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张知识
关注我,跟我一起涨涨知识呗!
发布时间: 2024-07-11 11:26:00
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科技创新能力。
综合国力的发展是个全面的过程,成为强国的必要条件还是在于硬力的强劲,根本在于国力资源的强劲,需要科技、人力资本这些高级生产要素的不断提升,仅仅靠人口众多就成为国力强国是不可能的,但是人力资源是根本因素。
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有:
领土。国家领土的幅员、位置、地形等不仅在国防上有着重大价值,而且在经济上也有重大意义,因此它们是构成综合国力的最基本的要素。
资源。资源是综合国力中影响重大而又相对稳定的因素,并且是可以计量的。因此人们往往将其排列在综合国力诸要素的前列。
人口。人口是国力的构成要素。
经济。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交通和通讯。在社会生活和战争中,交通和通讯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政府。政府是对整个国家进行组织管理的机构,也是使用国家权力的核心。
综合国力:
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我们将国家战略资源划分为八类资源和23个指标,这些指标的总和构成了综合国力。如何界定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或战略资源,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力和科技力。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它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文化的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和受教育者的素质)、外交力(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影响、外交上的能力)、资源力(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七个方面,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因素。
简介
综合国力的发展是个全面的过程,成为强国的必要条件还是在于硬力的强劲,根本在于国力资源的强劲,需要科技、人力资本这些高级生产要素的不断提升,仅仅靠人口众多就成为国力强国是不可能的,但是人力资源是根本因素。
各国的国情国力发展状况不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点也不同。总体上看,综合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综合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国力系统中各要素的均衡发展,另一些方面需要抢占科技进步的制高点,发展在全球创新系统中的领先产业,谁拥有这些条件,谁将成为未来的国力强国。
经济力和科技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 * 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它包括七个方面:
1.政治力:政治决策、动员和组织能力、反应能力;
2.经济力: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经济构成和经济发展前景;
3、科技力:科技研究、应用和发展水平,科技人员的状况;
4.国防力:军队的数量和质量、武器装备、战术技术;
5.文教力:文化的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和受教育者的素质;
6.外交力: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影响、外交上的能力;
7.资源力: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地理位置、气候、资源。
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大会,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新里程碑。以《规划纲要》和其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相继颁布实施为标志,“建设创新性国家”从战略思想、战略决策到指导方针、政策部署均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也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体系基本形成。
一、 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新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创新活动日趋全球化,正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发达国家产业的知识含量日益增加,知识资源正在成为主要的财富源泉。
在过去的20多年间,我国保持了年平均9.4%的高速增长,国情决定在今后的15-20年间还必须保持较快发展。然而,受资源、能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转变。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来支撑、引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经纪机构调整的中心环节,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的粗放型转向创新驱动的集约型,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战略思想。
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21世纪,科技竞争的焦点在不断前移,原始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的作用日益突出,原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间科技竞争的核心,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关键因素。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中国在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92%的49个主要国家中仅排名第24位。此外,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多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9%,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仅有万分知识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我国发明专利总量只占世界发明专利总量的1.8%,我国在美国获得的发明专利授权仅占非美国人授权发明专利的0.2%,在制造技术领域,我国的专利发明数量只有美国和日本的1/30,韩国的1/40。在此复杂背景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紧迫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紧迫要求。二、 实施《规划纲要》,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
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大会,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新里程碑。以《规划纲要》和其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相继颁布实施为标志,“建设创新性国家”从战略思想、战略决策到指导方针、政策部署均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也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体系基本形成。
《规划纲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在认真分析国内外科技经济发展形势、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15年中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以及重要的政策措施。
科技创新能力。
根据查询资料显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在,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的合力。
经济力和科技力。
合国力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迅速提高生产力水平缩小国家间差距必要手段,是深化改革中投资型向效率型*市场经济转变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