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求艺 高考

中国有多少大学

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2-12-07 04:43:16

中国有多少大学

2022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高等教育在学4002万人。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比上年增加20所;高职(专科)院校1423所,比上年增加5所。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比上年增加25所,增长0.94%。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比上年增加20所;高职(专科)院校1423所,比上年增加5所。

全国共有成人高等学校268所,比上年减少9所;研究生培养机构828个,其中,普通高等学校593个,科研机构235个。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1260人,其中,本科院校15179人,高职(专科)院校7776人。

民办教育:

民办高等学校757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校1所),比上年增加7所。普通本专科招生219.69万人,比上年增加35.75万人,增长19.43%;在校生708.83万人,比上年增加59.23万人,增长9.12%。硕士研究生招生876人,在学1865人。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政府网 - 最新全国高校名单一键查!报志愿必备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www.peixunla.com

全国普通高校名单

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72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成人高等学校265所。


                             

序号    学校名称    学校标识码    主管部门    所在地    办学层次    备注

北京市(92所)

1    北京大学    4111010001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2    中国人民大学    4111010002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3    清华大学    4111010003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4    北京交通大学    4111010004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5    北京工业大学    4111010005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111010006    工业和信息化部    北京市    本科     

7    北京理工大学    4111010007    工业和信息化部    北京市    本科     

8    北京科技大学    4111010008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9    北方工业大学    4111010009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10    北京化工大学    4111010010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11    北京工商大学    4111010011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12    北京服装学院    4111010012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13    北京邮电大学    4111010013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14    北京印刷学院    4111010015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15    北京建筑大学    4111010016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16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4111010017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17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4111010018    中央办公厅    北京市    本科     

18    中国农业大学    4111010019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19    北京农学院    4111010020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20    北京林业大学    4111010022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21    北京协和医学院    411101002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    本科     

22    首都医科大学    4111010025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23    北京中医药大学    4111010026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24    北京师范大学    4111010027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25    首都师范大学    4111010028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26    首都体育学院    4111010029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27    北京外国语大学    4111010030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28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4111010031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29    北京语言大学    4111010032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30    中国传媒大学    4111010033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31    中央财经大学    4111010034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3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4111010036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33    北京物资学院    4111010037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3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4111010038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35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    4111010039    应急管理部    北京市    本科     

36    外交学院    4111010040    外交部    北京市    本科     

37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4111010041    公安部    北京市    本科     

38    国际关系学院    4111010042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39    北京体育大学    4111010043    国家体育总局    北京市    本科     

40    中央音乐学院    4111010045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41    中国音乐学院    4111010046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42    中央美术学院    4111010047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43    中央戏剧学院    4111010048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44    中国戏曲学院    4111010049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45    北京电影学院    4111010050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46    北京舞蹈学院    4111010051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47    中央民族大学    4111010052    国家民委    北京市    本科     

48    中国政法大学    4111010053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49    华北电力大学    4111010054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50    中华女子学院    4111011149    中华妇女联合会    北京市    本科     

5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4111011232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5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4111011413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5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4111011414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5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111011415    教育部    北京市    本科     

55    北京联合大学    4111011417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56    北京城市学院    4111011418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本科    民办

57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4111011625    共青团中央    北京市    本科     

58    首钢工学院    4111011831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59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4111012453    中华全国总工会    北京市    本科     

60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4111013629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本科    民办

61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4111013630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本科    民办

62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4111013901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本科    民办

63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4111013904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本科    民办

64    北京警察学院    4111014019    北京市    北京市    本科     

65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    4111014201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本科    民办

66    中国科学院大学    4111014430    中国科学院    北京市    本科     

67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4111014596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市    本科     

68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4111010853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69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4111010857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70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4111010858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71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4111011090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72    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4111011092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73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4111011626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74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4111012448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75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4111012451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76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4111012561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77    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4111012564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专科    民办

78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    4111012565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专科    民办

79    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4111012566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专科    民办

80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4111012567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81    北京汇佳职业学院    4111012568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专科    民办

82    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    4111012733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专科    民办

83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    4111013703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专科    民办

84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    4111013728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专科    民办

85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4111014073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86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4111014075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87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4111014139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88    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    4111014140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专科    民办

