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2-06-15 16:16:02
《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分析了当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改变教育来实现双方的共同解放,这是社会矛盾双方同时展开的活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Stanley Aronowitz曾评价它“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和作者的时代”,“符合”以下是《被压迫的教育学》给大家的阅读体验,希望大家喜欢!
刚开始看《被压迫者教育学》这本书。多纳多·马塞多的这篇序言让我对参与、对话、体验、知识、理解和好奇心等不同层面进行了反思。尤其是在回顾过去几年应用戏剧教学法的发展工作时,我们重新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精神对待每一个当下和每一个谈话对象。我很高兴此刻开始读这样的书,这样我就可以带着觉知继续前进。
回想刚毕业的时候,每次工作坊开始的前一天,我都异常兴奋和紧张,生怕忘记明天要进行的内容。香港的两个导师告诉我第一天在脑子里过一遍第二天的流程,想好每一个可能的细节,这样我就不会太紧张了。因为对“过程”的完整性过于焦虑,往往更关注活动程序,有时根本不知道参与者说了什么,也无法给出回应。
太可怕了。没有合作者不会听。然而那时候我也经历了这样一条路,从对别人的不敏感到变得敏锐好奇。从关注过程到真正倾听和理解参与者。有时候,虽然有些参与者的观点也会对我的价值观产生猛烈的冲击,但我提醒自己,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对方的观点是什么,而是他/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从另一面获得了弗莱勒所说的“知识”。
弗莱雷成长于一个失去经济基础的中产阶级家庭。一方面,童年挨饿的经历让他“与来自贫困郊区的孩子相处”。相遇让我们团结起来寻找生存的出路。在他的一生中,他总是受到阶级的限制,处于受压迫的地位。反阶级心理从小就在弗莱雷的心理中生根发芽。
在教育方面,弗莱雷反对灌输式教育。在灌输式教育中,人被视为只存在于世界中,而不是与世界或其他人一起发展,更不是造物主。灌输式教育,老师教,学生受教;老师思考,学生被考虑;老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老师演戏,学生幻想通过老师的动作演戏。教学是教育的有效方式。对话是在平等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谈话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就会影响谈话的真实性。关心对话是基础,不关心师生间有针对性的对话;对话的双方应该有交流的需要。没有谦逊的态度,对话也是低效的。对话双方要有绝对的信任,否则对话只是谈判,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弗莱雷还认为,没有希望就没有对话,对话不能在绝望的气氛中进行。简而言之,平等、谦逊、信任和希望在对话中绝对不可或缺。
我自己从小学到现在的教育基本都是灌输,对待学生的方式也是命令加棍子,更多的是一种克制。有时候发现自己在教室里说个不停,下面有同学在玩手机。感觉现在的孩子都过的很安逸,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回顾我的学习岁月,我从未错过老师的一节课,哪怕是我不喜欢的老师或学科。但是你不能拿自己和别人比。毕竟生活的背景和时代不同。只有读了《被压迫者教育学》,你才能明白,你是一个压迫者来教这些孩子,你内心是认同这种教育方式的,所以你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真的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如果我不改变,我真的想误导我的孩子。如果我不改变,我真的会被社会淘汰。
这本书值得一读。我更喜欢作者批判性的思维模式,更欣赏作者尖酸刻薄的文字。这个社会真的需要有批判思想的人站出来,可以让我们的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有些事情越来越清楚了。如果我们的人生态度是随遇而安,听从别人的建议,遇到问题就躲,那么我们就是压迫者,或者被压迫者同化的被压迫者。同时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希望一个民主平等的社会制度来实现和平以消除压迫。
《被压迫者教育学》的作者是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曲折的人生经历和流亡的流浪生活深刻地影响了弗莱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影响了他对教育、学生、教师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应该认真阅读这本书。站在讲台上20xx年,有幸读到这本书。我真的感到抱歉和内疚。我讲了我讲课的能力,用灌输式教学法这么久。在田文学校工作后,我们逐渐改变了校本培训的思路,克服了过去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自主课堂模式。
就教育观而言,弗莱雷认为教育有两个特点——实践性和政治性。
在实践中,弗莱雷认为将知识付诸行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积极地改变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在教育过程中,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对待知识,进行“质疑”教育,积极成为知识的建设者。他提出了教育实践的终极目标——教育就是解放。一方面,教育和解放有共性。弗莱雷指出,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解放既不是天赋,也不是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另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是解放。弗莱雷提出要摒弃“灌输式”教育,代之以“解放式教育”,即“质疑式教育”,体现了人们对变化着的世界的批判意识,鼓励人们不断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将师生从“驯化式教育”中解放出来。在政治方面,他提出了教育就是政治的观点。他认为政治是教育,教育是政治,教育是政治行为,教育是政治的灵魂。
就学生的观点而言,弗莱雷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的出发点是生活,它的一大功能是让社会内部的人成为“独立的人”。弗莱雷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教育的起点是一切生活。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人的完整生命,更要关注社会的整个生命。教育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个体,社会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价值,为他们提供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学生不应该被视为储存知识的容器,而应该被视为平等交流的个体。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弗莱雷批判了“灌输式”教育的弊端。他指出“教育正在遭受解释的一个弊端”,“解释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老师灌输的客观记忆”,老师放进容器越彻底,就成为越好的老师;学生被灌输的越温顺,他就会越好。这种教育脱离了探究,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是缺乏创造力和改革精神的表现。师生认可彼此的平等和独立,在活跃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灌输式教育,只有上次自以为有知识的,才给那些自以为一无所知的。我们必须抛弃教师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这种不平等关系,在他们之间建立一种平等交换的合作关系。
