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否具有留学背景?
没有留学经历。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1931年至1936年,袁隆平随父母居住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赣州、湖北汉口等地。
1936年8月至1938年7月,袁隆平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书。
1938年8月至1939年1月,袁隆平在湖南省弘毅小学读书。
1939年8月至1942年7月,袁隆平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
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袁隆平在重庆复兴初级中学读书。
1943年2月至1944年1月,袁隆平在重庆赣江中学读书。
1944年2月至1946年5月,袁隆平在重庆博学中学读书。
1946年8月至1948年1月,袁隆平在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
1947年暑假,袁隆平读高中一年级时获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获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
1948年2月至1949年4月,袁隆平在南京中央大学附中(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
1949年8月至1950年10月,袁隆平在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读书。
1949年8月至1953年8月,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学习。
1950年11月至1953年7月,院系调整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袁隆平续读3年至毕业。
1951年7月,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报名参加空军,体检、政审合格,后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而未入伍,继续留校学习。
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袁隆平出国留学了吗
袁隆平早年学习经历:
1930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公历9月7日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1931~1936年,随父母居住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赣州、湖北汉口等地。
1936年8月~1938年7月,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书。
1938年8月~1939年1月,在湖南省弘毅小学读书。
1939年8月~1942年7月,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
1942年8月~1943年1月,在重庆复兴初级中学读书。
1943年2月~1944年1月,在重庆赣江中学读书。
1944年2月~1946年5月,在重庆博学中学读书。
1946年8月~1948年1月,在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
1948年2月~1949年4月,在南京中央大学附中读高中(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949年8月~1950年10月,在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读书。
1950年11月~1953年7月,院系调整,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续读3年至毕业。
1951年7月,在西南农学院报名参加空军,体检、政审合格,后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而未入伍,继续留校学习。
1953年8月,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服从中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留学生们请看一看!袁隆平曾拒绝5千美元的月薪,袁老为何放弃了?
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各项的人才,尤其是在科技研发方面。但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有条件的学生会选择出国留学,并且留在国外,一些名校高校的毕业生也会选择到国外去工作,原因是国外给出的薪资会更高一些,这也造成了一定的人才流失。但希望这些留学生们可以看一看,袁隆平曾在1979年的时候拒绝5000美元的月薪,他的理由非常简单且很有力量:自己是中国人,要回国发展造福祖国。
一、为了国家的发展
袁老放弃高额薪资的原因也非常简单,他希望回到中国,来为国家做贡献,因当时的中国发展水平比较低,国际地位的不高,经济水平也有限,他是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来推动国家在水稻研究方面的发展。
二、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他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当时的国家急需要人才。他的爱国情感让他选择了留在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同时也说明了,他是有希望和能力让国家变的强大,从现在来看,他的行为确实是非常伟大且造福百姓的,他永远是我们的榜样。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那个时期5000美元的月薪是一笔非常大的诱惑,但袁老毅然决然的拒绝,这才造就了我们国家在水稻方面的领先水平,让我们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让我们能够吃上平价的大米,避免挨饿。袁老的这种行为让人钦佩,也值得现在的一些高校毕业生学习,无论何时不要忘了我们是中国人,不能为眼前的利益所打败。相信我们的祖国未来发展会一片光明。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什么事迹
【人物】焦裕禄
【人物出身】
山东省博山县崮山乡北崮山村(今山东淄博源泉镇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
1943年,他逃荒到宿迁县城东15里双茶棚村,给地主胡泰荣家当了2年雇工,住在地主一头是猪窝、一头是牛草的小棚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从宿迁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当时他的家乡虽然还没有解放,但是共产党已经在这里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焦裕禄主动要求当了民兵。当上民兵后,他参加过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
焦裕禄于1946年1月在本村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又正式参加了本县区武装部的工作,在当地领导民兵,坚持游击战争。以后又调到山东渤海地区参加过土地改革复查工作,曾担任组长。
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分配到尉氏县工作,一直到1951年。他先后担任过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而后又先后调到青年团陈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团郑州地委工作,担任过团地委宣传部长、第二副书记等职。
1953年6月,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他在这个工厂担任过车间主任、科长。在此期间,焦裕禄还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了一年多。1962年6月,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又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焦裕禄调到河南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人物经历】
抗日战争期间,焦裕禄家中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他的父亲焦方田走投无路,被逼上吊自杀。日伪统治时期,焦裕禄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又被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焦裕禄忍受不了日寇的残害,于一九四三年秋天逃出虎口,回到家中,因无法生活下去,又逃到江苏省宿迁县城东15里双茶棚村,给一家姓胡的地主做了两年长工,住在地主一头是猪窝、一头是牛草的小棚里。
1964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焦裕禄同志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同时还刊登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随后,全国各种报刊先后刊登了数十篇文章通讯,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1990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领导干部要学焦裕禄》的社论,在神州大地再掀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同志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