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09日 13:46
十四行诗起源于十三世纪、成形于十四世纪,最初的分段格式是“4+4+3+3”(指前半部分的两段各为四行、后半部分的两段各为三行),押韵格式通常是“abab,abab,cde,cde”或“abba,abba,cdc,dcd”,一般每行有5个音步、10个音节(也有每行6个音步、12个音节的),每个音步由轻重两个音节组成,一定要求轻重读交替(酷似咱们中文诗词的平仄交替)。这种十四行诗的格式又称意大利式或“彼特拉克体”。
十六世纪传入英国后,十四行诗的分段格式演变为“4+4+4+2”,其押韵格式惯用的是“abab,cdcd,efef,gg”(也就是各段可押不同的韵脚,特称“莎士比亚体”)或者更严格一点的“abab,bcbc,cece,ff”(即下一段的首韵要承接上一段的尾韵,特称“斯宾塞体”),通常每行亦要求含5音步/10音节。这种十四行诗的格式又称英国式或通称“伊丽莎白体”。因英语文化的超强渗透力,英式十四行诗在世界各国的传播较为深广,而影响力超过意式十四行诗。
综上,是尾韵