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求艺 精选问答

落叶在古代怎么说

精选回答

落叶在古代的别称及诗词意象

落叶在古代文学中有多种雅称,常见于诗词歌赋,既描绘自然景象,又寄托情感。以下是主要别称及相关用例:

1. 常见别称

落木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黄庭坚《快阁》:"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木叶

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张耒《风流子》:"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

黄叶

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

木下

范云《别诗》:"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翠减

柳永《八声甘州》:"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2. 其他诗意表达

霜叶:苏轼"霜叶未衰吹未落",指经霜的秋叶。

飘丹:形容红叶纷飞,如"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

凋零:泛指草木凋落,如贾岛"落叶满长安"。

3. 文化内涵

古人常以落叶喻人生飘零,如:

孔绍安《落叶》:"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总结:落叶在古诗中既是自然现象,也是情感载体,通过"落木""木叶"等雅称,传递萧瑟、思乡或生命哲思。

温馨提示:
本答案【落叶在古代怎么说】由作者教育微观察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牛求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5 牛求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