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15日 07:07
文丨美妈很帅
“寒从脚起,病从口入”,这句话不知被多少人奉为金科玉律。
这不,小文的婆婆就担心小朋友光脚会生病,从来不让孩子打赤脚,哪怕是闷热的三伏天也要让孩子穿上厚厚的袜子,孩子扯掉不愿意穿,就打手心。
光脚真的容易着凉?孩子就爱打赤脚怎么办?这次美妈就来聊一聊光脚跟不光脚,对孩子身体以及大脑发育的影响。
孩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所以平常带养越发小心翼翼。一摸到小朋友的脚凉凉的,心里咯噔一下,赶紧给孩子穿上袜子。
其实,孩子脚凉是很正常的。一是因为脚远离心脏,血液循环比上半身差一些;二是因为脚板汗腺密集,散热功能最好,出汗多,摸起来也就比较凉。
所以,判断孩子冷热的依据是颈背部,而非手脚,并且以颈背部温热,手脚凉为宜。
近些年,日本学校悄然刮起了“赤足教育热”。为了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光脚探索,他们在校园内的跑道与操场上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细沙,定期开展“赤足运动”。幼儿园更是为小朋友铺设了不同质地的木板、斜坡以及专门用来洗脚的水池。
家长们也不敢懈怠,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从小让孩子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走,在柔软的草地、沙滩上奔跑撒欢,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光脚走路。
日本某幼儿园的沙地跑道
话说回来,他们为什么对“赤足教育”如此痴迷呢?
根据日本学校体育研究联合会的一项调查显示,70%的小学生的脚都有问题。正是因为足弓没有发育好,使得孩子们的运动能力与站立能力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副作用”就是,孩子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无法保持端正的姿势,从而影响学习能力。
帮助足弓的构建
现代人出门都是坐车,大人小孩走路的机会越来越少,平足的人越来越多。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平足意味着更容易疲劳,摔倒了无法很好保护身体,就那样直愣愣地倒下来,蹲蹲厕的时候也没别人定力那么好……
其实,小时候大家都是扁平足的,但随着孩子走路越来越多,尤其是光脚走路,足弓随之慢慢形成。
研究发现,在孩子五六岁时,足弓就发育了80%,10岁就全然成熟了。所以,要是让孩子拥有一双稳健有力的好足弓、挺拔的身材,在婴幼儿期就要为孩子创造光脚探索的环境。
培养“好脑”
婴儿呱呱坠地之时,大家的脑细胞数量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每个人的智力都不同呢?
大脑是依赖于外部施加的刺激慢慢发展起来的,所受的良性刺激越多,大脑发展越好。正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外部施加给大脑的刺激不同,造就了智商的分化。
脚板素有“第2心脏”的美誉,脚丫虽然不大,但共有穴位66个,反射区72个!
孩子光脚走路,可以刺激这些穴位与反射区,脚下皮肤也能感知地面的细微变化,比如质地、温度、压力、干湿、坡度缓急等,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大脑,继而起到活化大脑的作用。
强健体魄
脚丫子远离心脏,血液循环比较差,光脚走路可以刺激集中分布在脚掌上的穴位与反射区,就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脚底按摩一样,可以提高血液与淋巴循环,让身体暖和起来,把积攒在体内的废物排出去。
更重要的是,经常光脚走路,双脚受重均匀,孩子能保持正确的走路姿势,避免骨骼长歪,孩子将来上学了也能保持端正姿势,保持比较高的专注力。
日本某小学在举办“赤足运动”
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比起那些走路带风的孩子,那些走路软绵绵的孩子,专注力、运动能力总是差半截,脑子也没转得那么快。
你有没有想过,这是或许因为家长早年剥夺了他光脚探索的自由,使得足弓发育不充分而造成的?孩子光脚跟不光脚,乍一看好像没啥不同,但仔细一看,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0-6岁这个阶段,孩子的脚骨还很软,也正处于大脑发育的加速期,我们应该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多鼓励孩子光脚探索,多带他到户外撒欢,而不是用袜子、鞋子束缚他的双脚。
另外,0-3岁的孩子1年脚能长2cm,3岁后每年能长1cm,而且春夏季长得比较快,有些孩子2周就能长7mm,所以父母每个月都要测量孩子脚的大小,看鞋子还合不合穿,以促进足弓的形成。
顺带提一嘴,孩子穿上鞋子,你在他的脚后跟处插一根食指进去,如果刚好能插进去,这个状态是最理想的。
美妈,专注分享家庭教育+大脑开发+宝宝喂养知识,双证持有者(健康管理师、育婴师),关注我@美妈很帅,第一时间获取更多有趣实用的育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