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知识
每天分享一个生活小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7-11 11:25:20
曹操,字孟德。文武兼备的一代奸雄,有杰出的战略眼光和预见能力。扫平黄巾后,又征讨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经大小数十战役,统一了北方,奠定了魏国的基础。
三国时期曹操的三个朋友:
三国时期曹操的三个朋友是夏候敦、张辽和乐进。夏候敦,字元让,魏前将军,曹操的族弟。征讨吕布时,被曹性射中左眼,他拔箭啖目、鼓勇而战,反倒刺死曹性。深受曹操信任,曹丕继位后,任大将军。张辽,字文远,智勇双全的一代名将,曹操麾下五大将之首。其指挥才能在合淝战役时发挥得淋漓尽致,仅以八百精兵就大破东吴十万大军,威震四海。乐进,字文谦。本是曹操麾下的文官,后来转为武将,被列为五大将之一。他与张辽、李典共同把守合淝,抵御东吴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
曹操诗风:
曹操手迹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於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行》原是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後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馀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後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沈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丕:曹操继位者
曹植:七步诗
曹冲:曹冲称象(曹操最喜爱的儿子,可惜很小的时候就死了)
曹丕大,曹植二,曹冲最小。
〈七步诗〉是曹丕让曹植在七步内做出一首诗 就这一首: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丕心眼比较多 当时曹操很喜欢曹植 想让曹植继位 但曹丕是长子 所以犹豫 曹丕为了讨好曹操 演了很多戏 比如曹操每次出征 曹丕就哭 表示父亲出征自己十分担心 还不时设计给曹植栽赃 最终曹操选择了曹丕 曹操死后 曹丕废除汉帝 称帝 建立魏国 称文帝
曹植文采出众 又很仁义 颇得曹操喜欢 但他个人生活习性有不少缺点 比如爱酗酒 经常喝的烂醉如泥 又不懂权利之争 最终被曹丕挫败 失宠 而且正史上曹丕并没有杀害曹植 而是给他分了一小块封地 让他在那里居住 没有给他一官半职 即时曹植用非常恳切的言辞请求曹丕任用 曹丕最终没有答应 其所在封地 佣人多是退下来的老弱病残的士兵 而且多次改换封地 所以曹植的生活很凄凉 最终郁郁而终
曹冲是三国时代的一个神童 聪明无比 6岁时就有曹冲称象的故事 还有一次 曹操的马鞍在库内被老鼠咬了 这在当时人们认为是不祥的的 主任会不利 所以看管仓库的人特别害怕 曹冲就把自己的衣服剪破一个洞 然后到曹操跟前表现的非常沮丧的样子 曹操问他怎么了 他就说自己的衣服被老鼠咬了 听说主人会不吉利 我非常害怕 曹操就安慰他 说 这都是骗人的 没有根据 然后管马鞍的人就进来 向曹操报告了马鞍被咬坏的事 曹操就说 衣服在身边尚且会被老鼠咬破 何况在仓库里了 就没有惩罚那个人 曹冲虽然年纪小小 却经常解救别人 即聪明 又仁义 非常非常讨曹操欢心 几乎曹操一有时间就让他在身边 可惜后来曹操生病 很重 曹操亲自为他祈祷请命 结果还是死了 曹操悲痛不已 每当想起曹冲 曹操都十分悲伤 如果曹冲不死长大成人的话 后继人肯定是他了
曹操还有好几个儿子 其实他典型的长子叫曹昂 经常随曹操出征 颇有战功 在征张绣的时候 曹操被张绣打败 曹操战马被射伤 曹昂就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骑 结果曹操跑了 曹昂死了 曹昂母亲就是卞氏 曹操临死前 认为最有愧的就是他们母子俩