89    北京体育职业学院    4111014215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90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4111014279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91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4111014395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92    北京网络职业学院    4111014588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专科    民办

天津市(56所)

93    南开大学    4112010055    教育部    天津市    本科     

94    天津大学    4112010056    教育部    天津市    本科     

95    天津科技大学    4112010057    天津市    天津市    本科     

96    天津工业大学    4112010058    天津市    天津市    本科     

97    中国民航大学    4112010059    交通运输部(中国民用航空局)    天津市    本科     

98    天津理工大学    4112010060    天津市    天津市    本科     

99    天津农学院    4112010061    天津市    天津市    本科     

100    天津医科大学    4112010062    天津市    天津市    本科     

101    天津中医药大学    4112010063    天津市    天津市    本科     

102    天津师范大学    4112010065    天津市    天津市    本科     

103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4112010066    天津市    天津市    本科     

104    天津外国语大学    4112010068    天津市    天津市    本科     

105    天津商业大学    4112010069    天津市    天津市    本科     

106    天津财经大学    4112010070    天津市    天津市    本科     

107    天津体育学院    4112010071    天津市    天津市    本科     

108    天津音乐学院    4112010072    天津市    天津市    本科     

109    天津美术学院    4112010073    天津市    天津市    本科     

110    天津城建大学    4112010792    天津市    天津市    本科     

111    天津天狮学院    4112010859    天津市教委    天津市    本科    民办

112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4112012105    天津市    天津市    本科     

113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4112013658    天津市教委    天津市    本科    民办

114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    4112013659    天津市教委    天津市    本科    民办   等


                             

大学是一种功能独特的社会组织,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文化传承、科学研究、服务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学术机构。它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还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学文化。

中国都有哪些大学

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1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56所(本科1270所、专科1486所),成人高等学校256所。

1、北京大学

2、清华大学

3、复旦大学

4、浙江大学

5、南京大学

6、上海交通大学

7、华中科技大学

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9、中国人民大学

10、天津大学

11、武汉大学

12、南开大学

13、山东大学

14、中山大学

15、西安交通大学

16、哈尔滨工业大学

17、东南大学

18、四川大学

19、吉林大学

20、同济大学

2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2、北京师范大学

23、厦门大学

24、西北工业大学

25、中南大学

26、东北大学

27、大连理工大学

28、湖南大学

29、华南理工大学

30、北京理工大学

31、兰州大学

32、华东师范大学

33、中国农业大学

34、电子科技大学

35、重庆大学

36、华中农业大学

37、河海大学

38、南京农业大学

39、华中师范大学

40、郑州大学

41、中国海洋大学

4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43、北京科技大学

44、南京理工大学

45、北京交通大学

46、华东理工大学

47、北京邮电大学

48、合肥工业大学

49、南昌大学

50、北京协和医学院

5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2、武汉理工大学

53、西南交通大学

54、暨南大学

55、西南大学

5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7、东华大学

58、西北大学

5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60、苏州大学

61、中国政法大学

62、北京化工大学

63、昆明理工大学

64、南京师范大学

65、上海财经大学

66、湖南师范大学

67、中国传媒大学

68、云南大学

69、上海大学

70、哈尔滨工程大学

71、福州大学

72、河南大学

73、华南农业大学

74、东北师范大学

75、北京工业大学

7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77、华南师范大学

78、宁波大学

79、燕山大学

8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81、太原理工大学

82、上海理工大学

83、中国矿业大学

84、陕西师范大学

85、江南大学

86、首都师范大学

87、浙江工业大学

88、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89、北京中医药大学

90、浙江师范大学

91、河北大学

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93、扬州大学

94、北京外国语大学

95、江苏大学

96、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97、辽宁大学

98、中央民族大学

99、山西大学

100、南京工业大学

101、南方医科大学

102、齐鲁工业大学

103、广东工业大学

104、河南科技大学

105、山东师范大学

106、河北工业大学

107、成都理工大学

108、武汉科技大学

109、福建农林大学

110、天津师范大学

111、西南财经大学

112、首都医科大学

113、哈尔滨医科大学

114、福建师范大学

115、河南师范大学

116、深圳大学

117、江西师范大学

118、中央财经大学

119、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20、北京林业大学

121、东北财经大学

122、长安大学

123、江西财经大学

124、上海中医药大学

125、南方科技大学

126、西南政法大学

127、东北林业大学

128、安徽大学

129、黑龙江大学

130、湘潭大学

131、四川农业大学

132、上海师范大学

133、天津工业大学

134、东北农业大学

135、湖南农业大学

136、上海外国语大学

137、南京林业大学

138、天津医科大学

139、山东农业大学

140、广西大学

141、广州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统计数据。

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1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56所(本科1270所、专科1486所),成人高等学校256所。本名单未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高等学校。

