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求艺 文化学习

东西周朝代怎么区分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0年称为西周。而从公元前77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称为东周。

东西周朝代区分:

看时间。东西周朝是周朝的时间分段,西周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称东周,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

周朝:

周朝的历史,其实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西周,在西周时代,周王室大概还能控制住整个天下;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是后来的东周。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

在春秋时代,周王室已经基本丧失了对天下的控制。至少那些强大的诸侯国,已经彻底独立了出来,自身事务完全不受周王室的控制。但同时,此时的周王室,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大家在面子上还是要尽量尊敬周王室。而到了战国时代,此时的周王室,就相当于是比较弱小的诸侯国了。那些强大的诸侯国,就连面子工作都懒得做的。此时周王室还能存在,也只不过是因为曾经天下共主的身份。

公元前11世纪,随着那场著名的牧野之战结束,商朝正式覆灭,周朝正式开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周朝开国的时候,面对的情况其实很复杂。一方面,当时生产力有限,继续施行分封制,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另一方面,周朝虽然战胜了商朝,但还是有很多原本臣服于商朝的诸侯国,依然存在着。所以,周朝开国之后,周王室也只能继续实行分封制。而且,在分封的过程当中,周王室不但要封那些有功于自己的功臣,以及周王室的亲属。就连那些很多前朝的势力,也需要被分封。

比如说,历史上那个大名鼎鼎的宋国,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分封出来的。而第一代宋国国君,其实并不是周朝的开国功臣,而是商纣王的亲哥哥。之所以要封这位宋国国君,主要也是为了安抚那些前朝的势力,希望他们不要闹事。总之,周朝开国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大家承认周王室为天下共主。在这个基础上,其他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商量的。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周朝开国了。但同时,当时的周朝,能够直接控制的国境,其实也就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而已。至于那些诸侯国,其实只是名义上臣服于周王室。很多地处偏远的诸侯国,甚至连进贡都懒得来。

但同时,相比其他诸侯国来说,此时的周王室还是很强大的。至少在西周时代,周王室本身就是最强的诸侯国。放眼整个天下,也再难找出任何一个其他的诸侯国,地盘能比周王室更大,军队能比周王室更强。也正是因为自身够强,所以周王室才能压制住其他的诸侯国,成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东西周是怎么划分的

东周

dōng zhōu

朝代名。(公元前770∼前256)周自平王东迁至赧王,都于雒邑,因在旧都之东,史称为「东周」。

西周

Zhōu

朝代,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自周武王(姬发)灭商起,至周平王(姬宜臼)东迁前一年止。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周朝为什么有东、西之分,二者有何区别?

其实西周东周是我们后人的叫法,是为了区分时间段。实际上不管是西周还是东周都属于周王朝,只不过因为最开始周朝国都从镐京(今陕西西安)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根据国都的变迁,后人为区分这两个政权,所以叫做西周和东周。

西周诞生于公元前1046年到771年,周武王灭上商创建周朝,定都于镐。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不论是社会生产还是农业文化比之前的商朝有了进步。周朝实行的是诸侯分封制,最初的分封是以当时国君姬氏宗亲为主,同时兼顾异姓,这些诸侯封国从河南向东向南迁徙,形成了周王朝的屏障,但很不幸地也成了西周灭亡的隐患之一。

西周之所以东迁是因为当时的最后一个君主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说的就是他。那时候他有个后宫妃子名叫褒姒,他异常宠爱她,对她几乎有求必应,时间久了他甚至废掉了自己的王后申氏和他俩的孩子也就是太子,立了和褒姒的儿子姬伯服为太子。申氏虽然被废但她的母族仍然存在,并且背景十分强大,祖上是协助过大禹治水的功臣。申氏一族本来就反感周幽王昏庸无能,现在又废了皇后跟太子,一怒之下直接联合当时周朝边境的犬戎和一些诸侯国围攻镐京,最终周幽王跟姬伯服惨死骊山,褒姒不知所踪。后被废太子在申氏家族的扶持下继位,称周平王,但他觉得犬戎势力越来越大,时常进犯边境,于是便于公元前770年东迁,也就是东周的开始。

东周相对西周来说在历史上要惨淡许多,原因是周平王被迫东迁后,周天子管辖范围大大减少,面对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周天子已经不复权威。东周的前半段,各地诸侯互相争霸,混战不断,史称春秋时代。到了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战国七雄初现雏形,战国时代正式开启。最终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去世,秦国攻入雒邑,公元前249年,秦国又攻入巩邑,周朝灭亡。

