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世界
及时传递世界基础科学教育信息
发布时间: 2024-07-18 20:22:41
为了方便读者诸君了解大周朝文化和教育体制,在这里普及一下相关的知识。也为我以后谈及这方面问题,大家不至于因为不了解而四处查找。西周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大家一定要搞清其社会的政体性质。读史要具有分辨能力才行】在教育方面,建立起中国最早的官学体制。当时的学校由国家兴办,西周王室和诸侯各国在京几和诸侯国都,设立的学校称为【国学】,那些设在郊区和乡里的叫【乡学】。国学是贵族学校,又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是初等学校,国学生念完小学,可升入大学进一步深造。他们一旦完成大学学业,经官方考核,成绩优秀者可以担任国家高级官吏。次良者按照需要担任不同的级别官员或一般工作人员。与国学相比,乡学则地位相对低下,它是招收郊区国人子弟入学的平民学校。所学内容只相当于国学的小学程度。乡学生完成学业后,经过层层筛选,只有少数成绩特别优异者可进入大学,还有成绩优秀的,可出任地方政府的官员。至于比较偏远地区的居民……“野人”,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国学中讲授的内容由官方规定,主要是六艺。小学阶段学习书,数,礼仪进退等课程。大学学习礼,乐,射,御等课程。国学中没有专职教师,一般都由有学识的国家官员兼任。由于西周实行世袭官制,学官由官员兼任,所以也是世代相袭的。私学兴起的历史背景:西周时期,周王控制着教育大权,也垄断着学术。京畿不但是全国最高学府所在地,也是全国文化教育中心,集中了大批人才和大量的图书典籍。进入东周时代,王室衰微,失去了政治上权威;周王直接控制的领地很小,地方诸侯也不再按制度经常性地向中央纳贡,王室财力枯竭,学校正常开销难以为继,再加上王室内讧和权力争斗,造成学员四下离散。这样,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日渐瓦解。随着政治,经济权力的下移,学术也随着下移,从王室逃离到各诸侯国的官员在出走的同时也带走了自身掌握的文化学术和典籍。昔日由政府掌握的学术,逐渐向民间传播。从前的官府之学也成为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的渊源。私学兴起:春秋末期,诸侯国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各国为了谋求霸权或求的生存,招贤纳士不不遗余力。在旧官学体制瓦解,而诸侯国又忙于攻战无暇顾及教育的时候,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急切需求下产生了,这就是私学。它从国家机构中独立出来,摆脱了政教合一,官教合一的体制,以一种相当自由的方式表现出来。私学的教师多是声望高隆怀有一定政治理想的士人。这里有儒家,阴阳家,法家等等。讲授内容也是根据自己所学和当时需要。即解决了自己的生活开销;也有一个平台供自己展示。而且教学地点也不是很固定,可以到处游走以吸收生员;学生也不受门派约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行选择老师;也不受时间的约束,想学就来,不想学或有其它事就走,自由度特别高。只要给老师学费,而且学资不等,有一个底线,更高全凭个人承受能力。创办私学楚国的老莱子,孔子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以后至战国时期更多,像墨子,孟子,荀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