字彦雍,起于小吏,曾任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阳太守等。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都赋
洛阳纸贵是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而得名。
洛阳纸贵,汉语成语,拼音是luò yáng zhǐ guì,意思是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成语出处
《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白话释义
《晋书·左思传》:“于是豪强权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的纸都变贵了。”
扩展资料
成语典故
左思家族世代学习儒学,家学氛围浓厚,父亲左熹从小对左思和左芬兄妹二人进行儒学教育。可左思小时候很顽皮、不爱读书,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都没学成。
左熹对朋友说:“左思通晓、理解的东西,比不上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出息了。”小左思听到这话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下决心、勤奋向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少年时他就写成《齐都赋》,显示出文学方面的才华。
后来,他废寝忘食,潜心研究,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一时间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竟然导致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