曹真 打仗相当厉害了 是曹操非常得意的一个儿子之一 勇猛出众 又通晓兵法 南征北战 尽打胜仗 战功卓著 不说正史三国志 即时三国演义 也是特别介绍了他的战绩
曹彰 勇武出众 但是智力不够 也立了不少战功
在《三国志》中我们知道在曹操的部下之中,有三个从弟,分别是:曹仁、曹纯和曹洪,但是曹操的亲兄弟反而不为人所熟知。其实在《三国志》之中作者陈寿有影射曹操有亲兄弟“曹玉”和“曹彬”,经后人分析“曹玉”应当就是曹德,也就是曹操的亲兄弟,而作为亲兄弟的曹德却不如曹操的从弟出名也是因为曹德早逝罢了。
《三国志》中提到曹操之子,称曹彬和曹玉为从叔父,古时从叔父便是堂族父辈之意,而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唯一的义子,因此根据《三国志》中所言曹操确实是有亲兄弟的,但是这个亲兄弟却并不是书中“曹彬”和“曹玉”而是曹德。“曹彬”和“曹玉”可能是陈寿根据曹氏其他族人为原型,编造出来的。
也有人称“曹玉”的原型很有可能就是曹德,因为“曹玉”被曹操封谥号为“哀”有早折之意,由此可见,曹玉死的比较早,关于曹德《资治通鉴》中记载了,曹德同父亲曹嵩一起去找曹操,却双双被杀,同样的早折使人猜测“曹玉”就是曹德,因为死的早,所以知道曹德的人也并不多,因此很少有人会提起曹操的弟弟曹德。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曹玉”并不是曹德而是另有其人,而曹操因为自己是庶长子的原因,并不喜欢这个弟弟,而曹操也不愿意在曹德死后给曹德加封。因为曹操本人不喜欢提起,曹操身边的人也就鲜少提起曹德,历史上也就没有多少曹德的记载。
在《三国演义》中,袁绍帐下有一位名叫许攸的谋士。在官渡之战时,却因为家人犯法后被捕,转而投向了曹操阵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许攸在袁绍身边,为他出谋划策,出的这些计谋那可都是上上策。但是袁绍呢,他根本就不太理会这许攸。在袁绍帐下,还有俩谋士,一个叫郭图,一个叫审配。这两人,论出谋划策他们是远不及许攸的,但是要论拍马屁的功夫,这许攸可是差了好几个层次。
这俩人和许攸的关系不太好,也许是因为这俩人嫉妒许攸的才华。许攸这个人,又自恃才高,不把此二人放在眼里。但凡,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对那些溜须拍马的人,他是非常反感的,许攸就是这样的人。
郭图和审配二人平时和袁绍在一起的时候,专门挑袁绍听着顺耳的话说,许攸有话直接说,从不会拐弯,也不会加好的修饰。所谓忠言逆耳,袁绍听的心烦,看着许攸也烦。再加上,郭审二人在一旁吹风点火,日子一久,许攸在袁绍帐下就混不下去了。
无奈的许攸没辙了,正在苦闷之际,手下有人就向他献言献计,既然跟错了主子,为何不选别人呢?您跟曹操当年不是同窗好友吗?您为何不选择他呢?
许攸一听这话说的在理,于是就收拾了行李转投了曹操。
其实,这许攸不仅跟曹操是同窗,而且,跟袁绍也是同窗,三个人打小就在一块长大,一起上学,在一个教室里读书写字,一起调皮捣蛋。
袁绍和曹操家境要比许攸好,俩人常常带一些小点心到学堂里,许攸就厚着脸皮蹭上前去要吃要喝。许攸自小就鬼精,什么鬼点子都是他一个人出。有一次,他们翘课出去玩,遇上一娶亲的。当时,新郎忙着招呼宾客,新娘自己一人待在洞房里。仨人一合计,打算偷新娘。
这曹操和袁绍就进了房间,剩下许攸一个人站在门口站岗放哨。这时候,盖着盖头的新娘听到有人进屋了,以为是新郎过来了。哪知道,进来的这人二话不说,背起自己就往屋外跑。
新娘吓坏了大声叫嚷,这时候外边的人听见,都赶了过来。曹操一看,吓得是扔下背上的新娘,撒腿就往外跑。袁绍就跟在曹操后面不停地跑,跑到门口仨人聚到一起继续逃跑。
曹操和许攸跑得挺利索,但是这袁绍兴许是因为家庭条件好的缘故身体发福,他跑不动了。后边的人紧撵着,这曹操和许攸连拖带拽,把袁绍拉着往前跑。到了一道沟子前,曹操和许攸俩人身体矫健,一下就越过去了,剩下这袁绍一个人在沟里上不来了。曹操和许攸两个人就使劲拉袁绍,可是任此二人怎么使劲,这袁绍就是上不来。追他们的人是越来越近了,这时候曹操急中生智,大喊一声:“瞧,偷新娘子的人在这呢!”
