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求艺 教育综合

以德服人是哪个皇帝最先开始的

精选回答

以德服人,废除苛政,匡正司法——汉文帝刘恒的治国之道

汉文帝刘恒,是在吕后乱政、被诛之后,汉室诸大臣、刘氏宗室力扶其即位为帝的。之前,各股政治势力联手导演了一场大乱,宫廷经历了血腥的倾轧残杀。乱局之后,人心思定,于是,为着汉室宗庙,也为着各自团体利益的考虑,以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为主要的政治势力力主刘恒当政。这个时侯是否即帝位,刘恒心里没底,也是有所顾忌的。他的近臣各言其是,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最后刘恒听从了中尉宋昌的建议,又征询了其母薄太后的意见,还是犹豫不决,犹豫无奈之际,他把命运交由卜挂来做决定。“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这是刘恒求来的上上签。天王,王上之王,即帝王也。在即帝位之前,刘恒被汉高祖封为代王,都晋阳。

刘恒登基之后,施政上以德服人。在史记中,他的不少施政方针、言论被后人推崇,比如在对刑法的理解、使用上,都敢于大胆的创新、除旧。他在论法的时候,就有独到的见解:“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于是,他就把同产连坐这条法律条款给废了。不仅如此,他在对法的理解上,较上古帝王都有过人之处,比如他的“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之论述,体现了他对法之本意的见解。他的这些论述,不仅在封建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即便在当今社会,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刘恒在治国理政方面以德服人,而不是酷刑治民。他在以德服人的同时,也要求官吏们广开言路,德才兼备,“其夫牧民而导致向善者,吏也。”官员的行为是百姓道德的标尺和学习的榜样。你管吏都只知道残横暴戾,蛮不讲理,穷奢极欲,无德无能,如何做百姓的榜样?百姓如何效仿?难道学你官吏坑蒙拐骗、耍奸使滑不成?官吏的行为是民风的风向标,在任何朝代,官吏是什么样的官吏,民风便有什么样的民风。如果说民为下,那官吏就是上,这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管吏行得正站得直,以公为上,公正廉明,施法严明,不徇私情,他的施政方针就会被百姓认可,他的行为也是百姓遵从的师范。如此,世风自然淳朴,而不是道德滑坡甚至触底。

汉文帝不仅废除了诸相坐律令,还废除了诽谤妖言罪。什么是诽谤妖言罪呢?就是背后议论朝政、议论君王是非。人多也好,人少也罢,在汉文帝刘恒之前,是不允许百姓妄议朝政、妄议君王的,凡妄议朝政、妄议君王者,轻则有囹圄之灾,重则有掉头之虞。这可不是小罪。但在文帝刘恒看来,诽谤妖言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堵塞言路,隔避贤良,这不好。“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把这个诽谤妖言罪律条废除了。从今天开始,谁妄议朝政妄议君王,不要再治他们的罪了,让他们随便说。一个封建时代的君王,有此纳谏的胸怀,让人唏嘘:观今视古,除佩服古帝王胸襟宽大之外,着实让吾辈甚心寒之。

刘恒在位期间,不仅废除了诽谤妖言罪,还废除了肉刑。而他对肉刑的理解,完全是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犯罪者受酷刑后的感受、其家人的感受而考虑:“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何为肉刑?去掉身体的某一部分,谓之肉刑。在古时,常用的肉刑有三:黥刑,割鼻子;刖刑,砍手砍足或者挖掉膝盖骨,是为人彘;宫刑,阉割。​这三种刑法均惨无人道。割谁的肉,谁的父母天天看着都心疼。百姓平时称官吏为父母官,这难道是“父母之意哉!”废了!

在《史记-孝文本纪》中,司马迁浓墨重彩,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帝王形象,这个帝王形象可谓亘古不毁,因为在历朝历代中,帝王只有做到了崇德、节俭、行仁、守信、尊法、为民,其庙堂才能稳固,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汉文帝刘恒做到了。如果帝王一味的刚愎自负,酷法施民,堵塞言路,禁民言声,暴力对待异见者,这样的朝代,你粉饰得再华丽,也是危崖上的危卵,不仅自己战战兢兢,整日里怕民众戳脊梁骨,更怕民众站起来,也害得民众言不敢直率,行不能坦荡。可见,宵小当权,民言有所顾忌,行有所担虑,皆戚戚哉苟活于世。

温馨提示:
本答案【以德服人是哪个皇帝最先开始的】由作者百科知识杂谈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5 牛求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