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说教育
分享教育动态,关注孩子成长
发布时间: 2025-04-08 04:39:40
“自矜”作为汉语词汇,并非特指某一朝代,而是贯穿中国多个历史时期的语言现象。其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并在后世文献中持续沿用。以下是具体分析:
春秋战国
核心出处为《老子》第二十二章(约公元前6世纪):“不自矜,故长”,体现道家反对自傲的思想。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战国魏惠王“自矜”招致齐秦攻伐,反映该词的政治批判性。
汉代发展
《淮南子》以夏禹“不自矜”为典范。
《汉书》批评项羽“自矜功伐”导致败亡,成为后世典故。
魏晋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用“自矜”批判统治者骄矜误国。
唐宋时期:
李白《与韩荆州书》以“安能自矜”表谦逊。
欧阳修《卖油翁》通过陈尧咨“自矜”讽刺傲慢。
明清文献: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延续该词批判意义。
从先秦至清代,“自矜”始终作为负面品质被批判:
哲学层面:道家强调“不自矜”才能长久(《老子》)。
政治层面:史书多关联统治者骄矜与政权衰败(如项羽、魏惠王)。
结论:该词无朝代专属属性,而是汉语中延续两千余年的文化批判符号,其用例集中体现于先秦典籍与后世史书、文学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