这时候袁绍吓得,呲溜一下子就从那沟里爬上来了。爬过沟子之后,仨人继续逃窜,好不容易逃脱掉了。
这仨人跑得气喘吁吁,到一个地方停下来。袁绍指着曹操的鼻子就马上了:“好你个曹操,你竟然出卖我!”
曹操面对袁绍的问责毫不畏惧:“刚才要不是我激你,你能从沟子里上来吗?”
由此,袁绍对曹操中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三个人在一起玩也不像从前那样。袁绍觉得自己是官宦之家,曹操是宦官之家,太监的后人,是没有资格跟自己相提并论的。而且,袁绍每次见到许攸,都会背着曹操跟许攸偷偷说曹操的坏话,说曹操坏心眼太多,阴险狡诈,不能跟他交朋友;曹操见到许攸也会偷偷跟他讲袁绍的坏话,说袁绍小肚鸡肠,而且还很虚伪,不值得深交。许攸是左顾右盼,也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就是年少时期的三个小伙伴,长大以后却是兵戎相见,先是许攸无奈之下叛离袁绍,投靠了曹操。曹操在许攸的帮助下,在官渡大败袁绍。后来,许攸自恃功高,言语上屡屡冒犯曹操,最终因为触怒曹操招来杀身之祸。三个人的同窗情谊,就以这样的结局画上了句号。
曹操、曹丕、曹植。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2、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
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
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3、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扩展资料
三曹的文学作品介绍:
一、曹操
1、《观沧海》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2、《龟虽寿》
《龟虽寿》为东汉文学家、政治家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乐府诗,此诗是组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篇。
作者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其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充满了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全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二、曹丕
1、《典论》
曹丕的《典论》是一部有关政治、文化的论著,全书大概在宋代亡佚,今仅存《自叙》、《论文》两篇较为完整。
《典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出现的一篇文学专论,也是汉魏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它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作家的个性与作品的风格、文体的区分、文学的价值等颇为重要的问题。
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虽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2、《燕歌行二首》
《燕歌行二首》是魏文帝曹丕的诗作,写一个女子思念在远方作客的丈夫,是言情的名作。全诗语言清丽,情致委婉,音节和谐,把人物情感表现得缠绵绯恻,凄婉动人。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古老的完整的七言诗,虽然它句句用韵,还存在用韵单调的缺点,但是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曹植
1、《七步诗》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
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2、《洛神赋》
《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
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全篇大致可分为六段: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在恍惚之际看到洛神伫立山崖;第二段写洛神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作者爱慕洛神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相互赠答,但担心遇合受阻。
