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知识
和大家一起聊聊知识,探讨读书的秘密
发布时间: 2025-04-08 04:05:31
在古汉语中,“衰”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其用法和含义随语境而变化,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读cuī
丧服义:指粗麻制成的毛边丧服,后写作“缞”。《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子墨衰緻”(晋襄公染黑丧服)。
等级递减:如《左传·桓公二年》“皆有等衰”,指按等级递减。
读shuāi
衰落义:表衰退、衰老,如欧阳修《伶官传序》“盛衰之理”。
枯萎义:《乐府诗·长歌行》“焜黄华叶衰”形容草木凋零。
读suō(罕见)
同“蓑”,指蓑衣,如《说文解字》“艸雨衣”。
《论语》:“麻冕,礼也”中的“衰”指丧服。
《回乡偶书》:“鬓毛衰”原读cuī(表疏落),现规范读shuāi(表衰老)。
《石壕吏》:“老妪力虽衰”直接表体力衰弱。
“衰”本为象形字,西周金文像草编蓑衣,后引申出等差、衰退等义。小篆从“衣”部,中部象蓑衣层叠状。
总结:古文中的“衰”需结合音义辨析,丧服、等级用cuī,衰落、衰老用shuāi,蓑衣用suō,常见于经史与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