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知识
以图说事,以字说文,分享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7-01 15:23:42
(一)《诗》云:“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中庸·第十二章(知物)》)解读:《诗经·大雅·早麓》说:“老鹰高飞至蓝天,鱼儿跳跃入深渊。”意思是说中庸之道,上能高达九宵,下能及于深渊。
(二)《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中庸·第十三章〈笃行〉》)解读:《诗经·豳风·伐柯》说:“砍伐木材来制作斧柄,砍伐木材来制作斧柄,斧柄的样式就近在眼前。”手持着斧柄作为样品模式去砍伐木材来制作斧柄,斜着眼睛就看得见,但是因为没有用规矩衡量尺寸,总觉得新旧斧柄相差甚远。所以君子要用合乎人道的原则去治理众人,直到他们改正错误为止。
(三)《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子曰:“父母其顺矣乎!”(《中庸·第十五章(齐家)》)解读:《诗经·小雅·棠棣》说:“夫妻相爱感情深,犹如琴瑟齐弹秦。兄弟相处意融洽,全家和睦乐陶陶。家庭和乐万事兴,妻子儿女皆欢欣。”孔子说:“这样,父母就会感到顺心如意了吧!”(四)《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中庸·第十六章(齐家)》)解读:《诗经·大雅·抑》说:“鬼神之降临,不可预测其行迹,怎么可以懈怠不恭敬呢?”鬼神的行迹本来是隐匿虚无的,但其功德又那样明显,从隐微到明显,至诚的德行就这样掩盖不住!(五)《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中庸·第十七章(知天)》)解读:《诗经·大雅·假乐》说:“贤明快乐周成王,美德显赫真辉煌。安民任贤皆适宜,天赐福禄永安享。上天保佑周成王,不断赐福兴周邦。”所以说,道德高尚的人必然会承受天命而成为君王。
(六)《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中庸·第二十六章(博学)》)解读:《诗经·周颂·维天之命》说:“上天的定理运转深远,而且永不停止。”这大概是说天之所以成为天的道理。“呜呼,难道还不明显,周文王的品德多么高尚纯洁!”这大概是说周文王之所以被尊谥为“文”就是因为他的高尚纯洁的品德永不停息。
(七)《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中庸·第二十七章(修身)》)解读:《诗经·大雅·烝民》说:“既明理又机智,这样才能保全自己。”这句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八)《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中庸·第二十九章(明辨)》)解读:《诗经·周颂·振鹭》说:“他在本国不被人憎恨,来到朝廷也不被人厌恶。早起晚睡勤于政事,美誉永久受到赞扬。”君子没有不先做到这样而后才誉满天下的。
(九)《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中庸·第三十三章(正心)》)解读:《诗经·卫风·硕人》说:“里面穿着锦缎,外面罩着麻纱衣。”这是因为讨厌锦衣的纹彩太鲜艳了。所以,君子为人处世的哲学在于:外表暗淡低调,而其内心美德才会日渐彰显;小人为人处世的方式是,外表明显张扬,而日久天长便会日渐消亡,君子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平淡而含意深刻,外表简朴而富有文采,外表温和而富有哲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要先从自己做起才能教育别人,知道细小的事情会演变成重大事件。果能如此,就可以跻身于品德高尚的圣人行列。
(十)《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中庸·第三十三章(正心)》)解读:《诗经·小雅·正月》说:“鱼儿虽然潜伏在深渊,仍然清晰可辨。”因此,君子在内心深处反省自己而不内疚,也就问心无愧。可见,别人做不到像君子那样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君子在独处时能严格要求自己吧!(十一)《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中庸·第三十三章(正心)》)解读:《诗经·大雅·抑》说:“看你单独在室内,心地光明磊落问心无愧。”所以说君子即使没有行动,也抱着恭敬的态度;即使没有言谈,也能显现出诚信。(十二)《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铁钺。(《中庸·第三十三章(正心)》)解读:《诗经·商颂·烈祖》说:“祭者默默作祷告,此时不再有争论。”所以君子不需要赏赐,百姓也会受到鼓舞;君子不必发怒,百姓就会比看到刑戳还要害怕。(十三)《诗》云:“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平天下。(《中庸·第三十三章(正心)》)解读:《诗经·周颂·烈文》说:“大力宣扬先王的品德,诸侯全都会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先王,天下就会太平。(十四)《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輏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中庸·第三十三章(正心)》)解读:《诗经·大雅·皇矣》说:“周文王心怀高尚品德,不厉声训斥人。”孔子说:“用大声训斥去感化百姓,是舍本逐末。”《诗经·大雅·烝民》说:“美德微妙如鸿毛。”鸿毛虽然微小,但也有可以类比之物。《诗经·大雅·文王》说:“天生万物皆有其自然规律,无声无味才真微妙。”这才是达到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