第三,认识文化和历史的创造者。老师和学生是互相学习的对象。弗莱雷认为人类是不完美的,这也被称为完美的人的“本体之轮的使命”。学习不仅是人类完成使命的一种方式,也是追求文化自由的一种行动。他指出“教育必须从解决师生矛盾入手,调节矛盾双方,使之同时成为教师和学生”。他还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应该认真反思社会和教育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思想和行动上将学生视为相互学习的对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自尊,有热情,有学习热情,与老师一起创造文化,书写历史。
就教师的观点而言,弗莱雷的思想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尊重学生。弗莱雷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正确认识自己。第一,他们要认识到“人无完人,没有错。”老师和普通人一样,不完美,容易犯错。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这一点,以积极的心态去工作。第二,不要自负,不要有太多的自尊。教师的高度自尊不仅阻碍了他们的谦逊,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被学习者质疑时也容易伤害他们。三是向学生证明自己是现实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权利质疑教学,而教师作为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伙伴,有义务证明自己说的是真的。在这个前提下,老师要理解学生。弗莱雷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文化特征。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有必要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和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尊重学生,承认他们的文化差异,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同时要给学生展示自己的选择过程和依据。
其次,老师不是家长,而应该是学生成长的伙伴。他指出,养孩子不是职业,教书是职业。教学包含明确的任务,在实施中有具体的要求。就激励学生而言,也是有战斗力的。教师应该通过游戏和故事来鼓励学生,帮助他们理解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之间的一致性。教师履行其职责之一的最佳方式是通过实施“基于问题”的教育与学生一起成长。弗莱雷认为,师生关系不是“权威-服从”,而是“平等-相互学习”。在阐述“以问题为基础”的教育思想时,他指出,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是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成为受教育者,学生也是在教的同时被教。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常刚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分析了当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教育的改革实现双方的共同解放,这是社会矛盾双方展开的活动。同伴,也必须言行一致。弗莱雷指出,儿童对老师的言行不一非常敏感;教师抗议管理者对其教学自由的限制,同时又笨拙地限制学习者的自由,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第三,作为文化工作者,教师应该承担起改造社会的责任。开发个人和社会潜力是教师作为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弗莱雷曾明确指出,改造社会不仅是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他强调,追随者必须能够争取公平,为学校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回顾过去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审批、协助、检查和评估,虽然我在练习中一丝不苟、言简意赅,尽管我对学生要求严格,但教学效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以902班为例。虽然资优人数在平行班中位居前列,但高二的学生数量极其严重,低分学生数量接近高分,中班学生太少。所以平均分与平均年龄分相差甚远。到底是什么原因?我想不通。看了《被压迫者教育学》,反思我的课,我最喜欢的“听话”学生,我的课程内容设计,有很多问题。92班的资优学生数量接近实验班。成功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一直坚持给学生自学时间,保证学生先自主学习,通过自学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解决问题。第二,我摒弃了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育,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来开展教学活动。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上课的,他们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独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他们的交流节目很有创意,文笔也很有思想。批改作业是一种享受,可以说是和学生愉快的交流过程。然而,由于资优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抢占教育机会和资源,一些学困生很难跟上,他们只是课堂上的一个观众和听众。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我对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不够,对他们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够,对他们在课堂上的幸福指数关注不够。学困生各班的学习任务没有得到很好的分层落实,导致学生越来越差。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克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关爱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习困难的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我应该多学习,多阅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