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2-04-20 04:03:01
四川旅游学校黄龙溪校区,图片和师资介绍
四川旅游学校概况:
四川旅游学校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旅游专业学院,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直属公办学校,中国西部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旅游岗位培训中心,四川省旅游职业技能鉴定所。学校有人民南路校区和双流黄龙溪校区两个校区,规划校园面积534.5亩,其中已建成334.5亩,校舍面积近8万平方米。建校30年来,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企业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先后向四川省乃至全国输送旅游专业毕业生3万余名,培养旅游专业人才5万余名。他们在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院校、旅游管理部门等不同岗位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成为四川省旅游业的中坚力量。
四川旅游学校教师:
四川旅游学校拥有一支精干、作风优良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共有136所院校,其中全额拨款106所,自收自支30所。实际有员工12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0人,管理人员11人。中高级职称27人,中级职称37人,初级职称44人,6级管理岗位1人,7级5人,8级2人,9级1人,10级2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其中硕士生导师1人,教授3人,副教授(高级讲师)29人,博士1人。
四川旅游学校设施:
四川旅游学校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作为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基本能力的重要举措,坚持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和经济性原则,统筹规划,分类实施。
2020年,四川旅游学校将围绕重点专业建设,以“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四位一体为目标,有效整合资源,加大资源共享,使实训基地的职场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不断增强服务教学和社会的内在动力和能力。
四川旅游学校学生课程研究:
学校应当加强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重视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操作技能和身体素质。2020年毕业考试,学历合格84.6%,专业技能合格89.2%,体能测评合格85%,毕业率合格82%。
四川旅游学校资助:
四川省旅游学校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免学费和奖学金申报发放的相关文件,规范申报发放流程,确保国家资助的免学费和奖学金政策在各地落实不偏差。
四川旅游学校课程建设;
四川旅游学校组织全体教师积极探索课程体系改革的新实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和课程标准。按照“人才培养满足人的需求、专业对接行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的基本原则,形成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实践课各占三分之一的课程结构。将国家资格考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标准纳入专业课程体系。2020年,学生专业技能合格率89.2%,“双证融合”贯穿教学全过程,职业资格证书356个,毕业生“双证率”42%。
四川旅游学校实训基地:
四川省旅游学校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为宗旨,以培养技能型、合格型人才为目标,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推进产教融合,加强协同育人,取得丰硕成果。
第一,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导向”的原则。全校旅游三个专业探索“2+1”、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式培养,加强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建联合实训基地,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有效满足行业企业需求。高星级酒店运营管理专业与城市名人集团合作,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联合开设“名人班”,构建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教育体系。旅游和管理专业与成都乐心投资有限公司和成都欢乐谷合作。深入探索校企合作模式,联合创办“天翔班”,建立工学交替“三递进”培养模式,即实习、顶岗实习、顶岗实习,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熟悉岗位和行业,就业有保障。
中国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与四川永民集团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在合作过程中,将全面推行项目教学法,校企根据市场需求联合办学,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企业优势,资源共享,责权利共享。教学内容实现了“课堂与厨房、学生与徒弟、老师与师傅”的有机统一,有效提高了烹饪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设计专业与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四川汉安夏布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中国夏布绘画研究院和中国书画夏布R&D中心。他们致力于中国书画夏布的创作和夏布延伸产品的研究。他们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p#分页标题#e#二是实施“服务业”战略规划。学校与四姑娘山景区、襄城县旅游局、雅安市旅发委、芦山县旅游局、彭州市大坪村邓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培养兼具旅游管理和服务技能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四川省旅游学校培训中心还根据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选派高水平教师和企业家授课,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以缩短其就业适应期,提高其综合素质。目前,已成功举办景区服务与管理、讲解员培训、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五届,300多名优秀学员活跃在市县区基层旅游领域。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基础、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优良的工作作风而著称,成为推动四川省旅游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