东晋西晋,东周西周,南宋北宋都是按什么划分的

1、西汉被王莽所灭,后刘秀又复国了,但将首都定在洛阳,因为西汉首都长安的东面所以称东汉。

2、北宋被金国所灭,康王赵构先南逃至南京后又逃至杭州,向金称臣。长江以北国土全部沦丧。因南宋首都杭州在北宋首都汴梁的南面所以称南宋。

3、西周也是,西周最后一个君主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也是因为洛邑在西周国都的东边,所以称东周。

4、西晋也是如此,西晋首都是长安后被匈奴所灭。第二年,又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新政权。称东晋。其实明朝被李自成灭后,在南京也建立了南明小朝廷,但是南明小朝廷不到一年就被清朝灭了。所以明朝还是叫明朝。其实这么分东西南北前后只是后人为了方便称呼而已。

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西周时期等等怎么分清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年~前221年)两个时期。

周人源自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古老部族,武王时克商而有天下。周初定都在镐京,平王时迁至成周(公元前771年),因镐京位于成周之西,故而历史上将平王东迁以前称为西周,此后称东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周王室一落千丈,由于周王室衰落,天下群雄并起,各大诸侯国纷纷扩张自己的势力,征伐兼并战争频繁,中国进入了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五个霸主;到了战国时期经过几百年兼并战争,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盛的诸侯国。

扩展资料

西周时期井田制得到发展,与分封制度相适应,形成多层次的贵族土地所有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井田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与牛耕的逐渐推广,使得个体农耕生产普遍,生产力大大提高,新兴地主阶层为了争取其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土地买卖、奖励农耕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私营手工业、商业活跃。当时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为什么周朝分西周和东周,汉朝分西汉和东汉

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是后人。

实际上在历史上,当时的王朝统治者和老百姓,都不会这么称呼自己的。

周王东迁,当然还是自称“大周”,但是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都到洛阳,为了区分周朝的两个历史时期,同时周朝一脉正统,并没有发生变更,所以只是因为洛阳在镐京东边,后人以平王东迁这一历史事件作为判断标准。镐京时期的周王朝,称为“西周”,迁都洛阳后的周王朝,称为“东周”。这和后来的西晋、东晋的成华来由是一样的,不过东晋还是皇帝死了,王爷上位继承大统,和平王东迁还是有区别的。

而西汉、东汉是以王莽事件作为标记。但是也是以都城位置为判断标准的,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朝,定都长安,所以史称“西汉”,王莽篡位之后,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这都是以都城和天子的地理位置来进行时代区分的,不像“先秦”、“后秦”、“南汉”、“后汉”、“蜀汉”等等,统治阶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只不过是表示时代的先后不同。

以上称呼,都是后人为了厘定时代区分的,与当时人的自称无关。立国号,是不会带上“东西南北”、“先后”这些词的。

周朝为何分西周与东周

当年幽王烽火戏诸侯,宠信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宜臼,太子的叔叔(舅舅?我给忘了,此处待考。)申侯就像戎主借兵,最后戎兵破了镐京,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走,戎兵作乱之后,各国前来靖难,最后击败犬戎,扶太子宜臼继位,是周平王。由于镐京已破,平王下令东迁洛邑。是为东周。

东西周是史学家为了划分历史事件而提出的,之所以叫东西周就是定都的方位,镐京在西,洛邑在东,所以之前的称西周,后来的称东周。(这个在以后的朝代一样适用,如西汉、东汉;北宋、南宋。)但是,哪个朝代的人肯定不会自己喊东西周,他们就称周朝,不管都城在哪都是周朝。

周朝下来是哪个朝代了 认识朝代

1、周朝分为东西二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后秦国一统中国,所以周朝之后为秦朝。

2、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8年,周朝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也就是武王伐纣的那一年,所以周朝的建国之年就是公元前1046年。

3、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西周、东周,南宋、北宋,南唐、北唐。这些东南西北是什么意思?

基本是按照首都或国家所处地域来命名的

西、东周和西、东汉是因为前后两代分别定都长安和洛阳,一在西一在东而得名。

南北宋是因为北宋都开封在北,南宋都临安(杭州)在南,同时也因为北宋的统治区包括北方,南宋只有南方。

南唐是一个小国,首都金陵(南京),按照当时五代十国正统朝代的地域观南唐在南,所以叫南唐,同时南京相对于唐朝首都长安也在南面。

不过北唐这个朝代是不存在的

东周和西周到底是朝代还是国家

其实是两个国家。

在我们的常识中,西周和东周是两个朝代,所谓“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西周是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以后建立的,定都镐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而东周则是在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以后才有的。自从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就一落千丈,没有任何权威,再没有中兴的可能。

