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2-12-06 18:00:07
湖北大学有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编辑出版学、法语、葡萄牙语、日语、英语等专业,以下是具体名单一览表,供大家参考,由于专业设置可能会变动,正式填报时需要以学校最新公布的数据为准。
1931年,学校前身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此后迭经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教育学院、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和武汉师范学院等时期。1984年8月,更名改制为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王牌专业:
1、材料化学,等级:国家级
2、法学,等级:国家级
3、行政管理,等级:国家级
4、计算机科技与技术,等级:国家级
5、历史学,等级:国家级
6、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级:国家级
7、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级:国家级
8、数字媒体艺术,等级:国家级
9、地理科学,等级:国家级
10、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级:省级
11、化学生物学,等级:省级
12、市场营销,等级:省级
13、药学,等级:省级
14、翻译,等级:省级
15、汉语国际教育,等级:省级
16、广告学,等级:省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湖北大学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www.peixunla.com湖北大学专业排名如下:
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生物科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新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
学校介绍:
学校有武昌主校区、汉口校区、阳逻校区等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
有23个学科性学院,本科专业87个,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1.9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9500余人,现有教师1500余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自考大学本科专业
湖北大学自考大学本科专业包含中国语言文学、旅游管理专业、秘书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体育教学、中国语言文学文化教育、秘书学、社会经济学等,考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自考报考条件
1、凡具备省内宣布户籍的中国公民,不会受到年纪、岗位、文凭的限定,都可就近原则报名并报考。省外在我省学习工作工作的人员,也可以就近原则参加考试。
2、经国家教育部宣布准许或备案的各种高等院校的专科学生,可申请报考本科自考(独立本科)。
3、考生大专(基本科段)、本科自考(独立本科)可以同时兼报,但领到本科毕业证前必须要先获得专科学历证书。
4、实践培训阶段考评、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大学毕业考评等,须按照规定在所学专业涉及到实践教学技能考试所有验收合格后才可以报考。
5、倡导在职员工依照学用一致、理论结合实践原则挑选报考技术专业。对于某些领域性很强专业的(如公安管理、医学专业等)将依据专业课考试规划的规定限定报考目标。
学籍查询范畴:国家认可的各种高等教育在籍学生的学籍注册信息(没有自考),及其2001年至今的个人档案(已离开学校学生们在读阶段的学籍注册信息)。学籍查询服务项目仅发放给学生本人,需实名认证进入后学信档案应用。
学历证书查询范畴:2001年至今国家认可的各种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申请注册信息(含学历证明书)。包含硕士研究生、一般大专本科、成年人大专本科(申请注册进展)、网络远程教育(申请注册进展)、国家开放大学、高等教育自考考试(申请注册进展)及其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申请注册进展)等。实名认证进入后学信档案可以试着关联自己1991年-2000年的学历证书电子申请注册信息。
全国各地自学考试时间一般如下所示:自考每一年设立4次(各地考试次数由省级考办确定),考试报名时间分别是1月、4月、7月和10月,自2015年起很多地区已经将测试频次调整至4月和10月2次,具体情况可以咨询所在城市自考办。报考之时,首先查询当初自身所属省份都什么时间考什么课程内容,来决定要自己报考的学科。考生可参考各省市的考试计划,考生结合工作实际状况选专业。
湖北大学的金融专业在全国都是比较好的专业。因此湖北大学金融专硕是一个很好的读研选择。
湖北大学商学院拥有世界经济、国际贸易、旅游管理、企业管理、金融学、土地资源管理6个硕士点。
湖北大学开设国际贸易、金融学、经济学、旅游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市场营销、工程管理10个本科专业,其中世界经济为省级重点学科,旅游发展与规划为省级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湖北大学有专任教师1500人,其中正、副教授928人,146名教师具有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653名教师具有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734名教师具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
学校有国家、部委人才41人次,湖北省“百人计划”及“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126人次,“湖北省教学名师”8人,36人享受国务院、湖北省和武汉市政府特殊津贴,27人获批国家和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