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知识
通古知今,博采众长。
发布时间: 2024-03-14 09:50:16
1、田园读书(29岁以前):陶渊明出生在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在邻近长江、鄱阳湖、庐山的柴桑乡村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自小就生活在这美丽的山水田园之中,过着田园读书生活,这种生活使得他既对老庄学说很感兴趣,同时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既洋溢着对自然的喜爱,又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幻想。代表作有《饮酒》、《自祭文》、《归园田居》、《拟古》(其三)。2、时官时隐(29岁到41岁):13年中,他过着出仕、闲居、出仕、闲居的动荡摇摆的生活。因其闲居,有隐的意味,故称为时官时隐。代表作有《感士不遇赋》、《归去来》、《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3、田园躬耕(41岁到63岁):陶渊明归隐田园以后,尽管在晋末曾征他为著作佐郎;在宋元嘉时,江州刺史檀道济也劝其出仕,但是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的陶渊明,为了避祸,决心不再作出仕之。代表作有《杂诗·白日论西阿》、《桃花源诗并记》。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平淡中见警策
陶渊明的诗是自然平淡与醇美浑厚的统一,既平淡自然,又醇厚有味。这一艺术特点和他自身的生活经历、个性、心境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平凡的日常生活,使他养成了恬静的性格。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虽然“结庐在人境”而“心远地自偏”。诗人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将这些平淡的内容和感受抒写出来,“胸中自然流出,毫无雕琢痕迹”。陶渊明的诗“淡”却不是寡淡,枯淡;是有韵味,有情趣的淡。他的诗极少用夸张藻饰,且极少用典,用的是简洁质朴的农家话,写的是农家寒士日常生活。前人诗中少见的“桑”、“麻”、“鸡”、“狗”、“豆苗”、“杂草”等一入他的诗,便显得诗味浓厚。这种淡可以说是平淡中暗含华采,简朴中难藏风韵。正是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有技巧,却不露痕迹。
朴素中见绮丽
陶渊明的诗用语萧散冲淡,但也色彩绚丽。陶诗语言的朴素早有定论,但他的朴素是高度精炼,洗净了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了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有十分敏锐的感受,所以才能够用准确朴实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如“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诗句都是看似“殆无长语”,但是愈是仔细玩味,愈是显的韵味绵长,形象鲜明生动,给人强烈的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