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密码
专注趣味科普人文百科
发布时间: 2025-04-08 05:29:34
古典诗词中"雾"与"月"的意象组合常见以下三种表达范式:
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以"失""迷"二字构成互文,雾月交融中展现迷离意境。杨万里《宿长林》
"雾月撩人白,风灯恼客青"
通过颜色对比(白雾青灯),强化月光穿透雾气的视觉层次。范仲淹《苏幕遮》
"雾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水色两相和"
描写雾消后月光朗照、天水一色的空明景象。郑巢《楚城秋夕》
"寒江浸雾月,晓角满城霜"
"浸"字暗示雾气渐淡,月影渐清的过程。晏几道《采桑子》
"雾中月,花中影"
用短句并置形成蒙太奇效果,突出虚实相生的意境。佚名诗作
"薄雾晓残月,怎奈月下许酒无人酌"
通过"残月"与"薄雾"的弱光叠加,渲染孤寂氛围。这些诗句中,"雾"与"月"的互动关系实为诗人情感的外化:或喻人生迷茫(如秦观),或抒澄明心境(如范仲淹),或表孤寂惆怅(如晏几道)。需注意"雾月"在晨昏不同时段的意象差异——晨雾多配残月(清冷),夜雾常伴满月(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