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26日 06:26
1、华罗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
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
2、李四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
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
3、邓稼先: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要给他很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但是,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他回祖国工作的决心。
195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为“两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4、周培源:中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参加美国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海军部成立了海军军工试验站,并希望周培源到该站工作,待遇甚优。
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带着妻儿离开美国回到了自己祖国的怀抱。
5、钱三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钱三强,1937年赴法国留学研究原子理论,被小居里夫妇认为他是最优秀的科研人员。
1948年,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提出回国,导师和同事们都再三劝说、挽留。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有一批高学历人才出国深造,由于当时是个动乱的年代,他们在学成之后很多人都选择了留在国外生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布成立后,一大批国外留学生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归国报效祖国,这些人中有两弹一星的奠基人钱学森、梁思礼等人。但也有些人为了丰厚的待遇,选择了留在国外,梁思礼曾经的好友林桦就是最好的例子。
林桦出国留学后学成后,选择了留在美国,并研究出民兵系列导弹
清末时期列强对我们的侵略历历在目,为了改变落后的局面,在40年代时,我国选送了一大批人才前去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深造,希望通过这些人学成后,能回来报效祖国,建设祖国。
当时出国留学深造的就有梁思礼和林桦这两人,他们两人还是好朋友关系。经过几年的紧张学习,这些留学生们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急需高科技人才回来建设,因此有很多后来著名的科学家都响应祖国的号召,经历千辛万苦归国。
而林桦并没有选择回国,原来波音公司在他毕业后,给他开出了30万年薪的报酬,他经受不住金钱诱惑,就选择了留在美国。
为了高薪留在美国并无可厚非,但为了拥有美国绿卡,他竟然去为美国国防部研制洲际导弹。后来他研究出了民兵系列导弹,这种洲际导弹现在都还是美国的杀手锏。
梁思礼毕业后选择了归国报效祖国,成为受人尊敬的科学家
同为出国留学的梁思礼,在学成毕业后,并没有跟他的好朋友林桦一样留在美国,而是选择了回国。从此梁思礼就与林桦各走不同的路。
梁思礼回国后,成为了钱学森手下最得力的干将之一,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是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此后,梁思礼就把全部心思放到我国导弹和火箭发展的事业中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断改进中,他率领团队研究出了我国的国防利器“东风系列”导弹,正是拥有了这样一个具有震慑力的东风系列,美国对我们才不敢太随意了。
梁思礼的成就是巨大的,因此他成为了我国人人敬仰的英雄人物。必将名留青史,成为千古传颂的人物,而林桦将在历史中消失得不见踪影。
梁老晚年谈到老朋友林桦时多少有一些无奈
在2006年的一次网络直播讲课中,他曾多次提到在美国的老朋友林桦(当时已经过世了),梁思礼说: 当年我们都在美国留学,我回国了,他留在了美国。他是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我曾是航天部的总工程师。他搞的是美国的洲际导弹(民兵导弹),我搞的是中国洲际导弹。
梁思礼: 他干的民兵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我们祖国的!
结束语:
林桦晚年时曾经对外透露想回国,但他没多久就去世了,因此他客死他乡。而同为出国留学的梁思礼则成为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是共和国的功臣。两位赴美留学生不同的人生际遇,确实让人唏嘘不已。
1、报效祖国宏愿——华罗庚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2、钱学森
1950年,钱学森同志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
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扩展资料
1、华罗庚个人贡献
华罗庚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华罗庚也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华罗庚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是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
开创中国数学学派,并带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培养出众多优秀青年,如王元、陈景润、万哲先、陆启铿、龚升等。
2、钱学森个人贡献
钱学森在力学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工作。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很多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并与卡门一起,最早提出高超声速流的概念,为飞机在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高亚声速飞机设计中采用的公式是以卡门和钱学森名字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此外,钱学森和卡门在30年代末还共 同提出了球壳和圆柱壳的新的非线性失稳理论。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近似”方程。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学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罗庚
1、郎朗
郎朗9岁时,郎朗去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琴。10岁,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郎朗每天要完成8个小时的训练,渐渐地,他可以熟练地弹奏难度很高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后来就连著名指挥家马泽尔都感到惊讶:“郎朗的钢琴基础在哪里打下的?”
13岁的郎朗获得柴科夫斯基钢琴比赛第一名后,郎朗每天过着学校和家两点一线的学生生活。上午到校学习文化课,下午在教师赵屏国的指导下练琴。上完一天的课到家后,郎朗要在那台星海牌钢琴上继续练琴。最终郎朗成了优秀钢琴家。
2、王亚男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
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3、邰丽华
邰丽华两岁失聪,但她以独特方式创造艺术,15岁时已经有近10年的业余舞蹈经历。她练习《雀之灵》的半个月,24小时中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都是在舞蹈。开始的时候她只能原地转几个圈,半个月以后就转到二三百圈。
一曲《雀之灵》有节拍七百个左右,对于处在无声世界里的邰丽华来说,要想让舞蹈和这七百多个节拍完全合上,唯一的方法就是记忆、重复。她最终成功了。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里悬挂的惟一的中国剧照,是邰丽华表演的舞蹈《雀之灵》。
4、苏步青
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
当天晚上,苏步青彻夜难眠。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最终成了着名数学家。
5、苏秦
苏秦,因为求官不成,回家后被人家看不起,他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籍,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奋苦读。每当到了夜深人静,头昏脑胀,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时候,他就用锥子狠刺自己的大一腿,使自己清醒后在读书。
正是由于苏秦的勤奋,终于他学有所成,成为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活动家。从古人的实例中我们知道了要想成功就必须要勤奋刻苦,因为勤奋是成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