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这件小事
没有花边,也没有哗众取宠,有的只是我对教育的观察和思考。
发布时间: 2024-03-14 10:05:16
1745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
乾隆10年是公元1745年。乾隆元年是1736年,所以乾隆十年是1745年。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十八世纪显著的共时现象——政府力量的崛起
政府力量的崛起,特别是对经济事务的深度干预,是十八世纪一个显著的共时现象。乾隆朝的前十三年,着重在农政、粮政这两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以此为突破口,在整顿吏治和社会治理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乾隆七年六月的一份上谕中写道:“《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藩鸟兽。其为天下万世筹赡足之计者,不独以农事为先务,而兼修园圃、虞衡、薮牧之政。”乾隆九年又批示:“三农、园圃、虞衡、薮牧,何以非滋生养赡之术?”这其中渗透出的政策取向,就不单是着眼于一个粮食安全问题,而是要“爱民、养民、足民”,使民众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开展多种经营和专业化经营,实现过剩人口的“充分就业”。上有所好,地方官员更加不遗余力。
在乾隆皇帝多次通过批示申饬地方有司扩大政府职能,全面“留意于稼穑桑麻”后,以往多关注司法、社会领域事务的地方官员,逐渐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清代长期实施规避本籍的流官制度,这种全国范围内经常性的官员流动也把相对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带到落后地区。《乾隆十三年》讲述了多例地方官借助此前的人脉网络、官场资源“招商引资”,引进新的生产项目,帮助当地百姓致富的故事。除了项目上的直接扶持,在财政方面,自雍正时期开始推行的“火耗归公”也专门划出一定部分作为地方建设资金,这就给官府劝农提供了充足的“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