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高等教育在学4002万人。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比上年增加20所;高职(专科)院校1423所,比上年增加5所。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比上年增加25所,增长0.94%。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比上年增加20所;高职(专科)院校1423所,比上年增加5所。

全国共有成人高等学校268所,比上年减少9所;研究生培养机构828个,其中,普通高等学校593个,科研机构235个。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1260人,其中,本科院校15179人,高职(专科)院校7776人。

民办教育:

民办高等学校757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校1所),比上年增加7所。普通本专科招生219.69万人,比上年增加35.75万人,增长19.43%;在校生708.83万人,比上年增加59.23万人,增长9.12%。硕士研究生招生876人,在学1865人。

教育部发布全国高校最新名单

6月17日,教育部正式发布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1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59所,含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专科)院校1489所;成人高等学校254所。该名单未包含港澳台地区高等学校。如下:

序号    学校名称    主管部门    所在地    备注

1    北京大学    教育部    北京市    公办

2    中国人民大学    教育部    北京市    公办

3    清华大学    教育部    北京市    公办

4    北京交通大学    教育部    北京市    公办

5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市    北京市    公办

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北京市    公办

7    北京理工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北京市    公办

8    北京科技大学    教育部    北京市    公办

9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市    北京市    公办

10    北京化工大学    教育部    北京市    公办

11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市    北京市    公办

12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市    北京市    公办

13    北京邮电大学    教育部    北京市    公办

14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市    北京市    公办

15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市    北京市    公办

16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市    北京市    公办

17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中央办公厅    北京市    公办

18    中国农业大学    教育部    北京市    公办

19    北京农学院    北京市    北京市    公办

20    北京林业大学    教育部    北京市    公办

21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    公办

22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市    北京市    公办

23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育部    北京市    公办

24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部    北京市    公办

25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市    北京市    公办

26    首都体育学院    北京市    北京市    公办

27    北京外国语大学    教育部    北京市    公办

28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市    北京市    公办

29    北京语言大学    教育部    北京市    公办

30    中国传媒大学    教育部    北京市    公办

31    中央财经大学    教育部    北京市    公办

3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教育部    北京市    公办

33    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市    北京市    公办

3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    北京市    公办

35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    应急管理部    北京市    公办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北京大学

2021中国一共有多少大学?

截至2021年9月30日,中国一共有3012所大学。

10月25日,教育部发布2021年度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1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56所(本科1270所、专科1486所),成人高等学校256所。记者了解到,该名单未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高等学校。

我国知名大学:

1、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基地之一。

2、清华大学

简称“清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为九校联盟(C9)、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3、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人大”,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211工程”、“985工程”。

4、复旦大

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

目前,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确立了27个“双一流”建设学科,是一所世界知名、国内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高等学校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_2022年各省高校数量

教育 部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12所,那么你知道你自己省份的高校都有哪些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全国高等学校名单_2022年各省高校数量。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普通高等学校2756所(本科1270所、专科1486所),成人高等学校256所。

注:本名单未包含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高等学校。

各省高校数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

高考选报志愿“十步曲”

第一步:掌握依据

1.要作好“四个”准备——认识职业、专业、学校和招生政策的准备。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高中在读生,正如本书前面已经谈到的,要提早做好“ 职业规划 ”,越早越好,边学习、边浏览和掌握这方面的资料,到高中 毕业 报考时,自然水到渠成。随着素质教育实施的正常化,规模化,高中学生对这一择业准备工作,是会越做越到位的。

2.对于当年的招生政策、录取办法和时间安排,要对招生主管部门、招生的主流媒体,从教育部、省级招办到地、县招办,从宏观到微观,重点了解招生政策新规定、新要求、新亮点、新变化。这“三个新”,主要见于以下媒介:《中国教育报》的《招生与考试就业》(周刊)、《高校招生》杂志、省市自治区招办主办的招生考试报刊及《高考指南》、《志愿指导》、《高校招生章程》等资料,这些媒介具有权威性、参考性、适用性和指导性,是考生必须浏览的报刊、资料。