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将来而未至的情状和举动;第五段写洛神来临扈从之多,终以人神道殊,含恨离去。
第六段写洛神去后作者对顾望思慕不忍离去的深情。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曹
曹操知己是谁
曹操知己是谁大概就是曹操有次出兵,力不从前,军中有位士官看出曹操准备撤兵就提前安排部下撤退,后因为曹操借口扰乱军心处死的是谁,后人评为曹操知己。英年早逝,
转自
惜别彼岸的蔷薇
2016-11-14
按照你说的这个事件,曹操的知己为杨修。
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已,今见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磊怒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杨修死时年仅45岁。
杨修一生著作颇丰,结集成册的两文稿已失,今公存作品数篇,其中有《答临淄候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后人有诗赞杨修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相关:《杨修之死》 作者:罗贯中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敦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敦。敦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敦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敦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敦问其故。敦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竞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作为曹魏集团的开创人和奠基者,曹操这辈子无疑是孤独的。自从他的地位越来越高,所做的事情也愈发“荒唐”,他曾经有不少的朋友,或变成其下属,或成为了他的敌人。就连曹操手下的谋臣之首——荀彧,也因为理念不合,最终与曹操分道扬镳。
枭雄之路,有时便这么孤独。在曹操年轻的时候,他曾有过两位好朋友。三人因为家境、志趣等原因,曾有过一段深厚友谊。不过可惜的是,在他们成年之后,都最终与曹操成为了兵戎相见的敌人。其中一位,成为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敌人;而另外一人,也背叛过曹操,差点给他了致命一击。
前面这位曹操最大的敌人,相信很多读者都已经猜到了。没错,袁绍曾与曹操有过一段欢乐的少年时光。其实按道理来说,袁绍出自“四世三公”的袁家,而曹操说不好听点的,只是“赘阉遗丑”。按照这个逻辑,两人是不会成为朋友的。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少年时期的曹操与袁绍,都曾飞鹰走狗,热衷于游侠。而两人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逐渐成为了铁哥们。
在《世说新语·假谲》中,曾记载了曹操和袁绍不为人知的两件事情。其一便是曹操和袁绍曾一起干过的荒唐事:“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这哥俩趁着宾客不注意,竟然准备将新娘子给抢劫走。曹操还使用了一招调虎离山之计,暂时骗走了宾客。事发之后,曹操和袁绍慌不择路,竟然误入了灌木丛之中。“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这个故事,后来还演变出了一个成语,叫做“贼喊捉贼”。
另外一件事,便是曹操与袁绍在一起玩闹。“袁绍年少时,曾遣人以剑掷魏武,少下,不着。魏武揆之,其后来必高。因帖卧床上,剑至果高。”可以看到,少年事情的曹操和袁绍,虽然行事有些放荡了些,但两人之间的友情,却是极为淳朴的。在曹操长大以后,袁绍也曾数次帮助前者度过难关。曹操的根据地兖州被吕布夺走的时候,袁绍就曾派人相助曹操,还提出了要收留曹操的意思。
但是当袁绍与曹操都先后崛起于中原之后,两人的交锋,也就不可避免的展开了。袁绍实力数倍于曹操,可能他对自己这个小弟,还存有一丝不忍之心。直到两人的利益冲突越来越多,这才最终爆发了著名的官渡之战。这场战役,改变了曹操与袁绍两人的命运。战后,曹操得以雄霸中原,最终成功统一了北方。而作为他最大对手的袁绍,则化作了历史的尘埃。
后面这位,也是曹操和袁绍两人的老大哥,名叫张邈,乃是当时一位名士。三人相交的事迹,见于《资治通鉴》:“初,张邈少时,好游侠,袁绍、曹操皆与之善。及绍为盟主,有骄色,邈正议责绍;绍怒,使操杀之。操不听,曰:‘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奈何自相危也!’