然而在东周时期,这一段历史又被分为两段,即以公元前476年为界,因为这一年齐国田氏代齐。这段历史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才终于结束。似乎我们就明白了,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为西周,也就是孔子一直向往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社会。这时候天下由周天子说了算,诸侯虽然是国君,但需要向周天子缴纳贡赋,定期来京述职,周天子讨伐逆臣时诸侯国也要出兵。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统称为东周,以公元前476年为界,先后分为春秋与战国。春秋时期尚有很多国家,但主要由春秋五霸说了算;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国家,但大国只有七个,即所谓的“战国七雄”,这段时期主要由这七个国家说了算。

按理来说,周朝已经够衰弱的了,但现实往往更残酷。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又发生了分裂,出现了两个国家,就叫“东周”和“西周”。从时间上来说,西周灭亡了,才有的东周,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怎么会在战国时期出现“东周”和“西周”呢

原来是这样,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号为西周桓公,于是便形成一个小国,国名就叫西周。(需要特别记住,该西周是一个国家的名字,并非周武王建立的西周朝)后来,周考王的公子根发动了叛乱,赵成侯便趁机“与韩分周为两”。本来就已没有多大地方的周王朝又分裂了,变成了东周、西周两个小国。至周赧王时,也即是公元前315年,东、西周实行分治,周赧王徙都西周。

这并非是凭空所说,都是有历史依据的。除了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有记载以外,《战国策》和《东周列国志》等史书均有详细的记载。如在《战国策》里,卷一和卷二分别记载了东周和西周两个国家。东周位列西周之前,可见东周地位更高。这就明明白白地说明了战国时期确实存在两个国家,即“东周”和“西周”。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说明了周王室这时候已经衰微了,整个社会秩序已然解体了。这时候周王室虽弱,但在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其他的国家再大,国君也不过是王,而周王朝再小,国君也是天子。就连春秋五霸也不敢明着挑战周天子的权威,例如齐桓公尽管“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还是要“尊王攘夷”的;楚庄王虽然想要问鼎中原,但面对王孙贾的义正言辞,不得不悻悻而归。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就完全不一样了,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秦君和齐君并称“西帝”和“东帝”,而举行这个仪式的地方正是周王都洛阳,还是周天子亲自为二君加冕。这场景不得不令人唏嘘!知道了这样的背景后我们就明白,赵国不过是一个二等侯国,却能够“与韩分周为两”。

这段历史是有事实依据的,一般人没听说过,只是因为历史教科书没有讲。《史记·周本纪》说:“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西周国的始祖就是周考王的弟弟桓公揭,西周国的范围就在今天的洛阳市及其以西部分。由于周王室式微,西周国公变成了周王身边掌握实权的人,其治所就在王城内。西周国因为国家小势力单薄,所以常常受到大国的欺负。另外,它自己也不安分,“兄弟阋于墙”的故事经常发生。其与分裂出去的兄弟之邦东周国也实矛盾重重,时有战争发生。我们看看《战国策》就明白了,老是出现“东周与西周战”、“东周与西周争”这样的记载。周赧王五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56年,西周国因为参与了诸侯对强秦的战争,得罪了秦国。

于是“秦昭王怒,使将军谬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见于《史记·周本纪》)正应了那句话,“不作不会死”,西周国本来应该“夹起尾巴来做人”,却偏偏要“打肿脸充胖子”去惹秦国,这无异于是在“太岁头上动土”。由于秦国发兵,西周国与周王朝也不复存在了。我们再来说说东周国,东周公国的始祖为东周惠公。关于这位东周国开国君主的身份以及东周国分裂的原因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主要有三种说法最具有代表性。第一种是说东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少子根,也就是西周公的弟弟;第二种说法是说东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孙子,也就是西周公的儿子,还有一种说法,说他是周王之子。究竟谁是谁非,我们不好妄下定论,还是看看史书上是怎么记载的。

传统的观点认为,东周惠公是在周显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67年周威公死后,才被分封到巩国旧地的。我们来看看《史记·周本纪》和《韩非子·内储说》等历史文献就可一目了然。东周国实际是在周威公死后,因兄弟不和,小儿子根在赵、韩两国的唆使下独立出来,于巩伯国旧地建国的,东周国故都约在今天河南巩义市孝义镇西边的康北村一带。《史记·秦本纪》载:“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这一年是秦庄襄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49年,东周公国灭亡。

这一年,周王朝彻底地灭亡了,统治了天下八百年的周朝终于走到了它的尽头。天下大势似乎已经很清晰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结束这一切的正是秦国。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至此结束了“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乱世局面。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至此中国再也没有诸侯国了。尽管在汉代、西晋和明朝分封过诸侯,但时间极短。此后的藩王不过是一个爵位罢了,越到后来,甚至没有了自己的领地。这正是历史的趋势,正如柳宗元在《封建论》所言:“封建者,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温馨提示:
本文【东西周朝代怎么区分】由作者阅知识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5 牛求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