3.对口阅读省级招办当年编发的《招生学校及专业计划目录》,从总目录到内容,重点掌握与自我相关的文科,或理科,或艺术、或体育及其单独招生录取的招生专业计划目录,做到四个重点掌握——本、专科结构、批次结构、专业(点)结构、计划招生名额结构。

这一步走稳了,做扎实了,就为自我选填志愿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二步:找准位置

1.估分填报志愿的考生,如何找准位置——可能被录取的是哪个批次呢?由于录取是根据考生志愿,以高考总分排序投档(艺术、体育考生除外),所以考生自我估分要准,有效的作法分五步进行:①在读期间,德智体美及考试成绩在班、在校所处的上、中、下的位置;②高考后对照高考答案及评分参考标准评估出的总分及单科分的得分状况,有无可享受的政策降分;③参照与掌握近三年,各批次划定 分数线 的年平均分;④参照当年高考试题难易度的变化是升,是降,还是平稳状态的情况;⑤参照当年各批次高校招生计划数的变化是增,是减,还是相对于去年持平的情况。这五个方面即是影响和确定自我本、专科各批次所处位置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反复斟酌,所定位置就比较到位。

2.“知分”(含“三知”)填报志愿的考生,定位如何准确呢?由于“三知”考生填报志愿,是在知自我总分和科分,知各批录取的控制分数线,又知大分段(10分)的人数和累计数,如四川公布分数段、各批最低录取控分线及各分数段人数的一览表(见下表),让考生自我估量,自主选择,填报高校及专业志愿。在这种情况下,考生自我确定学校及专业的定位。影响这种定位的因素主要有:①学校及专业近三年录取新生的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以及自我有无享受的政策降分;②省内、外院校及专业(点),招生计划的结构状况;③省内、外院校地域分布的情况,是中心城市,还是省会城市所在地以外的城市;④学校的类型——科研型、综合型、专业型和职业技术型;⑤专业的类别,及学校开设专业的学科门类等。⑥你所在分数段以上人数,减去上一批或上几批己录取人数,对照你所在批次招生计划人数,便可知你所处位置。掌握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合自我实力,方可找到自我被录取的大体位置。

第三步:确定学科专业门类

根据自已的 兴趣 爱好 和志向确定选报的学科专业门类(也可以找专业人士通过计算机测试确定自己的专业倾向与方向)。

这一步在确定学科门类及专业志愿时由于专业=职业的观念确立,在选报专业时,首先要了解教育部关于本科、高职高专学科门类的分类,各类二级学科(分类)及其下分设的专业,还要看高职高专是否文理兼收;其次对自我的特长、爱好、兴趣等心理特征作出理性和准确的评估,确定其主攻的学科门类及专业方向;第三,当自我特长不十分明显时,要据自我平时学习成绩,高考各科成绩的高低状况,择其科分高的学科而确定相关专业;第四,学科门类的选择不能太多、太杂,专业的学科门类最多不过三,如主学教育类,可兼学 其它 1-2类的相关专业,亦可主学工学类,选报工学类的三级学科专业等等。总的要根据自我平时的爱好兴趣和特长以及高考单科成绩,扬长避短而定学科门类及专业方向。

第四步:确定第一学校志愿和专业

在网上异地远程录取的情况下,学校和专业的第一志愿十分重要,第一志愿要稳扎稳打。在没有其他异常情况的前提下,有三个条件要到位:

①自我总分≥近三年该高校在省(市自治区)录取的平均分;

②相关科目成绩≥学校要求;

③身体条件不受学校及专业限制。若有异常情况,如当年的高考试题过难、过易,分数段人数分布结构发生变化,则需据各批计划数和分段人数作统计分析,综合评估调整,理性定位。

第五步:拉开梯度选报第二志愿

拉开梯度选报第二志愿(或多个平行志愿)

影响学校“梯度”的高低因素前面已作过分析,可供参考。当你第一学校志愿定位之后,为给第二志愿形成梯度,一般来说有如下因素可以判断:

①地处西部边远地市的院校;

②在中心城市以外的学校;

③招生量大在千人以上的省内院校,特别是在省内省城以外的院校;

④在同批次中的成人高校、民办高校或不在中心城市的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以及新办院校等学校。

为增加被录取机遇,必须做到两点:

①采取争、保、守策略,考生所在批次的上一批次和下一批次都要填报志愿,达到一争取、二保住、三守住被录取机会的目的;

②每个批次学校及专业志愿都要填报等,以增加被高校挑选录取的机率。

第六步:填写志愿草表或草案

征求班主任老师和中学负责升学志愿指导工作的校领导的意见,作面对面的个体微观指导。因为他们在校与同学朝夕相处,对你德智体美及兴趣爱好,心理特征最为了解。

第七步:兼听则明当改则改

根据学校、老师或专家指导意见,综合分析,兼听则明,量体裁衣,修改志愿表。修改后的草表,还可要再次征求他们意见,防止志愿集中“扎堆”和志愿的“内倾”、“外倾”,影响志愿失误。

第八步:准确填写正规《志愿表卡》

此时要特别注意把学校及专业名称、学校代码、专业代码填涂正确,做到反复校对,万无一失。有时一个代码填涂错误,在微机操控录取中就可能给自己带来很大麻烦,甚至遗恨终生。

第九步:考生要重视高职高专的填报

有些省(市自治区)规定按本科、专科层次,分两次填报志愿,在认真思考第一次志愿填报时,也要认真准备好第二次填报志愿的各批准备工作,做到一次初步到位、二次确认到位,这样才有备无患。(有些省市区将高职高专安排在本科志愿填报之后第二次填报志愿,这是从高职高专职业技术特殊性,计划数量多,招生人数多,录取分数的降幅大的实际情况,关心和维护考生自主选报高校及专业志愿的权益而作出的举措。以四川为例,第二次填报高职高专志愿时,将高职高专分两批划线,分两批组织录取。考生志愿亦是分两个批次填报。至于填报志愿的步骤前面已经讲到,可作参考。在这一步填报志愿中特别要注意的有三个问题:

①由于投档、调档以学校志愿顺序进行,故一志愿显得特别重要,必须准确定位;

②高职高专一、二批录取时,有本科院校专科、部委属专业性专科、独立设置学院专科、成人高职高专、民办院校专科独立设置院校、专科等类之分,要统筹兼顾,量力填报;

③作为只上高职高专线的考生,要珍惜被选录机遇,志愿填表时,无论学校志愿和专业志愿,都要注意:一志愿要特别重视,二志愿不能轻视,其它志愿不忽视。要把学校及专业志愿填满,梯度恰当,供学校挑选。

第十步:重视征集志愿

有些省(市、自治区)在公布各批高校录取工作时间安排的同时,公布了每批录取批结束后,还要赓即公布该批生源不足,尚未录取满额的院校及专业重新征集志愿时间。这对考生来说,又多增加了一次被录取的机会,务必珍惜。由于征集志愿时间短,一般通过电话或网络进行,为此,考生应据录取批次定位情况,适时与当地招办保持联系,要保证在志愿表(卡)上所留联系电话的畅通。适时填写补录的征集志愿表。千万不要错过征集补填志愿的时间。

志愿填报,是件严肃的事情。家长、中学、高校与考生各方都应正确对待。高校与考生是权利和责任的互动关系,相互信任尊重的关系。在指导志愿问题上,应提倡,家长、中学、高校要当好参谋,作好指导,经过考生的思考,由考生自己选择决定。就考生年龄而言一般都已18、19岁了,进入了成人阶段,有其知情权,也有决定志愿的自主权。老师代劳,父母代劳,弄不好,考生会埋怨一辈子的。这种教训常常听见。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_2022年各省高校数量相关 文章 :

★ 2022全国211大学排名名单一览表

★ 2022年中国大学排名200强

★ 2022全国各地211大学排名

★ 2022全国985大学排名名单一览表最新

★ 2022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 2022年全国大学排名(前50)

★ 2022年双一流大学名单大全

★ 2022双一流a类大学名单最新

★ 2022全国39所985大学名单排名汇总

★ 2022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

温馨提示:
本文【中国有多少大学】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5 牛求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