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2-04-25 21:57:01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祭祀、娱乐、保健等各种民俗活动。都是来源于驱毒避邪的季节性习俗,主要包括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种植艾草,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赛龙舟,消除五毒等等。现在,边肖将告诉你关于端午节的传说!
会后会议
人物纪念馆
由于近代以前缺乏历史考证,有许多牵强附会的渊源,又由于一些历史人物恰好与那个日期有关联,于是产生了“纪念说”,其中以屈原的纪念说影响最为广泛。现代历史学家一再指出纪念屈原的错误,因为端午节在屈原的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综合汉魏时期的文献可以看出,汉朝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充满了浪漫和激情,保持了南楚的原生楚文化,而楚文化的著名继承者屈原对汉魏前的端午节活动却只字未提,以至于很多学者认为端午节与屈原无关。
历史是舞者留给后人的爱恨记录的纪念品。而强调理性和爱恨情仇的“汉魏文人”显然对忘恩负义、独霸天下的越王勾践和恨之入骨,将怜悯之心转向直言敢谏的伍子胥、介子推、东汉苍梧太林,于是汉魏以后便将节日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在今天的吴(浙江一带),有在五月五日(“北”)迎接伍子胥的习俗,而在金,有记住介子推(“曹勤”)的说法。
当历史的长河流入东晋,经过战争洗礼的学者于谦在《惠济殿录》中记录了浙江人5月5日纪念曹娥的习俗。善良的庶民们把他们的同情献给了孝顺的女儿曹娥。
后世会议中的“历史人物纪念论”主要有四种:
纪念屈原
据《屈原贾生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时楚怀王大臣。
相传屈原主张赋贤、富庶,并力劝美国与秦国作战,遭到贵族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贪财被罢官,被赶出京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离骚》、《田文》、《九歌》等忧国忧民的诗歌,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痛不已。然而,他不忍心抛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他写完巨著《怀沙》后,纵身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立即划船去救,一路到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遗体。那时候是下雨天,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里。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圣医屈时,又冒雨出门,冲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表达他们的悲痛,人们在河上划船,然后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人们怕河里的鱼吃了他的尸体,就纷纷回家取饭团扔到河里,以免鱼虾糟蹋了屈原的尸体,这后来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据文献记载,屈原最早与端午联系在一起是在南北朝时,由南朝梁吴郡提出的。此时,屈原已经去世750多年了。从唐代欧阳询抄的佚文(东汉末年应劭所作)中可以看出,在徐东汉陵帝还在身后400多年的时候,端午节的民俗中就已经有了屈原的影子。然而,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肺腑的诗篇却深入人心。所以人们“惜而悼之,言其言于世,传其言也”。因此,屈原纪念馆的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人把赛龙舟和端午节吃粽子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伍子胥追悼说
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的端午节第二个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士,楚人,父兄,都被楚王杀了。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前往吴国帮助吴国伐楚,并在第五次世界大战中进入了楚国的都城应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下,为其报仇。吴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涨,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子胥建议彻底消灭岳,夫差不听。武大宰受岳贿赂,污蔑伍子胥,夫差信以为真,给了子胥一剑,子胥死了。忠义至死的伍子胥临死前对邻居说:“我死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东门上,看着越军进城灭吴。”他自杀身亡。夫差听了大怒,于五月五日把子胥的尸体装在皮囊里投入江中。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纪念女儿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公元23年-220年)孝顺的女儿曹娥救了她的父亲并投河自尽。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但他好几天没有看到她的尸体。那时,曹娥只有十四岁,她日夜在河边哭泣。过了十七天,我也在五月五日投河自尽,五天后把父亲的尸体捞出来。这个故事作为神话流传下来,后传到县衙总督那里,骑士团把它做成纪念碑,供弟子韩丹春讴歌。
小草娥的墓在今天的浙江绍兴。后来,曹娥碑是晋王李傕写的。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后人修建了曹娥庙,曹娥就在这里投河自尽。她居住的村庄被重新命名为曹娥镇,曹娥为她父亲而死的地方被命名为曹娥河。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孝顺女儿曹娥的日子。
记忆介子理论
据东汉蔡邕《曹勤》记载,端午节是纪念先贤介子推的节日。
相关传说
邪恶禁忌理论
在汉代,人们认为五月五日是坏月、坏日,有“不生五月”的习俗,即五月五日出生的婴儿不能由男女抚养。一旦养大,公的会害父,母的会害母。甚至有一些说法,比如“五月到了官职,就再也不动了”、“五月盖房子,就秃顶了”。这种习俗最迟从战国时期开始流行,一直流行到汉代。这一习俗在崇的《论衡》、应劭的《风俗通》和后汉都有记载。
5月5日是月中的辟邪日,目的是消除瘟疫、驱邪、求吉祥,于是就有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端午节。
夏之说
黄石先生是第一个夏至的倡导者。1963年,他在《端午礼仪史》(香港秦兴出版社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起源于古代,三代汇成川江,秦汉扩成江河,唐宋吸纳百川,形成湖海。从端午节开始,在夏至这一天了解了这个世界之后,几百个学者谈论它,从更广阔的角度研究它。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另一篇《端午节起源论》(文史知识,1983年第5期)中,认为端午节来源于夏商周夏至,提出“斗草”“采药”与屈原无关。刘德谦在《端午节起源的另一种说法》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了三个主要原因:
权威著作《荆楚隋史集》没有提到五月初五吃粽子的节日习俗,而是写了夏至节吃粽子。至于人种,隋代杜太清写的《玉烛集》把它列入夏至这一天的娱乐活动,说明不一定是为了打捞投江的大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如“踩百草”、“斗百草”、“收杂药”,都与屈原无关。
《风之年·华》对端午节的第一种解释是:“太阳离开正阳,即端午节在仲夏,故端午节亦可称为仲夏节。因此,端午节最早的起源应该是夏至。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先生于20xx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了自己新的研究观点,补充说端午节是夏至。
源自兰花浴理论
据《礼记》记载,端午节起源于周朝的兰花浴。古人五月采兰草,流行泡兰草汤排毒。《大戴李霁霞郑潇》:“五月...梅煮为豆果,兰存为浴。”屈原《九歌·云》:“浴兰汤香,华服似英。”南朝梁人写《荆楚纪年》说:“五月五日,称为浴兰节。”这一习俗流传到唐宋时期,又被称为端午沐浴兰月。
出自勾践的练水军论。
到了宋代,高成发表了《物的起源》,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天天操练水军。《事本原》引《越帝传》曰:“竞始越王勾践,今龙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