在董卓祸乱朝政之际,曹操曾与张邈一同起兵讨伐董贼。后来各路诸侯组建成了关东联军,袁绍便凭借威望成为了联军盟主。不过袁绍在此之后,却有些骄纵轻狂。作为朋友,张邈经常直言责备袁绍。后者觉得脸面过不去,便对张邈生出了杀心。好在有曹操从中斡旋,袁绍和张邈这才作罢。后来曹操第一次征讨徐州,临行前便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了自己这位老大哥。“太祖之征陶谦,敕家曰:‘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后还见邈,垂泣相对。其亲如此。”
可惜世事变迁,造化弄人。如果曹操没有坚持杀害陈留名士边让,张邈也不一定会背叛曹操。若张邈不曾在背后给曹操一次致命一击,他一定是曹操最信任的一批人。据《三国志·张邈传》记载:“邈畏太祖终为绍击己也,心不自安。”曹操在坚持杀掉边让之后,令陈宫张邈等人无不心惊。后来曹操第二次征讨徐州,陈宫便策反了张邈等人,拥戴吕布担任兖州牧。一时间,曹操的老巢兖州,只留下了鄄城、范县、东阿三城。
张邈对于曹操的背叛,差点让曹操失去了自己的根据地。兖州在曹操一统北方的霸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想而知,张邈这个做法给了曹操多么深重的打击。得知兖州易主以后,曹操只好重新回来与吕布交手,直到两年之后,曹操这才将整个兖州全部收回。
吕布败逃之后,张邈也跟着他逃离了兖州。就在张邈前去向袁术借兵途中,他死在了自己的部下。在此之前,他的弟弟张超一家,也被曹操报复性杀害。
曹操少时的小伙伴和朋友(zt)
曹操小时候在老家谯县的小伙伴主要是丁冲和夏侯兄弟。
那时曹仁兄弟年龄尚小,和曹操关系最密切的应该是丁冲和夏侯兄弟,夏侯兄弟和曹操的关系不用细讲,大家都知道,三国志记载的很清楚,这里说一下丁冲,丁冲和曹操不仅是小伙伴的关系,应该还是亲戚,因为按史书载曹操母亲姓丁,后来曹操长大娶的妻子还是丁家的,可见丁冲很可能与曹操是表兄弟的关系,丁冲和曹操的关系密切程度,这从曹操留下来的一些文章可以看出来,另外丁家还有一个丁斐,后来也在曹营做高官,曹操对其也是庇护有加。其实曹家、夏侯家、丁家作为谯县的三大豪族,他们之间是世代通婚的,所以曹操小时候和他们既是小伙伴,还有一些亲缘关系。
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在京任高官,后来曹操来到京城洛阳,在洛阳结识了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绍喜好结交,当时身边聚集了一批世家子弟,曹操也加入了这个以袁绍为首领的“小团伙”,这个团伙的成员按史书明载的有何颙、张邈、吴匡、许攸、伍琼等,曹操作为其中一员和这些人也都是朋友,另外这个团伙应该还有袁绍的同乡汝南人王俊,王俊与曹操最为投缘,二人关系在这个团伙中最密切,除此外,大概还有南阳的娄圭,按史书称娄圭少与曹操有旧,娄圭和何颙是同乡,娄圭很可能也是这个团伙成员之一;另外还有会稽的周氏三兄弟,从后来积极支持袁曹来看,他们和袁曹的关系不同一般,他们应该也属于这个团伙。
曹操本是夏侯氏
后来他老爸被个姓曹的太监收了儿子
所以姓曹
所以他的同族包括夏侯渊
夏侯惇
曹仁
曹洪
他还有个亲弟弟和老爹曹嵩
在徐州被张闿杀了
名字忘记了也是个路人甲
三国时代的“三曹七子”具体是指10位“在文坛有影响力的人物。分别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以及“建安七子”王粲、孔融、徐斡、阮璃、陈琳、刘桢、应场这七人。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主要的文学创作题材多为他们三人在军旅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戎马一生,他们的文学作品以诗歌见长。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诗歌充满厚重气度,即内藏吞天吐地般雄心壮志,又包含深情悲天悯人,,同时又抒发了自己远大志向一统天下的雄心。《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流传千古。
曹丕的诗构思缜密,语言清新明丽;并且把文学提高到与国家名命运联系到一起的高度即“经国之大业“;曹丕所著的《燕歌行》是文学史上首次文人七言诗的完整展现
曹植的天赋在极高,文思敏捷天马行空,及慷慨悲凉又感人至深,充盈骨气,悲壮淋漓,有陈思王的美称,大力推崇五言诗《洛神赋》被誉为千古美文,并且他的文学作品存世量很大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建安七子”王粲、孔融、徐斡、阮璃、陈琳、刘桢、应场这七人每个人的文学造诣都很高,都有传世佳作在诗歌、散文、辞赋等题材上都有展现。七子诗歌多以五言为主,才思敏捷、多变化,语言精美,使五言诗日益完善,艺术成就上造诣很高。散文,赋以文章独特气韵,通过文章表现出作者独特的精神气质及人文情怀;辞赋具有题材广泛、并且日趋平民化,一改其束之高阁贵族属性。因此,更能反应社会现实,抒发政治见解,畅所欲言,能够很好抒发个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