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知识
每天分享一个生活小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7-07 23:04:10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曾的意思是乃、连、尚且,表示让步语气。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时所作的赋《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轼《赤壁赋》是传统名篇,又被选进高中语文教材,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赤壁赋》中,以江水、山月作比发表议论,阐发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的关系,揭示全篇主旨的“盖将”几句,则被称为“这篇赋的灵魂”[1]。然而,“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以”字究竟作何解?教材及各家注本或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人教版教材注为:“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盖,这里表示假设语气。”[2]按:此处表假设的应是 “将”[3];盖,句首语气助词,引出下文议论[4];以,未加注。苏教版教材后一句注为:“指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曾,竟,简直。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5]按:曾,音zēng,情态副词,竟、连……都……,不读 céng;[6]以,亦未加注。两套教材的注释文字如果不是意译的话,那么“以”字似乎可以理解为“停止”。“以”字确实也可以通“已(止)”。[7]《孟子梁惠王上》:“……臣未之闻也。无已,则王乎?”朱熹注:“以、已通用。无已,必欲言之而不止也。”[8]这样讲似乎也说得过去。
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为:“大意是:从变的一面看,天地不到一转眼的工夫就完了。”[9]按:“以”字亦未单独加注。《苏轼散文选注》注为:“若从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事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原样。”[10]《苏轼诗文词选译》译为:“如果从它们变化的一面观察,那么天地万物确实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存在。”[11]按:二书“以”字均未加注,亦未讲成“停止”。
吴功正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有注:“以:相当‘于’字,在的意思。”[12] “以”可不可以讲成“于(在)”?可以。《史记·魏公子列传》:“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13]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 “以”讲成“于(在)”似乎也通:“……那么天地万物连在一眨眼的工夫之内都不能保持原样。”
但笔者认为,此处“以”字讲成 “动词,通‘已’(止)”或“介词,于(在)”,貌似可通,但缺少确凿的语法依据,均不妥。
1、解释
“以”字在本句中通“已(止)”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意思为”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没有停止过一瞬)“
2、来源段落(节选《赤壁赋》)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段落翻译
苏子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扩展内容:《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