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那点事儿
聊聊考试那点事儿,进行考情介绍及备考指导
发布时间: 2025-04-08 06:58:46
“出樊笼”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主要表达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诉求。该意象主要有以下三种典型用法:
陶渊明《归园田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开创性将仕途比作"樊笼",其"樊笼"特指东晋腐败官场。他41岁辞去彭泽县令时所作此诗,通过"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比喻,揭示十三年的仕宦生涯如同笼中困兽。这种"官场-自然"的二元对立,成为后世文人表达归隐思想的经典模板。
吴礼之《瑞鹤仙》"跳出樊笼"突破陶渊明的具体指向,将樊笼抽象为世俗功名的束缚,提出"有限光阴"与"无穷天地"的哲学思考
喻良能"何当出樊笼"(《游鹿田三洞》)以洞天福地的石门、苔径象征现实桎梏,展现对永恒自由的向往
赵长卿"如何即是出樊笼"(《临江仙》)通过笙妓修道的情节,探讨精神超脱的可能性
从晋到宋,"樊笼"的指涉发生三次跃迁:
物质层面(陶渊明的具体官职)
社会层面(吴礼之的功名批判)
精神层面(赵长卿的心性解脱)
注:现代使用该意象时,需注意陶渊明原典中的"守拙归田"包含农耕文明底色,与当代语境存在差异。可参考宋代词人的抽象化处理方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